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玲 文莉
摘 要:專題化教學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隨著新教材的運用和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面臨教學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學生參與專題化教學的能力較弱等問題,思政課教師應主動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高職學生獲取知識的習慣,在充分學習和領會新教材的前提下,設計邏輯連貫,相對獨立的數個專題進行思政課教學。
關鍵詞: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專題化教學;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再次明確提出:要進一步辦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教學方法,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
專題化教學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方向之一,已經推行多年,并且取得了很多突破。但隨著《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2018版新教材的面世,以及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專題化教學改革從形式到內容都需要深入探索和思考,才能滿足高職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
一、思政課專題化教學的內涵和必要性
所謂專題化教學,是指遵循課程標準和教學要點,整合、提煉教材內容,打破原教材章節目的形式,按一定邏輯關系,把教學內容設計成若干個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專題,作深入具體地講解的教學方式。
(一)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需要
教材體系是教學體系的依據和基礎,教材體系主要解決的問題是“講什么”和“學什么”,而教學體系專注的重點問題是“怎樣講”和“怎樣學”。“概論”課教材是全國統編教材,適用于全國所有本專科高等院校,該教材具有權威性、科學性、規范性和準確性的特點,與這一特點相伴隨的是文件語言和政策語句的大量使用,生動性不言而喻。尤其是2018版新教材,這一特點更為明顯。如果教師授課只是簡單照搬教材內容,將無法把學生從手機游戲中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
(二)課程內容特殊性的需要
“概論”課從學科體系來看,涉及多門學科,僅第十章“‘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就結合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個領域的理論和現實問題,范圍之廣、學科之多,是其它課程很難比較的。
傳統的按章節教學可以做到面面俱到,具有系統性。然而在有限的課時限制下,面面俱到也就意味著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思想政治理論課一個重要的屬性是講“理論”,講理論就意味著不能停留在講講故事的層面,講理論就必須有深度、有高度、有維度,由表及里、從淺到深、去偽存真。講理論最適合的課堂教學方式之一就是實行專題教學。
從內容結構而言,同一主題可能出現在不同章節。比如“黨的建設”主題,新版教材中第十一章“‘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及第十四章“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都有相關論述。如果按照章節講解,就可能出現重復講授。使用專題教學,就能更合理的整合教學內容。
(三)高職學生認知階段的需要
從知識結構上看,高職學生從小學到中學都在上政治課。到了大學,思政課的內容跟中學也大同小異。從年齡階段分析,走入成年的高職學生已不滿足于“是什么”的階段,他們想知道“為什么”“怎么看待和如何解決”。從時代背景來講,當前的高職學生基本都是“95后”,并且即將全面迎來“00后”的一代,他們是互聯網上的原住民,他們可以輕易地從網絡上獲取“是什么”的信息,只要他們愿意了解;他們想知道的是“為什么”,他們需要老師運用理論知識能獨到地分析社會熱點,專題教學可以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或問題引入,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相關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并進一步闡述現實問題,而不是按照教材體系泛泛而講。所以專題教學既可以實現“授之以魚”,講授相關知識;又可以做到“授之以漁”,培養高職學生的邏輯思維素養,符合他們的認知需求。
二、專題化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任課教師對專題化教學缺乏積極性
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對專題化教學改革普遍缺乏積極性。一方面,部分教師尤其是老教師認為專題化教學舍棄了課程體系的完整性,任何專題化教學的邏輯性都沒有教材設置的章節目嚴謹合理,思政課尤其“概論”課應該全面而沒有遺漏,否則就沒有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完整的傳遞給學生。特別是今年新教材面世較晚,教師自身對教材尚不熟悉,又如何準確提煉和確定專題。同時,高職思政課課時少,任務重。高職和本科院校教材相同,但課時量可能只有本科的一半,沒有更多時間作專題教學。另一方面認為,教師有限的精力難以確定專注的領域。高職院校思政課老師往往既上“基礎”課,又講“概論”課,除了繁重的教學任務還必須兼顧科研,很難像本科老師一樣將精力集中到某一個領域進行研究。
(二)學生參與專題化教學的能力較弱
高職學生普遍具象思維能力強,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弱;感性認識強,理性認識相對較弱。筆者所在學校進行的數次學生座談會調查顯示,“基礎”課與“概論”課相比,高職學生普遍更喜歡上“基礎”課。家事國事天下事,學生更專注身邊的事。因為“基礎”課專注的是學生自身的事,比如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如何看待生命,關于愛情,如何擇業與創業等,這些點很具體也很貼近他們的生活。而“概論”課講的是國事天下事,理論性強,邏輯思維嚴謹,而且大多是文件語言表述,關注度自然下降。高職學生的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更習慣感性認識,難以適應純理性的宏觀知識。
基于此特點,高職學生往往思想政治理論功底較弱基礎知識、政治常識缺乏,很難對熱點問題和材料進行基本判斷和深入分析,所以在課堂上很難引起共鳴,積極參與課堂互動。
(三)專題內容設置難以把握
專題化教學的關鍵是如何取舍教材和設置哪些專題,這也是高職院校進行專題化教學的難點。當前,高職院校設置專題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是,按照老師的專業背景取舍教材設置專題,從專題專業化要求這是比較合理的方式,但一些重要的內容因缺乏相關專業背景的老師可能就被舍棄掉。二是,以學生的喜好作為專題設置的主要標準。這樣,難免出現“庸俗化”“迎合化”的現象。專題設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必然受到質疑。三是,專題設置形式化或徹底脫離教材。有的專題教學從數量、名稱到內容跟原教材幾乎一樣,換湯不換藥,有的完全脫離教材,隨意設置專題,讓學生不知所云。
三、高職院校思政課專題化教學改革的實施路徑
(一)轉變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對專題化教學的認識
(1)重新認識專題教學改革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由于高校思政課的特殊性要求,教材體系需要向教學體系轉化,而專題化教學就是提升高職思政課實效性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方式。思政課教師應該主動參與到專題化教學改革中,深入學習新教材,不斷摸索思政課專題教學的特點和方法。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更有效的實現教學目標,所以除了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外,還需要思政課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理念與時俱進的改變。因為知識結構如果不變化,不對專題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和挖掘,不做“小而精”的教學設計,教學改革很有可能會止于形式。所以,高職思政課教師應在吃透新教材的前提下,打破“大而全”的舊模式,在專題教學中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專業背景的優勢,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2)對教材內容取舍的認識
如何取舍教材內容,這是專題化教學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在專題中增加教材沒有的內容相對容易,如根據高職學生的知識結構或專題深度廣度擴展的需要,亦或是依據黨和國家最新的政策。但是要舍棄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卻畏手畏腳。筆者以為思政課專題教學中“舍”的部分,并不意味著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可以“舍”;教師在課堂上不講或不重點講的內容就意味著學生可以不學。學習的方式除了接受老師課堂講解外,還可以自學,這也是大學區別于中小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在專題中舍掉的部分可以成為高職學生自學的內容,也可以作為老師平時成績考核的部分,從而思政課教師在專題設置中更有針對性和側重點。
(二)以問題為導向,凝練設置主題,講精專題
思政課專題化教學,需打破原章節授課模式。在選擇專題時,既涵蓋“概論”課教材主要知識點,又注重專題自身的邏輯性,同時具備強烈的問題意識。包括“概論”課基礎知識問題、社會熱點問題、高職學生關注的問題等。
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2018年版)》教材為例,首先,應向高職學生介紹整門課程的框架結構,包括三個版塊: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個版塊之間的內在邏輯是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
然后,專題設置應考慮高職學生的知識結構。雖然在2018版教材中除了前言,已沒有專門的篇幅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但高職學生中不少在高中階段是理科生,還有部分是從職中考上來的,對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無所知;再者,高職院校沒有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近代史綱要》兩門課程。所以針對學情,依然有必要講其作為第一個專題,筆者所在的學校將第一專題設置為“為什么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其中至少要講清這樣幾個問題:馬克思是誰?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為什么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馬克思主義是如何救中國的?這個專題的這幾個問題是后面專題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邏輯起點。
(三)利用互聯網平臺,增強高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目前中國大學生平均每天用在智能手機上的時間約為5小時17分鐘,占據了一天時間的22%。”思政課教師應該充分運用學生喜歡和擅長的移動互聯網,借助成熟的網絡在線平臺,拓寬思政課教學的空間,從而增強高職學生對“概論”課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當前,網絡平臺功能強大,應充分利用多種功能,建設包括教學、自學、互動、練習、考試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網絡平臺,為“概論”課教學和學習服務。從內容上:一是在平臺上應即時發布黨和國家重大政策和重要理論;二是上傳教師教案、課件。需要注意的是該教案和課件不同于專題教學中的內容,應該是涵蓋所有章節,以便于高職學生自學那些在專題講授中未融入的內容;三是設置練習題,在課堂上高職學生對“概論”課的知識點并不感興趣,但以練習題的形式再現知識點,學生的關注度會提高,因為學生會認為做題與期末成績掛鉤;四是上傳各種社會熱點資料等。從形式上:可以增加圖片、視頻、動漫、互動等形式,使網絡平臺更有吸引力,讓高職學生在互動和思考中找尋答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12-09.
[2] 陳小陸.思政課專題教學中邏輯思維的運用及其優點—以安慶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148-149.
[3]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12-09.
[4] 許紅梅.移動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五位一體”教學改革機制探究[J].科教導刊,2017(11).
基金項目:該論文為四川省教育廳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專項)《新媒體環境下思政課混合式學習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號:SZQ2017057)
作者簡介:李玲玲(1982- ),漢族,重慶人,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副教授,碩士,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文莉(1981- ),漢族,四川眉山人,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副教授,碩士,科學社會主義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