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班的兒童正處于能夠激發愛國情懷、培養愛國情感的階段,對于這個階段的兒童,鑒于兒童的認知基礎,我們通過談話法、講授法、討論法等方法,運用美國教育認知心理學家戴維·保羅·奧蘇貝爾(1918-2008)的先行組織者策略;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1896-1934)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使兒童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從而掌握愛國主義的相關知識。因此,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課程,激發兒童的愛國熱情,增強兒童對于做中國人的自豪感。
關鍵詞:愛國情感;兒童;愛國主義教育
兒童愛國主義教育,從其根本目標來說,就是要增強兒童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養兒童的愛國情懷,但是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活動除了能夠樹立兒童的愛國情感,更重要的是,對于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將兒童的原有認知加入生動有趣的課堂情節,以暢談的形式進行的一種學習活動。以討論法展開的社會活動是幼兒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更是幼兒園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兒童愛國主義教育的意圖
(一)愛國主義教育可行性分析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教育內容中的社會領域的目標第5條明確提出了幼兒園教育活動中要有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這一條例規定,我們將課堂內容與兒童感興趣的內容相結合起來,使它不同于其他的社會活動,把抽象的培養愛國主義情感轉化為兒童感興趣的旅游玩耍交流,從而讓兒童能夠在一個具體的、自己有所體會的環境中獲得快樂,進而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要求。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兒童有著豐富的旅行經驗,并且對游玩有著極大的興趣。我們在兒童的興趣的基礎上,通過引導兒童自己說出他們自己喜歡的地方,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兒童獨立自主的說出我國的一些特征與情況,從而讓兒童掌握一定的知識,激發做中國人的自豪感。
(二)對象特點分析
3-6歲兒童是道德觀念形成的萌芽時期,是培養兒童良好品格的黃金時機,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開始能運用語言或較為抽象的符號來代表他們經歷過的事物,并且兒童的認知結構發生了重組和改善,思維具有了一定彈性。對于這些特點,加上兒童對旅游的興趣,我覺得引導兒童通過他們感興趣的內容,讓兒童與老師,同伴進行交流討論,讓兒童認識到愛家鄉、愛祖國的行為就在我們身邊。
兒童對于灌輸式的社會活動教育已經沒有了新意,若整個幼兒園活動過程不能引發兒童的興趣 ,我們也很難將整堂活動按計劃進行。
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設計的分析
(一)活動設計的理論基礎
(1)兒童心理學相關理論。在兒童道德情感的發展中,劉金花在《兒童發展心理學》中提到“兒童意識到道德理論的情感體驗,這是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概括性的道德情感,如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等。”兒童對道德倫理的認識是相當簡單的,因而兒童的道德情感體驗也是十分粗淺的,而“在我們社主義國家,道德感主要包括集體主義感、義務感、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感”,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我認為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在活動設計中,認識到了兒童道德情感體驗的粗淺性,加入了中國文化的一些元素,引導兒童進入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從而為以后兒童以后道德情感培養打下基礎。
活動設計中應當避免的是兒童難以理解的抽象知識,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大班階段的兒童對于愛家鄉、愛國等一系列抽象名詞沒有具體的概念,也不能清楚地區分地圖的不同模塊。因此,“要克服傳統教學中單一的采用抽象的符號形式學習的弊端,必須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學習興趣,把感知學習與實踐操作融合在一起,真正使教學成為一種社會文化活動。”我們在活動中,加入了新媒體,這樣在直觀性上,更好的引起了兒童的興趣,把兒童已有的切身體會和活動任務結合了起來,提高兒童在這種這會文化活動中的積極性。
(2)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大班兒童在之前的學習中對中國、祖國、名勝古跡都有一定了了解與認識,知道天安門是我國的名勝古跡,但是對于天安門對于中國有什么意義,卻完全不知,我們從兒童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順著他們的認知體系,進行具體的事物舉例,將熱愛祖國就是要小朋友們不亂扔垃圾等這些具體事例貫穿全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形成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這些從兒童已有認知水平到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正是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1896—1934)所認為的“教學必須走在學生心理發展的前面,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即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真實發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導下或與成人合作情況下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正是最近發展區的距離,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設計中才能夠在兒童已經有了的旅游體驗中,通過交流,上升為如何去熱愛祖國。
(3)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1918—2008)的先行組織者策略。在本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之中,可以先準備好了中國一些名勝古跡、少數民族等引導性材料,在兒童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用形象直觀地方式呈現出來,連接兒童原有知識與本次活動的新知識,幫助兒童更好的掌握這次活動所提出的重難點,這種方式正好運用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1918—2008)的先行組織者策略,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在呈現教學內容之前介紹給學生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先行組織者應該比學習任務本身具有更高一層的抽象性和包攝性,同時能為學生所掌握,且以其熟悉的語言來陳述。先行組織者的主要功能是在學生能夠有意義地接受學習新內容前,在新舊知識之間架設起橋梁,使新知識清晰地聯系起來,為新知識提供認知框架或固著點。”大班兒童對于熱愛祖國這些概念新知識的理解,需要老師在其已有的知識貯備中搭建橋梁,連接游山玩水與愛國行為之間的轉化,激發兒童的愛國之情。
(二)兒童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分析
《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中第二條明確的提出了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并且在內容和要求中的第7條提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第8條提出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根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性原則,幼兒階段是社會性發展的關鍵時期,讓幼兒在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的熏陶下學會遵守規則,建立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在活動設計中,就要激發兒童的愛國熱情,增強兒童對于做中國人的自豪感。
三、結語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教育內容中的社會領域板塊中,明確提出了幼兒園當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當今愛國主義教育是幼兒園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環節,而愛國主義教育又貫穿于整個幼兒園的社會活動之中。兒童現在處于樹立愛國自豪感的階段,在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社會活動設計中,以美麗中國為主線,在中國大的主題之下,貫穿中國的名勝古跡、民族文化,同時穿插具體的愛國主義行為,我們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和規律,抓住兒童道德教育的黃金時期,適當的為兒童展示出我國的相關圖片和資料,并且在新媒體支持活動的前提下,創設能夠引起兒童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導兒童獨立自主的說出我國的一些特征與情況,為兒童以后獨立學習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礎,從而讓兒童掌握一定的知識,激發做中國人的自豪感。
參考文獻
[1]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第三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 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第六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 張明紅.學前兒童社會教育與活動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6] 黃瑾.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7]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S].第一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S].第一版.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9] 中共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S].北京,1994.
[10] 張莉云.維果茨基認知發展理論的當代發展及教育啟示[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作者簡介:魏俊杰(1995- ),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