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事業,而教育思想直接影響教育實踐活動,也隨之會影響教育價值的實現。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理論也迫切需要變革與創新,為此必須大膽借鑒其它學科領域的思想成果。作為確立馬克思主義新哲學的代表著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其中所揭示的實踐觀、人的本質學說等都蘊含著豐富的哲學價值,極具思想意義。雖然馬克思寫作這一部著作中不是為了探討教育問題,但其中所揭示的理論內涵對于現今教育事業的發展卻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實踐觀;人的本質;教育;指導意義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天才提綱,恩格斯也稱其為“包含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對于《提綱》中馬克思提出的新的實踐觀及人的本質問題,很多學者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大部分都是出于哲學理論層面的探析。本文則旨在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即從哲學理論出發去探討其對教育實踐的指導意義。
一、《提綱》中的實踐觀
馬克思批判了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舊唯物主義哲學的實踐觀點,《提綱》的第一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可見,馬克思批判舊唯物主義把主客體關系只是理解為一種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因為舊唯物主義不是從實踐角度去理解主客體關系,而是從客體角度出發,把主體理解為是完全被動接受和反映客體的,如此也更不可能認識到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相反,唯心主義則認識到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一方面,然而卻過分夸大,也未能認識到實踐的重要作用,從而也有很大缺陷。通過對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批判,馬克思確立了新的實踐觀,他將實踐視為連接主客體的橋梁,充分肯定實踐的重要地位。提出實踐可以證明思維的真理性,同時也是人的本質和社會生活本質的體現。
《提綱》揭示了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闡明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發揮實踐的重要作用,并且隨著實踐的發展,其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和新的世界觀的建立,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二、《提綱》中關于人的本質的論述
在《提綱》的第六條,馬克思指出了費爾巴哈的人本觀是把人作為一種“類”的概念,“他所理解的人的本質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意識,只是一種感性對象而已,并不是從事感性實踐活動的具體的人”。換句話說,其實質是脫離了社會實踐,將人作為抽象的人,而非回歸到現實的人。
馬克思則從實踐角度出發,通過對社會歷史發展的考察來揭示人的本質問題。他指出人是生活在一定歷史條件之下的,通過社會生產實踐形成社會關系,從而他提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樣的論斷克服了費爾巴哈從感性層面把人的本質看為抽象的單個人的局限性,用實踐的觀點把對人的理解回歸到對現實的人的理解,充分認識到人是可以通過實踐活動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的。
另外,馬克思也提到了人與環境的關系,當然他在揭示這兩者關系的時候,依然是站在實踐的理論基礎上的。“環境只有在人的活動中才能得到改變,知識產生于人的實踐活動并且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得到發展,人對環境的認識和改造是通過實踐完成的,同時環境也影響著人們的發展,但絕非起著決定作用。”一方面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另一方面人又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和教育。這一點對于處理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環境之間的關系也是有啟示作用的。
三、《提綱》思想對于教育實踐的啟示意義
(一)重視實踐教育
正如馬克思所揭示的那樣,主體可以通過實踐能動地反映和改造客體。傳統的教育采用教師灌輸課本知識、學生死記硬背的方式,而這種教學導致的后果是學生只能局限于書本知識,被動接受而且理解性甚低。很可觀的是現今的教育理念越來越重視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到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重要性。很多學校會讓學生在寒暑假充分參與社會實踐,從中去鍛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做實驗一直是理科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的確,純粹地記住書上的原理公式并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只有鼓勵學生通過做實驗,才能從中檢驗認識的真理性,也才能使理論的發展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樣,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理論聯系實際,去分析解決現實問題。如此,知識的價值才能更好地實現。
(二)對學生社會性的培養
人的本質在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社會性的培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教育理念并不適合現今的人才培養。無論是什么樣的教育活動都是要幫助學生去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從而自覺融入社會生活。所以,教育目標的制定應當依據社會整體所要求的思想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教學方式的選擇也要注重對學生社會性的培養,而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育者應當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展,通過組織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貼近社會生活,讓其明確自身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不斷將個人價值統一到社會價值之中,實現個人與社會的發展。
(三)以生為本的教育
這就牽涉到對于“教育為了什么”的認識。對于教育者來說,教育的核心理念應當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每個學生的發展都有其個體差異性,教育者應當看到這種差異性并且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從而充分激發其潛能。教育又是圍繞“人”的活動,因而在教育過程中,要關心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尊重學生的自主性,給予其充分發展的自由空間。把關心好學生,教育好學生,發展好學生作為教育的目標。
(四)創設良好教學環境
在教育活動中,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會大大提升教學效果。這樣的教育環境既包括教學氛圍、方式和手段,也應包括教育者本人所具有的個人學識和品質。
在課程與教學論研究中,關于“隱性課程”的研究一直是處于顯著地位的。雖然學者們所持觀點不盡相同,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隱性課程”的開發是著眼于優化學生成長環境,促進學生發展。教育環境的創設必須符合教學實際和學生的發展實際,例如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考慮到所確立的教學目標、教育對象的知識水平、教育對象的身心狀態等等。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各種積極的要素,形成有助于學生學習的課堂環境。
另外教育本身的“育人”功能也對教育者的素質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方面,教育者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本身應該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并且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知識,更好地為學生的知識學習提供條件。另一方面,教育者的道德修養水平至關重要。言傳不如身教,有良好道德修養的教師往往能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這些方面共同構成了顯著的教學環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學習活動。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學生也往往可以更好地實現創新性發展,同時學生又能通過主體性的發揮來實現教育環境的改善與優化,從而促進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
四、結語
就如馬克思在《提綱》中最后一條所提出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不僅要認識到理論的內涵,掌握理論,同時還要將理論運用于實踐,服務于我們的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2] 瞿林冉.《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實踐觀解讀[J].開封教育學院報,2018,38(04):19-20.
[3] 鄭睿智.人的本質——《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解讀[J].商,2016 (18):105+80.
[4] 盧毛毛,王明成.《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對教育的指導意義[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04):68-71.
作者簡介:湯曉莉,女,漢族,江蘇南通人,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師范)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