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霞
摘 要:隨著社會平權觀念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農村女性受教育權的重要性。我國正處于發展中國家階段,特殊的國情使得農村女性總體受教育水平低遠低于其他發達國家,為此,如何有效的提升農村女性受教育水平,從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教育基礎是當前人們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文章從當前我國農村女性受教育現狀出發,論述了當前農村女性在接受教育時所面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善農村女性受教育現狀的具體策略,希望能夠為農村女性就業學習提供有利的環境。
關鍵詞:農村女性;性別視角;教育現狀
一、當前我國農村女性受教育現狀
(一)農村女性整體受教育水平與城鎮女性受教育水平難以齊平。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所公布的統計年鑒,全國6歲及以上的人口合計1063758人,其中女性占比為49%。與此同時,未上過學的人數為56152,其中女性占比為71%,主要以農村女性為主,可以說,農村女性整體受教育水平與城鎮女性受教育水平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雖然在義務教育以及精準扶貧等相關政策的幫助下,兩者之間的差距呈現逐年不斷的縮小的特點,但是仍然有少部分的農村女性未享受應有的受教育權,尤其是在偏遠地區以及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男女之間受教育權利不均衡的現象尤為明顯。
(二)農村女性兒童輟學比例較高,整體入學率低于農村男性兒童。與農村男性兒童以及城市女性兒童的入學率相比,農村女性兒童整體入學率低于上述兩方,特別是在邊遠地區以及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農村女性兒童的失學率遠高于其他地區。這是因為一部分的農村女性兒童由于家庭問題、重男輕女的偏見思想以及所在區域辦學資源不足等,她們出于非個人自愿而被迫離開學校。與此同時,還有少部分的農村女性兒童由于長期跟不上學校的教學進度,對學習產生了嚴重的抵觸情緒,從而產生輟學行為。
(三)農村女性缺乏持續性的受教育權利。一方面,為了落實義務教育普及工作,部分地區的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為了片面追求高的毛入學率而想盡各種辦法來提升義務教育階段的毛入學率,例如,個別貧困縣甚至會發動幫扶責任人與教師一起做通家長以及學生的思想工作,從而鼓勵學生入學就讀。雖然有大部分的女童因此走進了校園,但是由于缺乏持續性的受教育措施的支持,她們不得不面臨輟學的命運,這種“管前不管后”的行為難以有效提升農村女性在校比例。
(四)農村女性難以獲得與城鎮女性同樣的教育資源。一方面,由于農村地區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再加上交通便捷性遠不如城鎮,農村女性所享受的教育資源與城鎮女性所享受的教育資源有著明顯的差異。另一方面,從教學質量的角度來看,城鄉師資力量有著極為明顯的差距,農村的教師資源主要來源于當地的教師、三支一扶以及志愿者,然而,其中絕大多數的教師沒有系統參加教育教學的學習,這使得他們的教學質量水平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從教師數量的角度來看,農村教育面臨著嚴重的教師資源流失問題,且教師資源流失的比例逐年攀升,導致教師不得不身兼“多職”,甚至出現諸如美術、體育等部分課程被取消的現象,使得農村女性的受教育質量遠遠低于城鎮女性。
二、當前農村女性在接受教育時所面臨的問題
(一)農村女性的受教育權缺乏應有的重視。一方面,農村女性曠課現象高于同齡男性,筆者通過對農村女性曠課率進行調研發現,隨著農村女性年齡的不斷增長,她們自身的曠課傾向越來越明顯,其中,有意識性的曠課傾向占比為59%。特別是在農忙時節,農村女性的曠課率(包含病假)由平時的6%上升至13%左右,且她們的請假原由主要以事假為主。之所以會存在這種現象,是因為大部分的家長會要求年齡稍微大點的女性留在家里幫忙做家務以及照看弟弟妹妹,與之相對的是男性則不需要承擔家庭勞動力的責任。對于學生請假的原因教師也非常清楚,大部分教師對此難以采取應有的措施將孩子“拉”回到校園中,教師的有心無力以及父母不重視使得農村女性的受教育權難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隨著農村學生進入初中階段,女性輟學率高于男性,而在鞏固率方面則遠低于男性,筆者對此進行調研發現,這一時期的女性輟學主要以自愿性輟學為主,“讀書沒意思”、“讀書太難了,我學不會”以及“不想呆在家里,想出去賺錢”等均是導致她們出現輟學現象的原因。與此同時,大部分的女性在輟學后往往會選擇跟同村年長的親戚共同到異地打工,而家長在面對女兒輟學現象時以默許的態度為主,他們不認為女性受到教育就能夠改變什么,也不指望著女兒能夠在學校取得多好的成績或者是有多好的表現,他們往往將更多的教育期望寄托在男孩子身上。
(二)農村女性難以獲得平等的教育待遇。義務教育等相關政策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使得女性所獲得教育資源傾斜比例越來越大,男女性之間的教育不平等現象的發生概率變得越來越低,通過深入的探究我們能夠發現這種教育平等僅僅只是表面上的平等,從本質上來說女性仍未獲得應有的平等教育待遇。一方面,少部分的教師仍然受到傳統性別期待以及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他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會給予學生不同的待遇。例如,一部分教師認為女性學習成績好是理所應當的,因為女性自身的發育水平以及心智成熟狀況遠高于男性。與之相對的是,如果男性學習成績好則認為是他們自身努力的成果。這種性別偏見使得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育評價工作時往往無法為學生,特別是女性學生提供客觀的評價結果,壓制了女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男女性所享有的教育設施資源同樣存在著不平等的現象,足球場以及籃球場等基礎設施已成為學校必備的教育設施。筆者通過對足球場以及籃球場等基礎設施使用情況進行調研發現,女性使用足球場以及籃球場等基礎設施的占比僅為28%,反映出了學校在設置教育設施時更多的關注男性的訴求,而對于女性的訴求則較少關注。
三、改善農村女性受教育現狀的具體策略
(一)引導農村女性構建自我性別角色。首先,農村女性自我性別意識的覺醒是改善農村女性受教育現狀的關鍵,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當加強對于先進性別文化的宣傳力度,肯定女性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引導農村女性肯定自我,從而激發她們的自信心。其次,學校應當主動將性別意識教育納入教師日常的教學培養工作當中,確保每一位教師能夠消除來自傳統性別期待以及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樹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性別觀念。與此同時,學校在完善現有的基礎設施時應當充分考慮女性學生的訴求,從而有效提升女性的核心素養。除此之外,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學校以及教師應當積極開展性別不平等現象的反思與批判工作,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性別差異。教師還應當不定期開展家訪工作,向家長宣傳男女受教育的重要性,鼓勵家長將教育期待放在女性身上,最后,農村女性應當積極構建自我性別角色,正確認識教育中性別不公平現象的來源,從而實現自我性別意識的覺醒。與此同時,農村女性應當保障自身的受教育權,打破刻板傳統性別定位所帶來的影響,肯定自我的社會價值。
(二)為農村女性提供平等的教育待遇。首先,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校應當意識到所謂的男女平等并非指男女都一樣,而是在基于性別視角的基礎上為農村女性提供平等的教育待遇。首先,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對每一位新入職的教師落實好繼續教育工作,特別是偏遠農村地區的新入職教師。在開展繼續教育工作時,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加大《女性學》以及《社會性別》等相關性別教育課程所占的比重,引導教師樹立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性別平等意識,正確認識性別刻板印象對于教學工作所帶來的缺陷以及危害,從而增強自身對性別觀念的敏感度,及時修正自身的教學行為。其次,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應當提供“因材施教”,在編制教案時應當將女生的學習程度納入其中,引導女生在課堂上大膽回答問題,以自信積極的態度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與此同時,教師在給予學生評價時應當積極使用正面的評價語,從而增強女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學校應當構建性別平等評估機制,利用性別平等評估機制全面的梳理現有的資源配置以及規章制度的,為農村女性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環境,營造平等的教學氛圍。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農村女性受教育存在農村女性整體受教育水平與城鎮女性受教育水平難以齊平以及缺乏持續性的受教育權利等現象,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是因為農村女性的受教育權缺乏應有的重視等原因所致,為此,應當引導農村女性構建自我性別角色,在此基礎上為農村女性提供平等的教育待遇。
參考文獻
[1] 袁涓文,何坤冊.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民教育發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
[2] 包文婷,包代祥.農村女童教育公平問題探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
[3] 陳騰,馮韶華.社會性別視角下我國農村婦女成人教育研究[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
[4] 黃雯,李錄堂.中國農村婦女問題研究綜述[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