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經濟峰會于3月23日在京舉行,主題為“以開放引領未來”。在分會場“民營企業:與時代共進”上,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出席并演講。
周其仁指出,民營企業作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生的經濟形態,是由民間私人創辦、投資、管理的企業,不同于各種行政級別的政府創辦、擁有、管理的國有經濟或者是集體經濟。
他表示,1988年通過民營企業的憲法修正案,確認了民營企業民營經濟在中國的合法地位。30年已經過去了,民營企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半壁以上的江山。他認為,民營企業在性質上也出現了一些非常值得注意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發展比較好的民營企業,走在前頭的民營企業,股權開始多樣化,開始成為股份制的公司,很多成為走向公共上市的公司。
第二個特點是,性質方面的變化,從民營企業特別是頭部的民營企業的業務結構來看,它們要跟數億員工,要跟數億國內國外客戶,要跟上下游供應商、服務商,結成市場性企業關系。也就是說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市場契約網絡當中非常重要的結點,可以把整個市場活動聯系起來。
當前,企業的資產已經不單單是老板自己的財產了,他們現在做的每一個投資決定,或者經營決定,動用的不完全是自己的私人財產,而是要同時動員很多其他私人財產甚至公共財產。所以公司多多少少具有公的性質。這個公跟傳統的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不同,它產生于清清楚楚的私人資本、私人投資、私人財產、私人財產權。但是一進到公司里頭,多多少少具有公共的性質。
談到民營企業的業務結構,周其仁表示,現在很多頭部的民營企業,業務范圍已經非常廣泛,甚至對國民經濟的生活,社會生活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比如說支付寶,微信支付,比如華為公司在全球布局的通訊基礎設備,它產生的影響是極其公共的,不僅僅影響它們自己。這些性質我認為越來越值得研究。
周其仁強調,民營經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組成部分,它要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長久的共同存在下去,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建立長遠的預期。他認為,要解決現在短期的很多困難,其實根本上要解決來自于對長期穩定的預期。他表示,應該為經濟增長模式從數量型轉型為以質量為中心的增長,奠定一個更可靠的微觀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