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紅海 蘭杰
摘 要:太陽之所以象征光明,四季之所以可以代表人生周期,這皆是原型批評的集體無意識的體現。文章通過比較中西方文學中的母親形象,探究由西爾扎提·牙合甫執導的電影《真愛》中的母親原型以及母親的變體。
關鍵詞:原型批評;中西母親形象;母親原型;《真愛》
一、原型批評理論
原型(archetype)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有希臘文中的arche(原初)和typos(形式)組成,指“文學中常使用的象征,但區別于象征”,主要指一種“原初的意象”。加拿大批評家諾斯羅普·弗萊受集體無意識的影響將原型定義為“一種典型或重復出現的意象”。
原型與神話和儀式密切相關。原型批評既可以是意象、細節描述(如四季交替、生老病死),也可以是情節(如正邪或善惡斗爭,丑小鴨的幸運等)。20世紀80年代,原型批評在國內逐漸發展,其標志是《神話——原型批評》一書的出版。國內研究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以闡釋為主的本土化實踐;二是以批評為主的理論化改造。前者側重于重構中國文學的結構,后者傾向于改造原型的內涵與外延。中國學者從最初研究西方文學的原型模式轉向中國本土文學藝術的原型研究,最新的原型批評研究集中在中國本土文化中的原型剖析。筆者嘗試借用原型批評分析《真愛》中的母親原型,以更好地理解西爾扎提·牙合甫執導的電影《真愛》中的母親原型。
二、電影內容簡介與分析
《真愛》主要講述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在阿爾泰山下青格里一個叫阿尼帕的維吾爾族母親養育了19位各民族孩子,僅僅靠丈夫釘馬掌和自己在刺骨的冷水中洗羊下水的微薄收入,撫養10個無依無靠的各族孤兒,幾十年如一日,自己舍不得吃穿,這位天使般的母親,給孩子們遮風擋雨;為這些孩子治病、上學、教育孩子和睦相處,彼此愛護照顧,最終養育孩子們長大成人,成家立業。
據榮格的觀點,母親原型多種屬性。一方面偉大神奇。有善良偉大的母親,大地之母等。如伊甸園中的上帝給予人類食物與適宜的生存環境,是西方神話中母親原型之一。另一方面,榮格說:“母親原型代表著一切陰暗、隱密、不可告人的事物。她是深淵;她是死界。”這體現母親的嚴厲。如上帝將犯錯的亞當夏娃逐出伊甸園。而中國神話中,“女媧造人”奠定女媧作為母神的至上地位;“女媧補天”是為了人類獻身的無私形象,也體現了母親在保護孩子時的強大能量。可見,中西文學中的母親原型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同的是,中國母親不會因孩子犯錯就放逐或遺棄孩子,古語“虎毒不食子”體現的是中國母親的付出與不計回報。
(一)阿尼帕的原型。電影《真愛》的阿尼帕現實原型是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青河鎮退休干部——維吾爾族媽媽阿尼帕·阿力馬洪,這位善良的母親榮獲2009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雖“不是親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開羽翼,撐起他們的天空。在她的家里,水濃過了血,善良超越了親情,母愛最真!”
阿尼帕是一位典型的中國母親原型——除了母親生殖、多育和供養的最根本特性外,她包容、慈善,對沒有依靠的孩子們不離不棄。影片中阿尼帕對小彩霞的收養,不顧丈夫反對,傾其所有為小彩霞治療滿頭的瘡疤,讓她長出黑亮的頭發,以及她和哥哥的到來,不圖回報的愛;當自己的親生孩子阿爾曼與收養的彩霞的哥哥為一雙鞋子而打架時,她打了自己的親骨肉阿爾曼,這是中國母親的大愛無私;當彩霞的哥哥王云輝因無意打傷同學,被警察帶走時,家里氣氛沉重,但母親依然堅強地安慰孩子們,哄孩子睡覺,這是中國母親的堅強;當王云輝從看管所出來,奔向阿尼帕第一次喊出“媽媽”并問她“我還是您的孩子嗎”,阿尼帕激動地說“你永遠都是我的好孩子”,這是最無畏的母愛。
(二)母親原型的變異。電影《真愛》也借用了文學作品中的母性原型意象展現主題,多半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之物,如水(生命之源),太陽(能量之源)以及月亮(溫柔光明)等,因此,《真愛》不僅將母親形象與現實原型阿尼帕完美結合,也精妙地體現了中國母親原型意象。
首先,是房子前面一直流淌著的河(水),是典型的大自然中的母親原型。正如尼羅河是生命的發源地一般,這條河是阿尼帕一家賴以生存的“母親河”。一方面,提供生活的必須用水;另一方面,阿尼帕找到洗羊下水的工作也是在河水中完成。此外,家鄉也是母親原型意象的體現。由阿尼帕回想自己的生活,父母為生意背井離鄉,卻一直懷念故鄉。可惜阿尼帕卻成為孤兒和大人們返鄉,是被丈夫家人收養長大,因此,家鄉和家庭在一定意義上也是養育孩子的母親原型意象。影片最后,父親稱母親是星星,帶來光明的星星也是母親的原型意象之一。對于家庭來說,是那口大鍋養育了一家19個孩子,因此阿爾曼用生命保護的大鍋象征的也是母親原型。
三、結語
這部具有民族特色的電影《真愛》展現的是最真摯的母愛與親情,雖不是親骨肉,卻水濃過了血。影片真實的再現了中國母親這個宏大主題,體現出中國母親不離不棄,無私無畏以及平凡卻偉大,具有超能力的原型母親意象;此外,母親原型意象還體現在影片非人因素中,如河水,星星,家鄉以及大鍋。
參考文獻
[1] 張中載等.二十世紀西方文論選讀[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01):144-205.
[2] 王倩.闡釋與重構——原型批評在當代中國的發展[J].文藝理論研究,2010(05):29-35.
[3] 劉連祥.圣經伊甸園神話與母親原型[J].外國文學評論,1990(01):35-37.
作者簡介:謝紅海(1994.09- ),女,漢族,山西大同人,新疆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
*通訊作者:蘭杰(1960.11- ),男,漢族,四川岳池人,新疆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