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音
摘 要:革命類紀念館中陳展著珍貴的革命時期的文物以及革命時期的相關內容,為參觀者再現革命歷史,激發其愛國情懷,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隨著時代的發展,在新時期背景下,愛國主義教育成為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革命類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第二課堂,在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無論是革命歷史內容或是革命歷史中涌現出的英雄,他們都是愛國主義最好的體現。革命類紀念館肩負著對全社會,尤其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使命,同時青少年也有義務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文章以革命類紀念館為背景,探討革命類紀念館該如何開展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分析革命類紀念館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獨特優勢,探究當前革命類紀念館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關鍵詞:革命類紀念館;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獨特優勢
一、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由于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物質利益等方面地日益多樣化,造成了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明顯增加,反映到思想意識上來,很容易誘發自由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愛國主義教育是樹立自身對祖國的熱愛并為之奉獻的思想教育,是我國千百年來的優良傳統,更是抑制不良風氣形成的最有效途徑。愛國主義教育應是全民教育,而重中之重則是青少年,“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正處于學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身心發展還停留在半幼稚、半成熟的階段,缺乏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具有極大的可塑性,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容易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所以對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選擇和需要。
二、革命類紀念館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相關內容
(一)革命類紀念館的概念
革命類紀念館“屬于紀念館的一種重要類型,是紀念近代革命歷史上重要歷史事件和杰出歷史人物的紀念性博物館”。是一處集參觀游覽、歷史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于一體的場所。革命類紀念館是有著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特定場所。
(二)革命類紀念館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優勢
革命類紀念館的主要職能之一便是面向全社會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而針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則是重中之重,為了提高青少年群體的愛國精神,革命類紀念館應發揮其獨特優勢,通過多種創新方式,獲得最佳愛國主義教育成果。筆者作為遼沈戰役紀念館工作在一線的講解員,下文將以遼沈戰役紀念館為例,闡述革命類紀念館在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優勢所在。
(1)革命類紀念館可作為廣大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革命類紀念館中豐富的文物都是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我們無聲、也是最珍貴的財富。青少年可以在參觀革命類紀念館的過程中,通過陳列文物、照片圖片、復原景觀、講解員的講解等多方面的展現,更為直觀地感受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精神和信仰。但如何調動起青少年的興趣,讓他們主動走進革命類紀念館,就需要革命類紀念館發揮其優勢了。例如:遼沈戰役紀念館經常會接待來自各個中小學的青少年,根據青少年注意力集中不夠持久、好奇心強、思維活躍等特點,遼沈戰役紀念館專門撰寫了一本青少年講解詞,講解詞的內容更為精煉,語言更為生動、通俗易懂,同時還增添了很多青少年更為感興趣的文物故事和英雄人物事跡,使青少年參觀之后更為感同身受,由內而外的接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此外,遼沈戰役紀念館從2016年起至今每年暑假都會開展主題為“紅色記憶,薪火相傳”小小講解員培訓活動,將其打造成了紅色教育陣地,使青少年在培訓后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青少年不再是以參觀者的被動身份了解歷史,而是作為講解員的身份去宣講歷史,進而從根本上充分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質性意義。革命類紀念館對于廣大青少年而言,是最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場所。
(2)革命類紀念館更能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懷。革命類紀念館有著極為豐富的革命文物與歷史資料,記錄的都是革命時期的偉大人物與時代先驅,這些都為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遼沈戰役紀念館始終以弘揚愛國精神、提高青少年民族責任感為主旋律,2018年多次開展了紅色故事進校園主題活動,講述的故事既包含遼沈戰役中犧牲的著名烈士的英雄事跡,也囊括了諸多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故事。在宣講過程中,臺上講解員還在動情演繹,臺下師生早已熱淚盈眶,聲情并茂的講述,流暢自然的表達,激起了同學們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從而明白今日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這樣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更為直觀、容易被青少年理解與接受,更能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情懷。由此也說明了,用紅色文化與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幫助青少年澄清混亂的價值取向,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激發青少年的愛國情懷,提高青少年對國家與民族的認同感,是革命類紀念館的優勢所在。
(3)革命類紀念館可以幫助青少年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增強紅色文化感染力。革命歷史紀念館里面陳列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使用的生活用品,這些無產階級革命家一生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共產黨員優良傳統的最好證明。而如今社會風氣浮躁,這些不良風氣傳到校園,造成學生之間互相攀比、浪費糧食、不尊敬師長、不友愛同學等現象比比皆是。廣大青少年在革命類紀念館中瞻仰這些革命文物,可以更好的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例如,遼沈戰役紀念館中有這樣一件棉背心,上面打了32塊補丁,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云同志穿著它度過了38個年頭。青少年在參觀過程中聽到或看到陳云同志的這段事跡,他們會由衷地感受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從而敢于面對自身問題并積極改正。革命類紀念館讓青少年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在認識自我、批評自我與提升自我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革命類紀念館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問題
(1)對革命類紀念館的宣傳力度不夠,缺乏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在國外的很多國家,市民參觀紀念館的平均次數達到每人每年2-3次,我國市民參觀紀念館的平均次數遠不及發達國家的一半,革命類紀念館更是如此,最大的原因就是對革命類紀念館的宣傳力度不夠。大多革命類紀念館還是處于被動的處境,被動的等待參觀者來參觀學習。在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方面,革命類紀念館缺乏專門針對青少年群體愛國主義教育的團隊。雖然近年來,各革命類紀念都在致力于針對青少年群體開展紀念館活動的開發,但更新速度慢,缺乏新意,也是現實存在的問題。
(2)學校對革命類紀念館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工作重視程度不高。傳統的應試教育與高分選拔制度導致學校只重視青少年分數的高低,對青少年的要求也只有考高分這一點。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學校并沒有給予過多的關注,很多時候思想品德、中國歷史等“副科”都會被語、數、外三門“主科”給“借用”,組織青少年集體參加革命類紀念館的相關活動更是少之有少。學校只是一味的追求青少年對課本的學習,不重視其思想道德教育的態度,導致革命類紀念館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很難展開。
(3)家長對參加革命類紀念館的認知程度不高。很多家長認為青少年參觀革命類紀念館無關緊要,他們會選擇在空閑時間送孩子去圖書館或者是為孩子報補習班、興趣班,很少有家長會拿出時間陪同孩子一起到革命類紀念館去參觀革命文物與歷史資料。大多數家長與學校一樣,對青少年的要求往往也只有身體健康與成績優異這兩點,重視的都是青少年學習成績的提高或是其他興趣愛好的培養,忽視了青少年愛國主義的培養,缺乏對青少年愛國主義的教育。革命類紀念館真正的愛國主義內涵并沒有傳達到孩子的印象當中。
(三)如何彌補革命類紀念館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不足
(1)政府大力支持,利用新聞媒體做好宣傳工作,加大革命類紀念館的曝光程度,而革命類紀念館要利用自身的優勢吸引廣大青少年群體自覺地到紀念館內進行參觀與學習。革命類紀念館要定期更新陳列內容,深入挖掘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與時代先驅背后的故事,展示的方式要豐富多彩,可以綜合利用科技手段,不斷引進先進的設施設備,改善傳統展示方式單一、一成不變的缺陷,吸引青少年的注意,提高其興趣,讓其更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革命類紀念館的參觀活動當中,從而激發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
(2)學校教育方式要改變。青少年大多是指還在學校學習知識的學生,學校是學生接受新知識的重要場所,讓學生在課內外切實、有效的掌握愛國主義知識,才是愛國主義教育最主要的方法。學校方面可以加強與革命類紀念館之間的合作,定期參觀紀念館。而革命類紀念館也可以主動出擊,走進校園,舉辦臨展、宣講等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當中。
(3)家庭教育方式要改變。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是人們最早接受新知識的場所,家庭教育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品格、情感以及道德的形成。家庭教育在愛國主義教育當中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所以一定要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走進革命類紀念館,參觀紀念館,參加紀念館舉辦的活動,和孩子一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四、結語
紀念館是記錄歷史的重要載體,革命類紀念館則是革命時期發展進程的最好體現,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件復雜且又耗時的事情。我們要利用革命類紀念館的獨特優勢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要注重社會教育的影響,努力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發揮新聞媒體的傳播作用,及時傳播愛國主義教育的信息凈化社會環境,長期堅持下去一定能開創革命類紀念館在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領域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1] 文化部文物局主編.中國博物館學概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2] 周翠微.專題博物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考與對策[A].以人為本促進科普場館協調和持續發展——2004年中國自然博物館協會海南研討會論文論文集[C].2004年.
[3] 杜加金.檔案館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A].創新與發展——山東省檔案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山東省檔案學會第六次檔案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4] 于延俊.創新開展教育活動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努力打造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品牌[A].北京博物館學會第四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