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潘莉莉
戒指,古稱“指環”、“ 約指”、“手記” 等,是一種戴在手指上用于美化生活的裝飾品。制作戒指的材料通常是金屬、寶石、木質、骨質或塑料。有史以來,戒指便被認為是男女互愛的一種信物。
《中國古代服飾風俗》一書講到明代服飾時說:“至于稱其為‘戒指,似乎還是明代以后的事情。明王圻《三才圖會》說:‘后漢孫程十九人立順帝有功,各賜金釧指環即今之戒指也。”確實,直到明代以后,“戒指”的稱呼才漸漸多起來,明代之前謂戒指為“指環”、“ 約指” 、“手記” 等。明人都卬在《三馀贅筆》中說:“今俗用金銀為環,置于婦人指間,謂之戒指”。
資料表明,中國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已有人佩戴戒指了。商代,女子佩戴戒指已成風俗。那么,在我國古代,戒指一般是女戴還是男戴呢?據考查,戒指通常為女子佩戴,當然也有男子佩戴戒指的風俗。清人顧張思《風土錄》曾曰:“婦女喜戴戒指,男子漸亦效之,或金或玉,或瑪瑙蜜蠟翡翠。”
然而,戒指最初卻不是人們的裝飾物品,而是宮廷后妃用以避忌君王“御幸”的一種特殊標記。據《呂氏春秋·貴直論第三》記載:“(紂)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高誘注曰:“聽妲己之讒,殺鬼侯之女,以為脯,而取其所服之環也。”
關于戒指的起源,初民時期民間流傳著一則故事,它詮釋了古代女子佩戴戒指風俗的原因。《詩·鄴風·靜女》東漢鄭玄注云:“后妃群妾以禮御于君所,女史書其月日,授之以環,以進退之,生子、月辰同以金環退之,當御者,以銀環進之,著于左手,既御者,著于右手,事無大小,記以成法。”唐代儒學大師孔穎達解釋說:“凡后妃群妾以禮次序御于君所之時,使女史書其日月合知某日某當御,某日當此,某也授此環,以進退之……當御以銀環進之,著于右手,金環不言著,略之,此妃妄進御煩碎之事,而令女史書者,事無大小記以成法也,此是女史之法。”這則故事,講述了古代國君同妃嬪之間的婚姻生活史,說明女戴指環的風俗產生于宮廷中。
到了秦漢時期,民間婦女佩戴戒指已很普遍。東漢,民間已將戒指演變為定情之物,青年男女往往以贈送指環表達愛慕之情。到了唐代,戒指作為定情信物就更加盛行,男女之間以相互饋贈戒指來定情已成通例。明清時更為鼎盛,而且以戒指作為婚姻的信物的記載也越來越多。
清人曹雪芹所著《紅樓夢》就有不少關于戒指的描述。第二十一回中,賈璉因女兒出天花。搬到外書房住,暫時進行隔離。而賈璉是個只要離開王熙鳳,“便要尋事生非”,偷偷與情人“多姑娘”廝混了十二天。自己拿回來的鋪蓋中,竟然留下那女人的頭發,被平兒抖出來藏起。這時王熙鳳便問賈璉拿出的鋪蓋,少了什么,多了什么。平兒故意說慌遮飾“不少就行了,還能有多出來的份。”王熙鳳是精明人,也有犯糊涂的時候。可她畢竟深諳此事,也極了解自己丈夫的為人。所以,王熙鳳又笑道:“這十幾天,難保干凈,或者有相好的丟下什么戒指兒,汗巾兒,也未可定?一席話,說的賈璉臉都黃了。在鳳姐背后,只望著平兒‘殺雞兒抹脖子的使眼色兒,求他遮蓋。”平兒把握了賈璉的把柄,那是比戒指、褲腰帶更確鑿的證據,又是面對一個比雌虎還惡毒的老婆,難怪賈璉嚇得“臉都黃了”。 此中的戒指便透出男女之情的味道。
自古以來戒指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因此它的戴法是很有講究的。古人習慣左為上,右為下;男為左,女為右。所以,女子將戒指戴在左手通常作為定婚的標志,而戴在右手則成了已婚的標志。《太平御覽》卷718引《五經要義》說得更細致明白:“古者后妃群妾,禮御于君所,女史書曰授其環以進退之,有娠則以金環退之,當御者,以銀環進之,進者,著于左手,陽也,以當就男,故著左手;右手,陰也,即御也復故,此女史之職。”
那么,古代為什么會用戒指作為定婚的標志呢?其說有二,一是戒指象征女性生殖器官。這與遠古人類崇拜女性生殖器官有著密切關系。戒指構造圓圈狀,為女性生殖器官的典型象征。因為原始社會的人類還處于原始群婚制的階段,人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把母系作為頂禮膜拜的對象,日久便演變成以圓圈狀的戒指,表示對女性崇拜的風俗。二是戴戒指表示男女間的性行為,亦是遠古時代人們對生殖崇拜的變態反映。當原始人類意識到人類的生殖繁衍不單單取決于女性,而是男女雙方性行為的共同結果時,便由單純崇拜女性生殖器官發展成為崇拜男女間的性行為。戴戒指便是對性行為崇拜的一種自覺表現形式,之后便逐漸演變成男女間定婚論嫁的重要標志。
在此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又不斷添補了一些生殖意義,正如其產生于生殖行為一樣,定婚的目的乃在于結婚生子、繁衍后代。晉代王嘉在《拾遺記》卷八中記述了一則三國時期吳主宮中關于戒指的傳說。該傳說云:“吳主潘夫人,父坐法,夫人輸入織室,容態少儔,為江東絕色。同幽者百余人,謂夫人為神女,敬而遠之。有司聞于吳主,使圖其容貌。夫人憂戚不食,減瘦改形。工人寫其真狀以進,吳主見而喜悅,以琥珀如意撫按即折,嗟曰:‘此神女也,愁貌尚能惑人,況在歡樂!乃命雕輪就織室,納于后宮,果以姿色見寵。每以夫人游昭宣之臺,恣意幸適,既盡酣醉,唾于玉壺中,使侍婢瀉于臺下,得火齊指環,即掛石榴枝上,因其處起臺,名曰環榴臺。時有諫者云:‘今吳蜀爭雄,還劉之名,將為妖矣!權乃翻其名曰榴環達。” 宮中侍婢把寶石戒指掛在石榴枝上,乃是一種祈福求子的舉動。石榴因其色彩艷麗,子多飽滿,通常被用作喜慶水果,象征多子多福,子孫滿堂。戒指象征婚姻,象征愛戀之情,兩者合而為一,寓意深刻,這是后世賦于戒指的衍生意義。
戒指定婚的風俗,在敦煌寫本中多有記載。斯4633號中寫道:“梵王夫人同議,欲與太子謀于婚媾。其太子見道父王夫人,準擬疋示,不樂如斯。其太子自發心愿,求便在后宮結壇說法,集合五百宮人婇(綵)女聽受。諸人不知圣教,數中為(唯)有耶殊(輸)婇女,識辯(辨)毫相,便施與太子指環。其悉達太子,收在懷中。散后告說父王,夫人,只此耶殊婇女納眷”。 敦煌寫本中描述的婚俗與現時的婚俗截然不同,是女方先主動將定婚戒指送給男方,表示愿意成為他的妻子,然而男方表示愿意“納眷”, 最終完成婚禮。
如今,雖歷經歲月滄桑,但無論北國還是江南,戒指定婚的風俗仍在一代代傳承和延續。戒指的材質、造型、品牌也變得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然而,在戒指的佩戴上,卻有著約定俗成的規則。不僅大拇指上不能配戴戒指,而且戴在無名指上的戒指,通常被認定為是結婚戒指,表明該女子已經定婚或結婚,禁戒別的男子再向她求愛。用現代的話說,就是防止第三者插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