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凌紅
摘 要:盧作孚的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在民國時期鄉村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于晏陽初、梁漱溟以教育建設鄉村,盧作孚另辟蹊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交通建設為先導,文化教育為重點、鄉村城市化為帶動,開辟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建設道路,使北碚鄉村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他關于鄉村建設的一些超前思考,對今天的鄉村振興無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盧作孚;鄉村建設思想;鄉村振興
盧作孚是近代中國實業界四個不能忘記的人士之一,他一生的事業可以概括為“一個村,一個事”,即以北碚為中心的鄉村建設和民生公司的創立。民生公司是他實業救國的起點,北碚地區的鄉村建設則是他為實現國家現代化所進行的試驗,他希望將北碚這一地區現代化起來,以供整個國家參考,可以說他關于國家現代化的理想都濃縮在了這片土地上。
一、鄉村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盧作孚認為建設應以經濟為中心,任何建設,政治的或文化的,皆應以經濟建設為基礎,他在嘉陵江三峽地區推行的鄉村建設,首要的就是要將三峽地區布置成功一個生產的區域,這正是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思想的體現,至于如何實施,他的設想是:這里有豐富的煤產,可以由土法開采進而機器開產;為了運煤可以建筑鐵路;為了煤的用途可以產生煉焦廠;用低溫蒸餾可以產生普通用焦,電廠用的瓦斯,各種油類及其他副產品;兩個山脈的石灰巖石,山上山下的黃泥,加以低廉的煤炭,可以設立水泥廠;為了一個山脈產竹長亙百余里,可以設立造紙廠;為了許多礦業、工業、交通事業的需要,可以設立電廠;如果在那山間、水間有這許多生產事業,可以形成一個生產區域。[1]從盧作孚的設想中可以看出,北碚發展的基礎是煤礦業,只有充分利用北碚地區豐富的煤礦,以煤礦業為依托發展與之相關的產業,才能帶動北碚地區的經濟發展。北碚后期的發展幾乎是按照盧作孚的這一設想進行的:由各個小型煤礦聯合而成的天府煤礦,通過采用先進的管理方法和先進的設備,使煤礦得到合理的使用和科學的開采,促使煤礦業成為北碚地區的經濟支柱產業,成了抗日戰爭陪都重慶的燃料基地;為了運煤,修建北川鐵路;為了利用當地豐富的竹木資源,建立一座座造紙廠;為了利用當地的水力資源,建立合川水電站……
(二)以交通建設為先導
盧作孚從教育救國轉向實業救國的過程中,就認識到交通建設的重要性,他認為四川的建設,第一應為交通,第二才為實業,他主張交通建設應在“一切建設事業之先”,為此,他在擔任峽防團務局局長的第一年就開始修建北川鐵路。北川鐵路的修建是為了運輸峽區的煤礦,改善峽區運煤不便的狀況,同時也提高了煤礦的生產效率,使北碚煤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為抗日戰爭期間重慶的燃料供應做出了重大貢獻。東北、華北一游,讓盧作孚更加深切的體會到要“繁榮市面,必須要交通”[2],他看到日本人以南滿鐵道為中心經營滿蒙,俄國人以中東鐵路為中心經營滿蒙,德國人則以膠濟鐵路為中心經營山東,這三個國家都是通過鐵路來帶動沿線地區的發展,由此可見,交通對經濟建設的重要性,正基于此,盧作孚從東北考察回來之后,更加快了對北川鐵路的修建。此外,盧作孚創辦民生公司,首先開通的就是重慶到合川的嘉陵江航運,以便將北碚豐富的煤礦資源運往重慶、合川,除了打通水路之外,在公路建設方面,盧作孚開通“由合川延長合僮馬路”,“由北碚場促渝簡路的支路直到江津尤溪”兩條公路,由于他分別從水路、鐵路、公路三個方面對北碚的交通進行建設,從而極大活躍了北碚地區的經濟發展。
(三)以文化教育為重點
盧作孚早期主張教育救國,認為教育是國家的根本,他曾先后在川南改革教育,成都創立通俗教育館,但都隨著楊森的兩次下臺而使事業付諸東流。盡管到后來,他的思想由教育救國轉為實業救國,他也一直將文化教育作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在嘉陵江三峽地區的鄉村建設中,教育也是建設“鄉村現代化”的重點。他認為現代化是由現代的物質建設和現代的社會組織形成,要實現現代化,人的訓練和學習至關重要,因此,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關鍵。他多次強調,要將三峽地區經營成功一個文化的區域,具體的做法是:以職業的技能,新知識和群眾的興趣的培育為中心,作民眾教育的試驗;以教生產方法和創造新的社會環境為中心,作新的學校教育的試驗;以調查生物——地上的生產;調查地質——地下的出產;又從而分析試驗,作科學應用的研究;并設博物館、圖書館、植物園、動物園以供參考或游覽。如果在那山間、水間有這許多文化事業,可以形成一個文化區域。[3]盧作孚也確實按照這一想法將北碚建設成為一個融科研、教育并進的高水準的文化區域,他創建中國西部科學院、中國西部科學博物館、兼善學校、圖書館等文化教育設施,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從文化上建設現代的科學研究機關,社會教育機關和學校。他認為,教育應包括學校教育和民眾教育,兩者都應以普及為度,民眾教育不僅僅是民眾學校,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提高峽區人民的文化素質,使他們的頭腦有現代整個世界那樣大,能夠在非常明了的整個世界的狀態之下決定他們自己的辦法。
(四)以鄉村城市化為依托
鄉村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趨勢。城市是經濟版圖的中心和核心,起著輻射周邊的作用,鄉村城市化即以某個鄉村為中心,使之發展為城市,以此帶動整個地區的經濟和文化建設。盧作孚在三峽地區進行的鄉村建設就是以北碚為點,延伸到三峽地區整個面,以點帶面,通過發展北碚推行鄉村城市化建設,帶動嘉陵江地區的經濟發展。正是認識到城市的中心職能,盧作孚建設峽區選擇了北碚為中心,他要“以北碚作第一個實驗,以其比較集中,容易辦,而且可以造起周圍的影響來”。[4]盧作孚在北碚實行鄉村城市化不是簡單地直接模仿城市的建設,而是將城市先進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廣到農村,他不僅僅大規模建設經濟,還重視北碚的文化教育事業,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要用文化事業和社會公共事業將整個峽區包圍。為此,他在北碚不僅興辦工廠,而且創辦學校、圖書館、中國西部科學院等;同時開展民眾教育,提高峽區人民的文化水平;建設北碚的銀行,發展金融事業;完善北碚的通訊,開通電話、電報;整頓北碚的市容市貌,綠化環境,規劃城區。他將北碚按照城市的標準逐步建設起來,完善應有的設施,使北碚僅僅幾十年間就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成為了“現代化市鎮”[5],北碚的城市化也拉動了嘉陵江三峽整個地區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