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詩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民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堪稱上海民族樂器品牌、中國民樂行業一個“金字招牌”。抓住每一次“與世界對話”的機會,因為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讓全世界見證了中國傳統器樂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光要讓中國人喜歡自己的民族樂器,也要讓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樂器、欣賞中國民樂。”
用豪情編織夢想,用實干追求夢想。憑借超前的經營理念和果斷的管理作風,帶領職工走出了—條以“文化帶動企業”獨特的發展之路,讓每一個新生兒聽到的音樂是“敦煌”雅樂的祥和之音,讓“敦煌”雅樂遍及華夏大地——他就是當仁不讓,中國民樂制作的領軍人物王國振——2016年度“保增長、促發展”先進、“上海輕工振興獎”,2018年度上海優秀企業家提名獎。
有人說,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應該具備“前瞻性”“決斷力” “執行力”;那么,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廠長王國振,就是這樣一位有前瞻性和決斷力的企業家。
做企業,要有“家國情懷”
走進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陳列室”,古琴、古箏、琵琶、笛簫……赫然在目,滿壁風動“欲將心事付瑤琴。”如果說,一把小提琴成就西洋樂的風生水起、起承轉合;那么,一把二胡同樣演繹中國民樂的風花雪月、風情萬種。“朱琴琵琶二胡弦,生生世世是何年。”
2018年,在上海國際樂器展上該廠推出價值128萬元的珍藏版小葉紫檀木“海上鳳韻”金箏,立即被人訂購……它運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老鳳祥金銀細工制作技藝”,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心一、上海工藝美術大師黃雯、吳倍青精心制作,再加以和田玉、孔雀石點綴,鳳凰栩栩如生,非常精美。王國振興奮地說,“通過民族樂器這個載體,充分展示了中國非遺文化工藝。”“這說明這把金箏是一件非常藝術化的樂器,也反映了當代最好的制作水準,具有收藏價值。我想,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文化、工藝價值會越來越高。”
然而,話說20年前銷售收入只有3850萬元,僅靠收房租勉力維持的企業,現已突破數億元;還與重慶民族樂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連續3年向重慶民族樂團提供100萬元的資金扶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提供資金和民樂團合作,這是首次嘗試。”王國振對重慶民樂的發展很有信心。“作為中國人口最多的直轄市,重慶在民樂推廣上有很大的空間,一廠非常看好重慶的發展。此番合作,也是一廠曾提出和實施的‘民族音樂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出國門戰略的延續和深化。”
企業成就靠的是什么,“以文化為核心。”——王國振的話,擲地有聲。“敦煌品牌的企業核心是文化。制作的樂器要有藝術感,要植入民間工藝文化。”王國振始終堅持“文化營銷”。“我認為樂器不是一般的消費品,它是一個文化產品。文化產品的特性決定市場營銷就要打文化牌。”
企業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進一步大力推進文化營銷戰略,加強與國內外優質資源的鏈接合作,努力成為中國民族樂器行業優秀文化的承載者、創新驅動的領跑者、走向世界的開拓者,為繁榮和發展中國民族樂器事業作出新的貢獻。王國振始終以超前的思維和駕馭市場的能力,將“敦煌”打造成了行業第一品牌,載譽多多:上海市著名商標、全國輕工業卓越績效先進企業、全國用戶滿意產品、中國輕工業百強企業、全國工業品牌培育示范企業……
改革開放40周年,思想解放永無止境、創新發展永無止境、追求卓越永無止境、合作共贏永無止境——成就中華老字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全國輕工行業先進集體、首批被認證的“上海品牌”;2018年主要經濟數據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古箏產量突破了10萬臺大關,成為向建廠60周年獻上了一份優異的“大禮”;2019年繼續堅持以文化為主線,以品牌運作和創新驅動為兩翼的發展戰略,以穩中求進謀發展。
尤其,2000年王國振憑借著其敏銳的眼光和過人的膽識,秉承“艱苦奮斗、造福百姓”的焦裕祿精神,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了蘭考泡桐適合做樂器音板的優勢,同時也為提高當地的勞動就業率和經濟發展水平做出了積極貢獻。這一舉措,竟與上海輕工行業提倡的“兩頭在內、中間在外”企業轉型發展模式,不謀而合——蘭考縣上海牡丹民族樂器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蘭考縣投資新建民樂生產基地投入運營。
當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有一批樂器制作界的精英,懷揣著對民樂的熱愛和最初的夢想,這些元老級的“工匠”,不僅帶來了精湛的技藝,也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民族樂器事業;同時,他們也一直在努力踐行著工匠精神,勵精圖治、不斷進取,對傳統民族樂器進行著持續有效的探索與創新,充分發揮個人潛能、實現自身價值。
“敦煌人”,用文化理念來培育隊伍,讓員工意識到無論在何種崗位任職都是為提升中華民族的軟實力作貢獻。近些年,企業與上海市群益職業技術學校合作辦學,開設了民族樂器修造專業班,學制為三年,定向培養制作隊伍,使其成為會制作、能演奏的復合型人才。在技能培訓方面,除了“傳幫帶”的傳承方式外,企業與第三方合作開展員工技能培訓,并為高技能人才掛牌成立“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上海市職工(技師)創新工作室”,不斷提高員工的技能水平;自上世紀80年代起,企業持續舉辦“敦煌杯”古箏、琵琶、二胡制作比賽,邀請民樂界的專家學者擔任評委,迄今已經舉辦了119屆,為員工提供與民樂名家交流的平臺。
王國振認為,不但要把自己的企業做好,而且有責任和義務去承擔傳承、弘揚、發展中國器樂文化的重任。2011年“民族樂器制作技藝(上海民族樂器制作技藝)”項目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其《上海民族樂器制作技藝》一書出版發行,填補了民族樂器制作和研究資料方面的某些空白;十八大會議期間,東方衛視隆重推出王國振策劃的紀錄片《中國樂器》,集樂器歷史、演奏、制作于一體,向觀眾介紹了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在綿延不斷的歷史長河里,傳承與發展中國樂器文化的一篇一章;2016年《縱橫經典 敦煌國風》決策投資拍攝者王國振,邀請了眾多民樂名家共話中國民樂,為普及中國器樂文化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努力將民族樂器文化滲透到文史館展、社會公益、演藝、教育等多個領域,形成了制造業、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跨界融合的服務體系,努力讓民族樂器文化“活”起來——該廠仿制敦煌樂器,再現敦煌文化大氣磅礴。
做品牌,要有“人文溫度”
讓每一個新生兒聽到世界上的第一個聲響,就是敦煌雅樂的祥和之音。從蹣跚學步到風華正茂,從艷陽當空到晚霞夕照。弦歌多彩的人生,歡悅于樂,縱情于琴,讓國樂風飄、琴音繞梁相伴年年歲歲……用豪情編織我的夢想,用實干追求我的夢想。不管有多少個“路漫漫”,我都會走下去,直到夢想成真——王國振說。
“敦煌”成就民樂“公主”,出鏡率越來越高。或許,品牌的魅力,就是文化的底蘊。無論是CCTV-音樂頻道的敦煌廣告,還是藝術類節目、熱播古裝劇;就是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文藝晚會上,其古箏側板上logo最為醒目,秀美的“敦煌”篆書,讓人眼熱。這是王國振廠長在品牌建設中的一個小小創新,“要將創新作為常規工作,滲透到每一個環節。”
深深的民族情懷、獨特的世界眼光、非凡的遠見卓識、強烈的創新意識,鑄就了一位卓越的民族企業家,一位振興輕工的典范王國振。他身體力行地在“制造業與文化業”的產業互融中,緊抓樂器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寶貴契機,豎起了“文化營銷”的大旗闊步前進,將民族樂器文化滲透到文史館展、社會公益、演藝、教育等多個領域,形成了制造業、文化產業、現代服務業跨界融合的服務體系,努力讓民族樂器文化“活”起來。
“以文化為主線,塑造品牌形象”為宗旨,將民族樂器制作技藝與傳統樂器文化的弘揚合二為一,致力于將“敦煌”品牌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自主品牌,要讓中國人喜歡,讓外國人豎起大拇指,成為實施文化營銷戰略,包括建樂團、辦藝校、編印書籍,開展了“敦煌杯”“敦煌國樂”“敦煌之夜”“敦煌大講堂”……在全社會掀起了民樂文化的熱潮。比如,2016年“敦煌”再次漂洋過海共慶新加坡華樂團建團20周年,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親自為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王國振廠長頒獎,這是對上海民族樂器一廠普及與推廣華樂事業作出積極貢獻給予的肯定。
2016上海國際樂器展上,王國振攜“巨型三弦”別開生面地亮相揭幕儀式。琴身高4060mm,共鳴體高1212mm,寬1103mm,厚462mm,總重量達600kg,是標準三弦的5.5倍。其主體共鳴箱和琴梗選用非洲產花梨木制作,蟒皮和琴弦受規格限制,采用仿真材料,其余材料均與標準三弦用材一致。同時,推出2016-2017年新品樂器五十余款,每一款樂器都注入了設計師和制作師的情感理念,不僅“嫁接”了頗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文化,而且在工藝上有突破性嘗試,精益求精,不斷升級“讓樂器有魂魄。”展會上,成員全部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有著扎實的專業技巧以及豐富的表演經歷、上海唯一的職業民族室內樂團“上海馨憶民族室內樂團”,選取與新品樂器氣質風格相匹配的曲目進行演奏,將優美的民族音樂帶給參觀游客,令人記憶猶“馨”。
在第三屆“敦煌杯”中國古箏藝術菁英展演,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臺灣地區,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近2000名選手踴躍參與,成為國內具有規模性和專業性的民族器樂賽事之一;在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六十周年廠慶活動轉戰“大美敦煌”,懷著對中國傳統文化、敦煌藝術文化的敬意,開啟了“敦煌國樂”——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系列活動,在鳴沙山下、月牙泉邊,300多名身著傳統服裝的樂手在晨光初升的大漠上共同呈現《長城隨想曲》和《敦煌神韻》,古箏、揚琴、琵琶、中阮、柳琴、二胡等樂器形成方陣,大型樂團呈彎月形排列,與月牙泉交相輝映,伴隨著朝陽徐徐升起,音樂演奏逐漸進入高潮,一幅美麗的音樂長卷赫然而成。
2017年,企業在澳門聯合主辦了首屆澳門國際古箏音樂節,這是有史以來參與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古箏藝術盛會。音樂節開幕式上,2520人用“敦煌牌”古箏合奏了《漁舟唱晚》《七子之歌》,成功創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敦煌”,不是一般的消費品,而是文化產品。在注重產品品質提升的同時,積極探索對經典工藝的借鑒及嫁接,盡企業所能讓產品的工藝附加值及文化價值等都得到充分的體現。用傳統經典的工藝技術、時代審美的聲學品質以及引領行業的文化品位為傳統民樂注入了新的活力,引領行業發展。堅持“傳承經典,引領時尚”的理念,從文化視角研發產品,從產品角度挖掘文化,平均以每年30余款的新品研發速度引領行業發展。
2018年,企業在上海國際樂器展上向公眾呈現,從“敦煌”到“敦煌系列”“一帶一路”系列、“大唐雅韻”系列、“海派風情”系列……新品樂器達百余件。集優秀的外觀設計、制作技藝、裝飾工藝為一體,嫁接了佛教、非遺、自然、歷史等多個領域的文化內容,多方位展示了中國的優秀文化。
敦煌樂器,融合了青花瓷、竹刻留青、木雕、貝雕、景泰藍、漆器、古典文學、名人書畫等工藝和元素的“敦煌牌”民族樂器……當樂器進入拍賣,為機構或個人收藏,那就是藝術;掛在商場的永遠是商品。2018年,128萬的珍藏版小葉紫檀木“海上鳳韻”金箏,以頂級的制作技藝、極致的裝飾工藝備受矚目,一推出即是“近悅遠來”,民族樂器不再單一地發揮著它的音樂器物屬性,它更成為了一件文化載體,不僅奏響了中國之聲,更鐫刻著中國文化的人文品牌而奏向世界。
音樂是最好的語言,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將繼續用中國音樂的母語,與世界進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