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雪梅
據報道,杭州小學生馬思齊在作文里列舉了《西游記》不同故事里的菜名,他發現,從東土大唐到西域,菜單都是江淮美食。“從菜單可以看出,米飯、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頭、蘿卜,幾乎每頓飯都有。相同的食物穿越了十萬八千里,遍布各個地域,比孫悟空的筋斗云還要快還要遠。”馬思齊說,自己把《西游記》讀了好幾遍,有些故事看了十多遍,里面很多菜是相似的,應該是吳承恩老家的菜,就寫了這篇作文。
“小學生發現《西游記》漏洞”是很多媒體刊發這則新聞時候,選擇的首選標題,在這個標題的背后,還都加了一個制作特別大的“?”。“?”的意思很直白,表示懷疑,表示質疑,表示不確定。
由于具有了《西游記》存在漏洞的屬性,新聞很快成為了全國熱點。為此一些專家進行了解讀,做出了很多方面的解釋,認為所謂的“《西游記》存在漏洞的說法”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專家的說法未必沒有道理,但是,不應該就此認為“小學生發現《西游記》漏洞”毫無意義。無論發現的問題是“對了還是錯了”都是值得肯定的。
這體現的是“精細閱讀”的精神。閱讀名著,人們往往存在“囫圇吞棗”現象,因為平時就聽說過這些故事,閱讀的時候少了精細。而孩子能夠“有所發現”,說明其閱讀是精細的。
這體現的是“自我思考”的可貴。對于名著,往往很多專家都已經有了“共同認知”,哪個篇章好,哪個部分差,在社會上普遍傳播。這種“人云亦云”的讀書方式并非好事。每個人的閱讀都應該多些打破常規,打破傳統的認知。“讀出不同的味道”,才是作品存世的最大價值。
“小學生發現《西游記》漏洞”多些善意理解,最珍貴的不是“錯了或者對了”,而是“精細閱讀”和“自我思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