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矯正制度是在我國刑法中所規定的一種“開放式”的刑罰執行方式,其充分體現了現代刑法人道性、謙抑性的要求,社區矯正制度的刑事政策是一國刑事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首先介紹社區矯正制度在刑事政策上的價值,并對在社區矯正制度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合理化調整提出建議。
關鍵詞:社區矯正;刑事政策;合理化
社區矯正制度是刑法刑罰執行內容的一項重要制度,對其刑事政策進行研究,對于制度的完善以及正確適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社區矯正制度的刑事政策價值
社區矯正制度是依法在社區中監管、改造和幫扶犯罪人的非監禁刑執行制度。作為一種“開放性”的刑罰執行方式,它是人類刑罰觀念、刑罰制度不斷發展的產物,由于這種制度注重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權益,有效減輕了刑罰制度固有的弊端,體現了對公正、自由、秩序等價值理念的追求與尊重,所以被諸多國家在刑法或者與刑法相關聯的法律中采用。 筆者認為,社區矯正制度的刑事政策價值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社區矯正制度的人道主義價值
刑事政策的人道主義價值,是指刑事政策不應給人帶來過多的痛苦,而應該以人作為根本目的和最高價值,維護人的尊嚴,關注人的權利。人道主義作為刑事政策的基本價值早期為古典學派所追求。在封建刑法時期,刑罰的殘酷性為其特色,古典學派對于封建刑法的此種特性予以嚴厲的批判,古典學派的代表人物貝卡里亞認為,刑罰的本質是痛苦,但絕不能給犯罪人施以過多的痛苦,主張刑罰應當寬和,“主張刑罰的惡果大于犯罪所帶來的好處,刑罰就可以收到它的效果”。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鑒于法西斯統治對人權和人性尊嚴的破壞,人道主義的刑事政策思想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例如新社會防衛論的代表人物安塞爾提出,社會防衛運動應遵循的兩個基本原則,第一,堅決反對傳統的報復性懲罰制度;第二,堅決保護權利,保護人類,提高人類價值,從而建立一個人道主義的刑事政策新體系,旨在使罪犯改造成為新人,回歸社會。社區矯正制度的建立充分體現了上述價值,被處于社區矯正的被告人并不需要進行關押,而是能夠繼續留在社區中,充分利用社會的力量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造,從而使犯罪人的人格能夠得到改造并健康發展。
(二)社區矯正制度的經濟性價值
傳統刑法規定的自由刑雖然可以懲處犯罪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一般預防的刑罰目的。但這是建立在昂貴的司法資源支出上的。自由刑尤其是剝奪自由刑的社會成本是相當高的。服刑人員的吃穿用度,監獄管理人員的工資,監獄設施的建設、維修和官吏等,需要較高的成本花費。當前,由于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發展水平所限,我國部分地區監獄經費缺口較大,以江蘇省為例:“雖然江蘇執行國家有關財政保障政策較好,但仍有較大缺口:在監獄建設項目經費保障上,“十三五”期間全省監獄建設項目總投資 57.6 億元,目前財政已安排 9.6 億元,可自籌 31.7 億元,存在缺口 16.3 億元;在監獄企業生產性投入保障上,雖然監獄法明確罪犯勞動所需的生產設施由國家提供,但實際運行過程中未能落實,江蘇監獄僅 2014 - 2016 年用于此項目的投入累計達 8.72 億元;在監獄運行經費保障上,一些支出項目無預算來源但實際運行時必須支出費用,如民警職工的體檢費、療養費、慰問費、未屬地化的民警醫保費等項目,一些支出項目雖有預算來源但與實際需求相比仍存有差額,如監獄信息化建設更新維護費、罪犯醫療費、駐監武警部隊費用等項目費用每年缺口較大,民警日常公用經費、罪犯改造經費、罪犯生活費、監獄業務費等項目的現行保障標準低于實際支出水平。這些經費的不足,極大地影響了監獄整體運行效能的提升,”由于自由刑在一段時間內仍然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刑罰方式,因此它的使用仍然是必要的。在此背景下,通過引入社區矯正制度,使一部份犯罪情節較輕、人身危險性較小的犯罪人不進行關押,充分的利用社會資源、鞏固和提高行刑效益。從而實現監禁刑、非監禁刑在刑罰體系中的平衡。
(三)社區矯正制度的群眾性價值
由于在社區矯正中,社會的力量在整個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用,社區矯正的順利實施離不開社會大眾(特別是社區群眾的支持),因此社區矯正制度是一種充分體現群眾價值的制度。該制度具體表現為:(1)對于犯罪人的家屬而言,社區矯正制度體現了刑事政策人道主義的一面,使犯罪人能夠回家服刑,避免了親屬分離之痛。犯罪人的家屬往往能夠自覺督促犯罪人自覺遵守社區矯正執行期間的各項制度,使犯罪人能夠真正認罪伏法,實現犯罪人格的改變。(2)對于受害人或者受害人的親屬而言,由于他們能夠直觀的感受到犯罪人的服刑過程,有利于撫平他們遭受的犯罪傷痛,平息他們對于犯罪人的怒火,避免新的社會矛盾的產生。(3)對于其他普通的社區群眾而言,一方面他們能夠親自看到犯罪人的法律后果,等同于親自上了一堂生動的法治課程,有利于實現刑法一般預防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使社區群眾參與到社區矯正的活動中,有助于消除社區群眾對于犯罪人的偏見,弱化犯罪人的標簽化效應,為犯罪人的改過自新創造一定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在社區矯正制度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并沒有形成單獨統一表述的刑事政策,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作為我國的基本刑事政策,應對社區矯正制度的相關立法以及司法起指導性作用,在社區矯正制度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必要性主要可以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刑事政策的“寬”有助于擴張社區矯正制度的適用范圍
依據2010年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關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意見》的文件精神,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應當包括如下內容:該嚴則嚴,當寬則寬;寬嚴互補,寬嚴有度;寬嚴有時,以寬為主。”在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中,所謂的“當寬則寬”,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對于依法可不監禁的,盡量適用緩刑或者管制。對于那些已經服滿一定刑期,確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現的,允許其假釋,以早日回歸社會。因此,刑法中的緩刑、管制、假釋等制度均是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中“寬”一面的具體措施。而適用上述制度的犯罪人,均需要適用社區矯正制度。因此,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與社區矯正制度緊密相連。另外,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為社區矯正的適用提供了良好了政策基礎,由于社區矯正制度是在《刑法修正案八》中才正式確立,在我國當前的刑事法體系中還是比較新的制度。當前在涉及社區矯正的刑事法律之間、社區矯正的試點文件與刑事法律之間仍然存在著不少的矛盾,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矯正的推廣實施。因此,在這一時期,可以通過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協調解決上述社區矯正法律體系文件之間的矛盾,以保障社區矯正制度的正常推廣適用。
(二)刑事政策的“嚴”有助于規范社區矯正制度的執行
社區矯正制度雖然主要體現對是一部分犯罪人的寬大處理,以體現刑事政策中“寬”的一面,但是也對于社區矯正制度提出了“嚴”的要求。社區矯正制度作為“開放性”的刑罰執行方式,其往往在社會上會引來更多的關注。我國社區矯正的主要任務一般認為可歸納為三項:監督管理、教育矯正、幫困扶助(后來改變為適應性幫扶)。但是要達到以上三項目的,前提是需要嚴格落實對于社區矯正對象的管理體系。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從“嚴”的角度要求在社區矯正的適用過程中,人民法院作為審判機關應嚴格依據刑事法律的規定 ,只有對那些罪行較輕 、認真悔罪、再犯可能性少符合條件的罪犯,依法充分適用非監禁刑罰和緩刑 、假釋等刑罰執行措施,從而實行社區矯正。人民檢察院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相較于監禁刑,應更加注重對社區矯正這一開放性刑罰執行方式的監督工作 。司法行政機關、公安機關在對社區服刑人員進行日常監督管理的同時 ,對違反監督考察規定的社區矯正對象應從嚴處理。通過對社區矯正對象的嚴格管理,以降低社區矯正對象重新犯罪率,切實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質量。
三、完善社區矯正制度的路徑
社區矯正制度作為我國刑法法律體系中的重要制度,應該與我國的基本刑事政策相契合,筆者認為,依據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相關精神以及相關要求,我國的社區矯正制度可循如下路徑作進一步完善:
(一)應進一步擴大社區矯正制度的適用范圍
當前,我國適用社區矯正的對象主要為(1)被判處管制的罪犯;(2)被宣告緩刑的罪犯;(3)被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具體包括: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的、懷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生活不能自理,適用暫予監外執行不致危害社會的。(4)被裁定假釋的罪犯;然而,在司法實踐中,由于被判處管制、緩刑的犯罪人在總體判處犯罪的人員比例中較少,影響了社區矯正制度的適用。當前,在我國刑法中,有期徒刑是我國刑法中適用最廣泛的一種刑罰方法,幾乎百分之九十的犯罪分子最終都被判處有期徒刑。因此,實現社區矯正制度與有期徒刑制度的銜接是擴大社區矯正適用范圍的必然路徑。當前,可以在量刑階段便處于社區矯正的主要是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被判處緩刑的犯罪人。筆者認為,當前我國刑法中規定的法定最高刑有2年、3年、5年、7年、10年和15年,可以適當降低緩刑制度適用的門檻,對于判處5年有期徒刑的犯罪人,如果符合條件也可使用緩刑,適用社區矯正制度,這將顯著提高社區矯正制度的適用率。
(二)建立社區矯正聯席會議制度,規范社區矯正的監管形式
規范社區矯正的監管形式是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中從“嚴”要求的重要一環,如上所述,當前涉及社區矯正的監管機關較多,涉及司法行政機關(具體主要指司法所)、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居委會等多個部門、社會組織,這樣就造成多頭管理,容易出現監管混亂或者監管漏洞。由于社區矯正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簡單要求把社區矯正劃歸某一部門管理并不能解決監管上的漏洞問題。筆者認為,由于當前社區矯正的日常管理由司法行政部門負責,因此應以地級市的行政區劃為單位,由地級市的司法行政機關牽頭,與其他機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并且應該把這種聯席會議制度制度化,定期召開會議。由于各地區域存在不同的情況,因此應該由聯席會議牽頭依據國家關于社區矯正的基本法律規定,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所屬區域統一的社區矯正監管文件,統一社區矯正的監督管理形式,實現社區矯正制度監督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學說史[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2] 盧建平.刑事政策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
[3] 楊繼慧.突破與完善---我國社區矯正制度重構與立法選擇[M].北京:團結出版社,2018.
[4] 陳興良.口授刑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大學出版社,2017.
[5] 江蘇監獄經費分類保障機制建設課題組.江蘇監獄經費分類保障機制建設的調研報告[J].犯罪與改造研究.2018.2.
[6] 吳宗憲.社區矯正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廣東省教育廳科研立項項目《從“需求側”發力,實現未成年犯社區矯正工作的創新》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WQNCX154。
作者簡介:方元(1983- ),男,廣東湛江人,廣州大學松田學院法政系,講師,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