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得到國際社會髙度關注和有關國家積極響應。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學術界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討論和研究,但關于“一帶一路”的話語分析卻不多見。作為我國的重大戰略,“一帶一路”在眾多國際場合進行傳播并發布相關新聞報道,因此如何對其建立科學的話語體系,提高傳播效果并消除傳播過程中對其他國家產生的歧義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一帶一路”;國際話語體系;新聞報道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9月和10月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它的提出旨在發展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至今,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一帶一路”進行了研究。例如:對“一帶一路”的背景、內涵、意義和作用,挑戰,傳播途徑,對于“一帶一路”的探索,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接等的研究。還有學者對歷史上的絲綢之路進行研究,提出“‘一帶一路倡于中國,但‘開放包容、互惠互利的古絲路精神仍將是其思想精髓”。早期西南絲綢之路開拓“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過程以及東亞乃至世界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也有著深廣的影響。”然而,從語言學角度對“一帶一路”進行話語分析的研究卻很少。話語分析把話語看作建構社會現實、體現權力關系和意識形態的社會實踐,而“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偉大的戰略構想,各國媒體都對其進行了報道,對其進行話語分析可以看出各國對于“一帶一路”態度和意識形態,提高我國對外傳播效果,利于建設中國國際話語權。由此可見,對“一帶一路”進行話語分析具有極高的價值。
一、“一帶一路”相關研究
在“一帶一路”提出五年多以來,與之相關的文獻日漸豐富:就“一帶一路”提出的背景而言,李建民(2014)認為之所以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既是為了傳承古絲綢之路精神,與世界各國攜手共同發展,也是考慮了國際和國內的共同需求;就“一帶一路”的內涵來說,金碚(2016)認為“一帶一路”具有“互通”內涵,“一帶一路”倡議會在經濟全球化3.0 版本中占據重要國際地位;在“一帶一路”意義的層面上,何昊和陳炫任(2015)指出,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外向型經濟遭到沖擊,政府進行的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雖然保證經濟增長但也造成了產能過剩。而“一帶一路”倡議是政府尋找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消化國內過剩產能;從“一帶一路”所面臨的挑戰方面,劉海泉(2015)提出“一帶一路”面臨雙重挑戰:一是以個別國家政局動蕩,大國政治博弈等為主的傳統安全挑戰,二是以恐怖主義等為主的非傳統安全挑戰;就“一帶一路”傳播途徑而言,孔德明(2015)提出關于“一帶一路”宣傳中需要注意的八項,即防止生硬,以自我為中心,形式主義,低水平,過度解讀的宣傳,主張在宣傳“一帶一路”過程中要有主見,不亂陣腳,保持定力;對于“一帶一路”的探索上,管清友(2015)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指出“一帶一路”倡議 中,通路首先應該從“一帶”抓手,“一帶”主要是從通路著手,從交通設施和油氣管道建設上發力。交通設施包括鐵路、公路等,面向東亞、南亞和中亞。油氣管道建設包括西南、西北、東北、海上的重要戰略通道;至于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接方面,劉曉鳳,葛岳靜和趙亞博(2017)綜合政治、經濟、文化、地理、外交、全球連接等方面,探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距離,分析中國企業“走出去”區位選擇關系,并得出結論:中國對沿線國家投資應以國家距離為參考,積極縮小地遠距離,找準投資點,節約投資成本。
由上述歸納來看,國內“一帶一路”相關研究成果豐碩,且大多學者以積極的態度探索“一帶一路”的重大意義和建設方案,對“一帶一路”建設起到支撐性作用。在未來應繼續推進“一帶一路”理論構建,讓世界更好的正確理解“一帶一路”倡議,而不是帶著有色“地緣眼鏡”看待“一帶一路”。可以預見,未來有關“一帶一路”的研究文獻數量和質量將持續增長。
二、“一帶一路”話語分析的相關研究
筆者在CNKI的主題“‘一帶一路話語分析”下檢索到的期刊數為22篇,可見國內學者關于“一帶一路”的話語分析并不多。經過分類整理,國內學者對“一帶一路”話語分析的研究層面主要為:系統功能語言學層面、多模態話語分析、評價理論層面、語料庫分析法、基于費爾克勞夫三模型、多種方法結合和在宏觀層面下進行的研究。
(一)結合系統功能語言學
龐明(2016)將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及物性系統和情態系統應用到“一帶一路”論述的新聞報道翻譯研究上,旨在探索報道者不同的意識形態以及這些意識形態對翻譯產生的影響。這篇分析對習總書記論述的忠實翻譯提供幫助。肖瑤(2017)的研究方法與龐明(2016)相同,并通過大量的實例研究了印度對“一帶一路”的相關報道,為后續學者研究外國媒體對“一帶一路”的真實態度提供研究方法。尚學南(2017)同樣對印度關于“一帶一路”的報道做了分析,但他主要是從及物性六大過程出發,探究報道語篇背后隱含的意識形態。這篇分析對從及物性過程角度進行“一帶一路”話語分析提供貢獻。
(二)結合多模態話語分析
何競平(2018)運用多模態話語分析,對廣告《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進行分析。該學者分別從廣告語篇,視頻廣告和形象廣告角度總結相關廣告語言策略。這篇文章證明了將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應用于分析視頻廣告語篇分析的可行性,是為數不多的從多模態分析角度對“一帶一路”相關話語進行的研究,為后續此類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
(三)結合評價理論
田婷婷(2017)從評價理論中的態度資源角度出發,對“一帶一路”英語新聞語篇中的態度資源進行了積極話語分析。研究發現語篇中含有大量的正面評價詞,展示了“一帶一路”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和價值,表達了我國愿與沿線國家攜手共同發展的愿望。同樣,馬敬想和田婷婷(2018)一同從態度資源角度出發對“一帶一路”新聞語篇進行積極話語分析,研究結果與田婷婷(2017)吻合,即大量的正面詞匯證明了中國的大國形象。馬敬想和田婷婷(2018)的研究較之田婷婷(2017)所做的分析,擴充了語料庫,是對后者的豐富和補充,更加證實了分析結果。蔣國東和陳許(2017)在評價理論介入系統下對“一帶一路”對外新聞進行分析,從而探索此類語篇中的人際意義和交際功能。此研究通過詳實的數據和大量的實例充分證明了所選語篇中的介入策略受到交際目的決定:為對外宣傳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倡議營造和諧包容和平等協商的對話氛圍和空間。這篇分析為完善關于“一帶一路”對外新聞話語的研究,揭示其獨特的對話互動模式和運行機制作出貢獻。崔羽杭(2018)也是在評價理論視角下進行的積極話語分析,但與三篇研究不同的是,這篇文章不是僅僅關注評價體系中的一個層面,而是將態度系統、介入系統和級差系統一并進行分析,這是對評價理論的全面應用。通過對《中國日報》中“一帶一路”的新聞報道的分析,旨在揭示其隱含的意識形態。此研究建立了評價理論視角下對新聞語篇的積極話語分析模式,但是所選分析語料僅有一篇,有待擴充。
(四)結合語料庫分析法
在22篇檢索到的語料中,不少學者是從語料庫分析法角度出發進行“一帶一路”相關文本的話語分析的。左言娜(2017)從語境、語言標識符,消息來源等方面探索美國主流媒體對“一帶一路”的話語建構及其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研究發現作為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其媒體對于“一帶一路”既有積極評價,也有偏見。方格格(2018)基于語料庫分析法,對中外媒體關于“一帶一路”的新聞報道進行研究,通過對高頻詞和索引行的分析,發現我國媒體能正面回應外媒對“一帶一路”提出的質疑,打消別國的猜忌,試圖提升我國對“一帶一路”的傳播效果。單瑩(2018)對比了中美兩國對“一帶一路”的不同態度,探討背后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意圖。通過對高頻詞,索引行和搭配的分析,發現中方對“一帶一路”的態度是積極的,旨在為世界各國謀求共同發展,而美方則對“一帶一路”保持警惕,歪曲中國意圖。鮑加琪和許炳坤(2018)與方格格(2018)的研究角度相同,同樣是從索引行和詞頻角度進行分析,不同之處在于其分析對象是美國媒體對于“一帶一路”的新聞報道。此篇文章側重于解釋索引行和詞頻如何發揮話語分析的作用,以便于更客觀地了解美國媒體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與單瑩(2018)的研究結果不同,鮑加琪和許炳坤(2018)通過分析發現美國主流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是積極的,支持的。包琳玲(2018)以英國媒體關于“一帶一路”的英文報道為語料,通過對高頻詞,關鍵詞,索引行等分析手段,探索英國媒體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研究發現英國媒體對于“一帶一路”的態度多為積極的,但也存在一些質疑和偏見。馬冬麗和尚學南(2018)分別以中國和印度的主流報紙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為語料,通過對高頻詞,節點詞,索引行和搭配強度的對比,研究中印兩國對于“一帶一路”的態度和隱含的原因。研究發現印度對于“一帶一路”的態度是模糊的。以上文章均通過研究揭示出沿線國家和非沿線國家對于“一帶一路”的態度和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得出我國應加強“一帶一路”宣傳力度與效果,消除他國誤解的啟示。從上述文章可以看出,語料庫分析法在新聞語篇的話語分析中的使用率很高,這些研究為大數據時代的媒介話語分析提供新的視野。
(五)結合費爾克勞夫三模型
在批評話語分析視角下,朱桂生和黃建濱(2016)、王瑩瑩(2018)以及袁路佳和陳華英(2019)運用費爾克勞夫的三維模式分析法,從文本、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三個層面對不同文本進行分析。朱桂生和黃建濱(2016)探討美國主流媒體如何看待“一帶一路”倡議。此研究通過大量的例子發現美國媒體通過分類、文本架構、互文性等手段將“一帶一路”塑造成為一種霸權主義。王瑩瑩(2018)分析了《國外智庫看“一帶一路”》中的翻譯,旨在發掘意識形態對翻譯產生的影響,研究發現意識形態對于政治語篇的翻譯有著雙向作用。與上面兩篇文章不同,袁路佳和陳華英(2019)不單單分析國外的新聞報道,而是將中美媒體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作了對比,為了挖掘中美兩國新聞報道的背后隱藏的深層意識形態。這些文章對“一帶一路”相關報道進行批評話語分析的意義在于:引導受眾對此類文本進行批判性和解構性閱讀,認清文本背后所隱藏的意識形態,從而幫助受眾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有一個全面且正確的認識。
(六)基于多種研究方法的結合
李貴鑫(2018)從話語本體、主體間性、個人認知、社會結構四個方面對日本關于“一帶一路”的新聞話語進行了分析,論證了跨文化話語分析的可行性。唐青葉和史曉云(2018)綜合運用五層次話語政治分析框架和三角測量法,語料庫分析法和批評話語分析法,以《歐盟報》《印度時報》和《紐約時報》為研究語料,探究媒體對于“一帶一路”的認知和態度的變化及其原因,通過詳實的數據和針對性強的實例分析,為我國提升對外話語能力做出貢獻。陳欽和林麗珍(2018)運用認知語言學,批評語言學和Hart的進化心理學,對《紐約時報》關于“一帶一路”的新聞報道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美國對中國的“一帶一路”存在偏見,其目的是維護美國自身利益。這篇文章從認知的視角證明了其對批評話語分析研究的可行性。
(七)宏觀層面
部分學者對于“一帶一路”的話語分析沒有特定的方法和路徑,而是從一個宏觀層面對語篇進行研究。杜文龍(2017)對“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對外新聞進行分析,以對外新聞話語體系為例,探討“一帶一路”對外新聞話語中出現的問題并分析我國如何構建對外新聞話語權。這篇文章雖然是從宏觀層面進行的分析,但是在必要時應加入例子作證觀點。
由對上述文獻的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學者的研究對象多是中國媒體,英國媒體,美國媒體和印度媒體的新聞報道,有對一國新聞報道的研究,也有兩國或者三國新聞報道間的對比,而研究方法在不同學者之間各有差異。正是通過對關于“一帶一路”的話語分析,才能更加直觀和清晰地反應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愿望和目標,才能更加客觀地發現其他國家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態度和意識形態,才能指導科學的話語體系的產生并提高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消除別國誤解與偏見。
三、結語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因此,對于“一帶一路”的研究就具有非常深刻和重大的意義,而從語言學角度最適合的研究點就是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話語分析。本文通過對“一帶一路”話語研究的文獻進行梳理歸納,發現不少國家對于中國的“一帶一路”存在偏見,因此增加擴充“一帶一路”的話語分析,建立科學的話語體系,建設并提高中國國際話語權,消除別國的誤解是非常緊迫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凌宇,張麗偉.古代瓷器銘文所見“一帶一路”地區中外民族交流[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2).
[2] 李斯.“文翁化蜀”與早期西南絲綢之路開拓[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2).
[3] 金碚.論經濟全球化3.0時代——兼論“一帶一路”的互通觀念[J].中國工業經濟,2016(01):5-20.
[4] 何昊,陳炫任.金融助力“一帶一路”建設[J].北方經貿,2015(07):199+201.
[5] 劉海泉.“一帶一路”戰略的安全挑戰與中國的選擇[J].太平洋學報,2015,23(02):72-79.
[6] 管清友.中國“一帶一路”將改變世界經濟版圖[J].化工管理,2015(01):11-12.
[7] 劉曉鳳,葛岳靜,趙亞博.國家距離與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投資區位選擇[J].經濟地理,2017,37(11):99-108.
[8] 龐明.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重要論述的新聞報道翻譯研究——基于批評話語分析理論視角[J].黨史博采(理論),2016(05):23+27.
[9] 肖瑤.基于批評話語分析理論的新聞報道分析——以印度“一帶一路”相關報道為例[J].海外英語,2017(13):198-199+220.
[10] 尚學南.及物性視角下英語新聞語篇的批評性話語分析——以《印度時報》對“一帶一路”的報道為例[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2(04):65-69.
[11] 何競平.“一帶一路”下城市形象廣告的多模態話語分析——以海絲泉州形象廣告為例[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8,36(03):60-66+71.
[12] 田婷婷.“一帶一路”新聞語篇中態度資源的積極話語分析[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2(05):17-21.
[13] 馬敬想,田婷婷.從態度資源看“一帶一路”新聞語篇對中國形象的構建——一項基于語料庫的積極話語分析[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3(02):66-69.
[14] 崔羽杭.評價理論視角下新聞報道的積極話語分析——以《中國日報》對“一帶一路”的新聞報道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6):199-201.
[15] 左言娜.美國主流媒體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話語建構研究——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2(04):55-59.
[16] 方格格.“一帶一路”倡議國內外傳播效果對比——基于語料庫的媒介話語分析[J].傳媒,2018(01):70-73.
[17] 單瑩.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以中美主流媒體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為例[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03):60-65.
[18] 鮑加琪,許炳坤.用語料庫對“一帶一路”批評話語分析[J].文化產業,2018,11(05):34-35.
[19] 包琳玲.西方媒體視野中的“一帶一路”——一項基于語料庫的批評話語分析[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8,39 (02):126-130.
[20] 馬冬麗,尚學南.中印主流報紙對“一帶一路”報道的批評話語分析[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8 (01):58-63.
[21] 朱桂生,黃建濱.美國主流媒體視野中的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基于《華盛頓郵報》相關報道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新聞界,2016(17):58-64.
[22] 王瑩瑩.批評話語分析視角下“一帶一路”政治語篇的翻譯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2):381-382.
[23] 袁路佳,陳華英.中美報紙關于中國“一帶一路”新聞報道的對比研究——批評話語分析視角[J].現代商貿工業, 2019,40(05):39-40.
[24] 李貴鑫.東亞文化特征下的“一帶一路”新聞話語分析[J].外語學刊,2018(06):17-22.
[25] 唐青葉,史曉云.國外媒體“一帶一路”話語表征對比研究——一項基于報刊語料庫的話語政治分析[J].外語教學,2018,39(05):31-35.
[26] 陳欽,林麗珍.批評話語分析中的話語策略研究——以《紐約時報》報道“一帶一路”為例[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4):67-74.
[27] 杜文龍.“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對外新聞話語分析[J].新聞傳播,2017(09):58-59.
[28] 鐘馨.英國全國性報紙中“一帶一路”話語的意義建構研究——基于語料庫批評話語分析法[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40(07):61-69.
作者簡介:唐艷瑢(1993.05- ),女,甘肅蘭州人,蘭州交通大學,2016級碩士,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