李德駿 韓貴東
摘要: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是我國電影產業中亟待發展的電影類型,其有利于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海南擁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底蘊,但海南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發展緩慢,題材較為單一。文章通過分析海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現狀與困境,為海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發展提供建議,助力提升海南區域形象。
關鍵詞:海南電影 民族題材 發展研究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是我國電影類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的電影發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傳播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海南作為我國最南邊的省份,主要少數民族是黎族、苗族和回族,其中黎族最具特色,海南是我國最為集中的黎族聚集區。但目前有關海南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屈指可數,影響力和關注度與其他地區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相比也略微遜色。在日益重視文化“軟實力”的今天,發展海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傳承少數民族文化傳統,對助力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提升海南區域形象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發展海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價值影響
一、傳承與創新少數民族文化。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原住居民,也是海南島上獨有的民族和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獨特的生活習俗、優美動聽的黎歌、色彩斑斕的黎錦以及傳承久遠的神話傳說構成了黎族燦爛的歷史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黎族文化面臨失傳的和消失的境地。因此,發展海南少數民族電影一方面可以利用影像傳播海南的少數民族文化,吸引更多人的關注,有利于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另一方面加深海南少數民族群眾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好地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了解。
二、全面展示海南區域形象。影視作品通過展示地域外在符號、地域風俗以及地域人群的精神氣質,全方位地展現地域形象,給人以直觀的感受,傳遞出地域文化的價值,以此獲得受眾關注。海南的區域形象在對外展示中,少數民族特征往往被人們淡化,人們聚焦于度假勝地、經濟特區、南中國海以及自貿港建設這幾個方面。然而,海南中西部地區的黎苗族文化,三亞的回族文化是海南區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已融入海南的文化內涵之中。因此發展海南少數民族電影有利于全方位展示海南地域文化,提升海南區域形象建設,展現各民族共同建設美好新海南的場景。
三、促進海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往往風光旖旎、獨具特色,保留著本民族獨特的生活風俗和習慣,因此少數民族電影的播出能滿足內地觀眾對邊疆少數民族多彩生活的認知,加速當地旅游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五朵金花》將云南大理宣傳出去,《劉三姐》吸引著無數游人前往桂林聽歌賞景,不少地區的少數民族電影已吸引無數游人前去實地探訪觀光。海南的黎族主要聚集海南中西部山區,大部分為熱帶雨林地區,同樣也是海南主要的貧困地區,游人相比海南沿海地區人數較少。發展海南少數民族電影,將海南中西部黎、苗族聚集區的風光以及特色文化傳播出去,必將吸引游人前來觀光,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發展。在宣傳當地秀美風光、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促進文旅產業發展,帶動當地脫貧致富。
海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現狀和問題
一、題材單一,缺乏民族精神內涵。海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大部分可歸為兩大類:一種是以宣傳教育和意識形態明顯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如《五朵紅云》《白沙恨》等。第二類影片是在改革開放后時代巨變大背景下,反思海南黎族傳統文化如何應對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如何進行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電影,如《青檳榔之味》《黎歌》《阿婆的檳榔》等。雖然每部電影中都反映了海南黎族傳統文化,但影片題材過于程式化和單調,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展現只存在于表面,對民族精神內涵的展現不夠深入,不足以引起觀眾共鳴。反觀電影《賽德克·巴萊》,導演為觀眾展現了臺灣原住民不畏壓迫的英雄主義和民族主義,影片中體現的民族精神魅力讓觀眾震撼。因此,一部優秀的少數民族電影在展現外在符號的同時,更需要將民族獨特的精神內涵和信仰展現出來。
二、外部沖擊,缺少核心競爭力。在追求娛樂化的今天,大多數觀眾追求的是通過電影來娛樂身心,放松自己。目前海南已有的少數民族電影政策性意味較強,對民族傳統文化深入挖掘不夠,無法吸引受眾關注。相比蒙古族、滿族等創作題材豐富的少數民族電影,海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劇情內容較為傳統、故事情節單一、題材單調,不能很好地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同時,在商業化影片的沖擊下,為保證影片的原汁原味,海南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缺乏“明星效應”,在吸引年輕觀眾上又略顯弱勢,吸引力不足。
三、創新不足,宣傳方式單一。最近幾年關于海南地域的電影,大部分關注的仍是海南的碧海藍天、陽光沙灘或是特區發展,對少數民族題材的關注度依舊不夠,當地絕大部分少數民族影視作品的創作與拍攝都是在政府部門主導下得以完成,市場參與度低。因此在內容和題材上創新不足,缺乏必要的影視人才引領。在宣傳方式上,部分影片的宣傳依舊選用預告片、點映場、明星見面會等方式為自己提前造勢,缺乏利用新媒體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宣傳營銷,不能更好地吸引潛在受眾。另外,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帶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征,必將得到本地觀眾的極大關注,但以往海南在相關題材電影的宣傳上沒有在本地持續深入,影響力不盡人意。
海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發展策略
一、廣泛挖掘,突出少數民族文化特色。黎族擁有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作為海南的原住民,在海南島上留下來許多的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為后人留一下了一部口傳長篇創世史詩《吞德剖》即《五指山傳》。而黎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習俗也頗具特色,例如女人紋面、船形屋等,這些足以進行深入挖掘與探索改編。一方面,面對部分文化的即將失傳,這是對海南黎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另一方面在保留民族精神內涵的前提下進行改編,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創作拍攝,能吸引大量受眾的興趣。同樣聚集在三亞的回族,最早也可追溯到漢代,與內陸回族在生活習俗和文化傳承上有著不同的特色,故而也可進行深入探索。在題材上,對于黎族民間神話故事,可進行兒童電影的創作,一方面通過神話故事中的真善美對兒童進行教育引導,另一方面對海南黎族文化的宣傳與傳承起到一定促進作用,利于加深海南當地的黎族青少年對自身民族文化的認同。因此,深刻挖掘海南少數民族文化,讓全國的觀眾在熒屏上更深入認識到海南少數民族文化獨特魅力,這才是海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發展之源。
二、立足本土,培養引進優秀電影人才。電影理論家王志敏明確指出,判斷一部影片是否是少數民族電影的可行性標準包括三個要點,即一個根本原則、兩個保證原則。一個根本原則,即文化原則;兩個保證原則,一個是作者原則,一個是題材原則。少數民族電影的編劇和導演決定了影片的題材和影片中少數民族特色的展現。而編劇、導演的品牌效應,對擴大影視作品的知名度也有積極的作用。由于海南省建省較晚,影視產業發展剛剛起步,缺乏影視文化產業人才,特別在少數民族中更為明顯,故而缺乏深度體現少數民族題材的影視劇本。因此,立足海南電影產業發展實際需求,引進影視文化產業方面的專業人才,推行影視產業發展的優惠措施,這是海南影視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而與高校合作,培養具有少數民族文化身份的電影新人則是保障海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三、引入資本,全面整合傳播資源。文化軟實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長期的積累與探索,因此海南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光靠政府的主導遠遠不夠,還需引入市場運作,緩解作品創新不足、拍攝資金不足、技術不足等問題,提高電影的整體質量。在影片宣傳造勢上,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影視作品的關注集中在新媒體上,以“二更視頻”為代表的網絡短視頻平臺異常火爆。因此,海南要想借助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就需要善用新媒體,打造一流的本地少數民族新媒體平臺。同時,把握年輕人的觀看需求,積極拍攝網絡視頻和進行網絡直播,以不一樣的視角去展示海南的特色少數民族文化,引起社會關注度,能推動海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的的傳播與影響力。
結語
海南擁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文化底蘊,如今正處于建設自由貿易區(港)的起步階段,在國務院發布的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中,又明確指出支持海南舉辦國際電影節。雖然,目前海南發展少數民族題材電影仍有較多問題,但相信通過一系列努力,海南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可得到長足發展,我們期待海南的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能夠為提升海南區域形象,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起到更為積極的作用。(基金項目:海南少數民族題材電影與海南時代發展研究;項目編號:Hys2018-173)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 南昌大學)本文責編:邵滿春
參考文獻:
1.王志敏:《少數民族電影的概念界定問題.論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年版。
2.饒曙光:《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概念·策略·戰略》,《當代文壇》,2011(2)。
3.云海輝:《影視創作與地域形象傳播探析》,《現代傳播》,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