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扶貧先扶志,脫貧抓教育。鄉村教師作為農村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資源配置合理性影響著教育扶貧工作的成敗。文章基于商南縣的縣情與實證調研,綜合運用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法與質化研究法等,總結在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中遇到的困境,并探究解決措施。
關鍵詞:教育扶貧;鄉村教師建設;困境;鄉村振興;商南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指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提出要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為教育脫貧工作中的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方向。
教師隊伍建設一直是教育脫貧工作的核心工程,其成功建設能夠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引領。但如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存在諸多困境。本文以陜西省商南縣地區的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困境為例進行說明,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商南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困境
(一)鄉村教師老齡化
年輕的師資是推進農村教育事業建設必不可少的要素,能給農村教育事業帶來創新型的知識理念、教學方法與思想價值觀,為教育脫貧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力量。
然而,因為農村人才補充機制不完善與編制問題嚴重,師資老齡化現象在商南縣十分常見。據統計,商南縣現今有幾千教師,一年只能補充幾十名,補充的教師數量不及退休數量。師資方面的供不應求成為常態,使得眾多學校缺少年輕的師資力量。
例如,在校人數最多的農村中學——富水中學的教師老齡化現象最為嚴重,教師平均年齡達45歲。因為缺少年輕的師資力量,在日常教學中,存在著一位教師跨年級、跨學科教學的現象,35歲以下的教師只有幾人,體藝美等專業教師十分缺乏。
(二)鄉村教師編制問題
在商南縣,教師需求與教師編制規定不相適應的問題一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即教師編制規定人數無法滿足教學需要。這源于我國的教師編制制度,我國的義務教育階段不包括學前教育,這是幼兒學前崗位教師普遍缺乏編制的原因。
與商南縣教育局開展座談會的過程中,筆者也了解到,商南縣的公辦幼兒園普遍存在教師編制數量不足的現象。由于幼兒學前崗位上的教師普遍沒有列入編制范圍,在編制總額的限制下,導致幼兒學前教師編制占用了義務教育教師編制的數量。
除此之外,在走訪富水中學時筆者還發現,富水中學以及大多數學校的教師編制較為落后,仍然恪守十年甚至二十年前的編制體制,導致教師人數超出編制。
商南縣的編制問題往往導致數量超過編制數額,因此所提供的待遇福利無法匹配教師的需求,無法吸引留住優秀的師資人才與調動教師積極性,以致實際崗位上教師人數不足,進一步造成了鄉村教師隊伍的供不應求現狀。
(三)鄉村教師人才補充缺陷
“脫貧靠人才”,健全完備的農村教師人才補充機制才能為鄉村教師隊伍及時“輸血”,保證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永葆農村教師隊伍活力與質量。
商南縣現今有幾千教師,一年只能補充幾十名,退休教師每年增長較快,補充的數量不及退休數量。其中,專業教師十分缺乏。這樣專業素養不高的教學效果嚴重地影響著農村教育脫貧工作的成果。
人才補充機制的不完善是由于兩個方面導致的:一方面,商南縣教師來源比較單一。商南縣的主要教師來源是招考特崗教師、免費師范生、免費幼兒師范生,每年最多70至80人。另一方面,商南縣還存在著調動困難的問題。例如,商南縣富水中學的位置離城區不遠,但是對富水中學的教師實行招聘考試,一般是在城區進行招聘,而其他鄉鎮學校不在招聘范圍以內,招聘范圍與標準的不同使得富水中學與其他農村中學之間教師調動比較困難,這也是師資分布不均衡的其中一個原因。
由此導致的商南縣人才補充機制在方向與數量方面的不合理進一步加劇了教育資源不合理配置,也是導致商南縣農村教師隊伍的老齡化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
(四)鄉村教師流失嚴重
“百年教育,教師為本。”鄉村教育事業提升需要穩定的師資保障,人才的流失是“致命的一刀”,會加劇教師短缺現象。
在商南縣,由于生活條件艱苦、教學環境落后、教師待遇與期望值不符合等原因,鄉村工作對年輕教師的吸引力不足,年輕教師傾向留在城鎮擔任教師。貧困地區如沐河村教師流失十分嚴重。再加上人才引進機制本身就不完善,使得教師數量愈發不能滿足日常教學需要。
二、商南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解決策略
(一)轉變編制體制
教師編制問題是解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問題,與教師的待遇、社保、職稱與培養息息相關。
(1)轉變商南縣過去的編制體制,出臺符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與教育需要的編制體制,并根據實際調整機制,采取教師編制“一年一核”和“一校一核”,及時將數量變化與人員調整上報。
(2)學校核編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自上而下”,即省教育廳提出編制方案,再由縣教育局根據在校學生人數、標準班額、班級數等指標,根據地域計算鄉村教師編制數額;“自下而上”,即學校考慮在校人數、本校所處地域等諸多因素,結合教師的實際工作量,確定本校鄉村教師編制數量。
(二)拓寬教師人才來源
(1)加大力度利用免費師范生、人才振興計劃與特崗教師等招聘計劃,擴大免費師范生培養規模,完善免費師范生中途退出機制,如允許意志不堅的免費師范生轉讀專業類型,但同時應要求他們償還國家補助,解決想要報讀免費師范生的學生的“后顧之憂”。拓寬人才來源渠道,推進更多力量為商南縣農村教育基礎事業做貢獻。
(2)完善人事調動機制,推進義務教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破除教師的校際限制。對縣域內教師實行統籌管理與按需調配聘用,促成優秀教師向鄉村地區流動的實現。完善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工作機制,表彰輪崗表現突出的教師。
(三)加強教師培訓
(1)設立資金專門用于鄉村教師培訓,引入社會資助,減輕政府的壓力。如吸引慈善組織與社會力量到商南縣開展教師培訓,并根據實際加大經費投入,確保教師培訓質量。采取手段激勵優秀師資的產生,如設立鄉村學校名師工作室、學科帶頭人辦公室。鼓勵鄉村教師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形成鄉村學校集中教研制度或形成不同學校之間優質資源共享機制。
(2)加強對音體美緊缺人才學科的教師與學前崗位教師專業素養的培養,采取送教下鄉、專家指導、校本研修等方法,結合以“互聯網+”的新手段新模式,著重培養他們的專業知識與任教策略,豐富他們獲取教學資源與自我研修的方式。
(3)應限制實習教師的數量以防止出現因實習教師更替過于頻繁擾亂正常教學進度的情況,規范實習教師或支教教師的教學計劃,加強短期教師的能力培養,防止出現因教學經驗不足、水平參差不齊影響教學效果的現象。
(四)提高福利與待遇
(1)保障鄉村教師的收入,保證鄉村教師收入的按時發放。同時調整商南縣鄉村教師的工資結構。如今,商南縣的鄉村教師工資水平已經高于城鎮教師工資水平,應將商南縣鄉村教師的工資水平繼續上調,增加鄉村教師崗位的吸引力。鼓勵現有教師長期任教、城鎮優秀教師來村任教與免費師范生來村任教。
(2)完善商南縣的職稱評選制度。在職稱評選時應向鄉村地區傾斜,按照《關于深化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增加鄉村地區教師高級名額,使之高于城鎮學校,不挪用鄉村地區教師名額,在職稱要求方面著重考察鄉村教師的教學經歷。
(3)提高崗位特殊津貼。一是提高商南縣鄉村教師的生活補助,保證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擴大發放補助的范圍。二是實施鄉村教師差異化生活補助,對地理位置愈偏僻、條件愈艱苦的鄉村教師發放更多的補助越多。
(五)落實保險與住房政策
(1)落實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與養老保險這“三大保險”,完善醫療重大疾病救助機制與社會保障制度,政府應該切實解決社保財政補貼解決鄉村教師的住房問題。
(2)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與加大住房補貼。如商南縣鹿城中學的教職工已經獲得住房補助,30平米公寓免費住,部分教師半費。這樣才使鄉村教師“教的安心,教的放心。”
參考文獻
[1] 韓毅初,佟有才,李欣.教育精準扶貧與農村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J].理論觀察,2017(03):158-160.
[2] 張大鵬.教育扶貧是精準扶貧的治本之策[J].農民科技培訓,2016(09):10.
[3] 王嘉毅,封清云,張金.教育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J].教育研究,2016(07):17.
[4] 丁霞.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透視與對策[J].文學教育,2017(08):106-107.
作者簡介:雷楚琦(1998- ),女,漢族,廣東中山人,長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6級本科生,物流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