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什么是開放?開放是一件件身邊小事——是超市里的泰國椰青、澳洲龍蝦;是免稅店的韓國化妝品、瑞士手表;是劇院的英國歌舞、日本動漫……
開放更是經濟發展大事——1月,美國標普獲準進入中國信用評級市場;2月,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境外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業務指引……
優化進口結構,積極擴大進口;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允許更多領域實行外資獨資經營;加快與國際通行經貿規則對接,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執行一致性,營造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公正市場環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一系列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新舉措。這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對世界經濟有何助益?中國的大門為什么越開越大?
很多領域都是在開放中激活的,不少制度創新也是在開放中產生的。國新辦發布的《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顯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地方性政策法規19萬多件,接軌國際,營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中國用實踐證明,開放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手段。
去年,《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18年版)》等政策備受好評。這就是開放帶來的改革效果。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排名顯示,中國從2013年的第96位躍升至2018年的第46位,為中小企業改善營商環境實施的改革數量創紀錄。
擴大開放對提高政府經濟管理效能具有推動作用。中國建立1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就是在試點如何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及如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現在,形成了一大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新一輪對外開放將從供需兩端對中國經濟產生積極影響。從需求側看,外資的進入會豐富產品和服務的層次,滿足消費者多層次需要;從供給側看,中國經濟處于轉型升級階段,開放會帶來挑戰,也會為本國企業學習新技術和先進經驗打開渠道、創造機遇。
中國對于世界經濟而言,日益發揮“關鍵引擎”“穩定器”的雙重角色。中國經濟的穩定、可持續增長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關鍵引擎。近年來,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強化,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30%,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穩定器。
中國敞開大門,歡迎其他國家分享我們改革開放和發展紅利。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基建、投資、進口上的貢獻都很大。江蘇連云港作為歐亞大陸橋的東部節點,2018年國際班列超過800列,其中東行班列同比增長57%,大量來自中亞的小麥、棉紗、鐵合金貨物進入中國。
完善的基礎設施、健全的工業體系、優惠的外商投資與稅收政策、穩定的匯率和逐步走向成熟的金融市場,中國積極為外商投資興業提供經營保障。我們還擁有廣闊的市場腹地和眾多的消費者群體,為全球投資商帶來巨大發展空間。
中國市場需求對當今世界經濟非常重要。統計局發布,去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1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今年春節黃金周,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突破萬億元。隨著市場潛力逐步釋放,對外開放將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帶來更多信心。
任何產業都無法在封閉保護中持續成長。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開放的家電產業,是西方國家當時相當發達的產業。如今30多年過去,中國家電反而行銷世界。擴大開放,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當前,開放正從制造業向服務業延展。那些效率、服務存在短板的領域,將在開放競爭中不斷提高自身實力。現在海淘的人那么多,既有買實物產品的,也有買保險、理財等服務的,這表明老百姓對世界各地的產品和服務需求很大,開放可以增加老百姓的消費選擇空間,倒逼國內產品和服務提高質量。
近兩年,中國在服務業方面對外開放力度很大。近期進一步開放的銀行、證券、汽車、通信等領域都是市場份額集中、競爭不足或產品、服務與國際存在差距的行業。引入外企外資進入這些市場,可以讓老百姓以更低價格享受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這也是擴大開放、惠及全民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