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勤,譚 速
本文在浙江省紹興市大力推動僵尸企業出清的政策背景下,由人民銀行紹興市中心支行牽頭建立僵尸企業監測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分析、抽樣案例剖析及訪談調查等方法,剖析出僵尸企業成因包括外部環境引發、經營管理決策不當、主動逃廢銀行債務等,并從識別、預防、啟動、審查、處置、分配等環節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為下階段進一步優化僵尸企業防控機制、強化部門處置合力、加快市場化出清提供參考。
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為進一步盤活存量、加速轉型,浙江省紹興市大力推動僵尸企業出清,出臺《紹興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推進“僵尸企業”處置的實施意見》,明確支持由人民銀行紹興市中心支行構建地方“僵尸企業”數據庫,并牽頭做好政策研究和處置協調工作。2018年紹興市中心支行組織開展3輪摸排,組織全市銀行系統梳理摸排3年以上欠息規模以上企業145家;結合浙江省標準,梳理摸排困難企業905家,進一步框定未來可能演變為僵尸企業的篩選范圍;設計5項認定因素,梳理僵尸企業(待出清)597家,其中有58%的企業存在3項以上因素重疊認定。該數據庫覆蓋全市符合認定特征的全部規模以上企業,涵蓋行業、地域、資債情況、融資明細、職工情況、稅務、水電欠費、停產停工及司法處置等信息,是浙江省內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僵尸企業監測數據庫。本文通過宏觀數據整合、僵尸企業數據庫案例調查、抽樣研究、溝通訪談等方法,重點關注僵尸企業特征、成因,深入挖掘僵尸企業演變根源和引發機制,從大數據和案例分析角度,提供僵尸企業識別、預防及處置的針對性措施。
本文結合地方實際,對僵尸企業存在普遍共性的顯著特征進行梳理,并經過三輪系統性排查,形成可靠的僵尸企業監測數據庫。紹興市僵尸企業認定參數主要有:①3年以上欠息;②連續3年以上虧損;③連續1年以上停產;④資產負債率超過100%;⑤陷入“兩鏈”風險導致資不抵債且解套無望、長期停產且復產無望、已有投資但投產無望的規模以上企業(第⑤項因素主要參考主債權銀行篩查意見),最終構建形成全市僵尸企業數據庫。從現有僵尸企業數據庫情況看,共包含各類企業597家,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13.3%,涉及全市銀行貸款200億元。具體情況如下:
從紹興情況看,僵尸企業數量變化與地區信貸風險之間密切相關。從圖1可以看出,從2011年開始全市僵尸企業規模持續上升,在2014年呈現爆發式上漲,2015年隨處置力度加大,僵尸企業數量上升勢頭趨緩。這與全市銀行業風險水平保持較高相關性,但略滯后于銀行不良率變動。這是由于銀行不良貸款往往通過訴訟、打包等方式處置,故而銀行端出清速度快于企業實際出清速度。2016年全市銀行不良貸款率降至2.94%,但僵尸企業數量依然上升,并達到峰值水平(約780家),2017年后僵尸企業數量與不良率水平同步下降。

圖1 歷年僵尸企業數量與不良率關系
本文就2018年全市庫內僵尸企業進行行業分布統計,如表1所示。本文采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實施僵尸企業統計,共涉及11個國標大類行業。從行業分布情況看,僵尸企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企業數量407家,占全部僵尸企業的68.2%;批發零售業110家,占18.4%;建筑業48家,占8%;農林牧漁業10家,占1.7%;房地產業8家,占1.3%。另有住宿餐飲6家、租賃商貿服務3家、文體娛樂業2家、科研服務、電熱燃水生產供應1家、金融業1家。

表1 僵尸企業行業分布情況表
有研究認為,政府部門在行業救助時只救助一定數量的大企業,為“僵尸企業”的形成埋下了隱患(聶輝華,2016)。從紹興情況看,受地方經濟特點與企業結構影響,僵尸企業的規模分布呈現類似“倒金字塔”結構。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大中小微企業劃分方法,本文將全市僵尸企業數據庫中企業劃分為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四類。此四類規模企業具體占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僵尸企業按規模分布情況表
本文參照浙江省僵尸企業標準構建了7項認定指標,用于實時判定和動態監測僵尸企業。從認定類型看,僵尸企業各類特征分布情況為:3年以上欠息企業占34.00%,連續1年以上停產的占83.42%,連續三年以上虧損的占35.68%,資不抵債的占39.36%,陷入兩鏈風險解套無望的占77.39%,陷入兩鏈風險復產無望的占49.25%,陷入兩鏈風險投產無望的占8.88%。有80.90%以上的企業有2項(483家)以上因素重疊認定,有58.63%以上的企業有3項(350家)以上因素認定。

表3 僵尸企業認定特征分布情況表
為進一步掌握紹興僵尸企業演變的主要因素,人民銀行紹興市中心支行在參考國內研究的基礎上,組織金融系統21名專家成立僵尸企業出清咨詢組,集中選取了45家僵尸企業典型案例,主要包括擔保牽連、經營不善、行業波動、投資失敗、過度負債、信貸歧視、盲目擴張、逃匿債務等8大類,其中77%的案例企業有2項以上因素重疊。
一是行業周期波動沖擊。從45家典型企業看,受宏觀形勢及行業波動影響陷入困境的占31%。紹興作為傳統產業集聚地,行業沖擊影響是僵尸企業產生的重要因素。以黃酒業為例,紹興沈園酒業具備年產手工酒3000噸的生產能力,但受宏觀形勢及行業波動沖擊,大量黃酒生產設備無法開足,經營逐步陷入困境,導致現金流出現危機,實際控制人失去信心,最后被迫停關。二是擔保互保代償牽連。45家僵尸企業中有34家受擔保牽連拖累,比重達75.6%。紹興“兩鏈”風險是導致企業出險的主要因素,大量企業因資金鏈斷裂逐漸演變為僵尸企業。三是長期不當續貸救助。45家案例中僅5家企業存在抽貸壓貸現象,大量僵尸企業由于發展規模較大,在地方產業鏈具有一定地位,一旦出現經營風險,債權銀行面臨不抽壓貸要求,導致信貸退出機制不靈,信貸資源在市場化配置中的效率降低。現有幫扶措施對有前景但暫時面臨困難的企業和不具備發展前景的企業之間難以有效區分,導致僵尸企業得以依靠銀行轉貸、優惠利率等措施維持經營,使得不少大型僵尸企業“僵而不死”。
一是自身經營不善。從紹興情況看,45家典型僵尸企業案例中有22家存在主業經營不善情況,比重高達48.9%,大多集中在傳統產業。一方面,與傳統產業利潤收窄、產業轉移、外貿需求下滑等外部環境因素有關。另一方面,企業自身經營不善是主要因素。如長期停留在產業鏈底端,產品附加值不高,易受到上下游利潤“剪刀差”影響,或者技術更新緩慢,達不到環保、質檢要求,逐步被相關產業淘汰,最終導致經營失敗,陷入“風險”狀態。二是盲目擴張投資。45家典型僵尸企業中,因盲目擴張導致陷入困境的占比高達44%。紹興大型民營企業出險案例大多是因為多元投資下的快速擴張。曾排名浙江民企第8位的縱橫集團,在主業化纖外,先后擴張至鋼鐵、水電、房地產等領域,并入股5家城商行。由于不相關項目板塊協同效應差,導致企業核心競爭力稀釋和抗風險能力弱化。三是重大項目失敗。45家僵尸企業案例中,有10家企業因重大投資失敗而導致出險,成為僵尸企業產生的直接因素之一。如浙江神鷹集團生產高檔絲綢服裝,產品90%外銷歐美,是大陸最早進入美國超級百貨公司的企業,但企業跨界投資山東填海造地工程、銅加工廠及房地產開發均嚴重虧損,從而拖垮主營業務陷入困境。四是過度負債經營。據測算,2017年末紹興企業杠桿率(債務/GDP)高達163.4%,高出全國水平33.1個百分點。從歷史跨度看,共經歷三輪加杠桿。企業高杠桿是金融風險防控的主要難題,也是導致僵尸企業的重要誘因之一。
從紹興情況看,雖然地方政府決心打擊逃廢債,但企業非法轉移資產、法定代表人或企業主外逃等惡意逃廢債現象時有發生。部分企業實際控制人以“先分后破,假死真生”策略,通過新設、分立、關聯交易等方式“掏空”債務企業,形成資不抵債假象,甚至偽裝成僵尸企業實施破產。管理人組織清算的依據主要是僵尸企業提供的財務報表,這些報表雖然面上是平衡的,但資產負債的真實性難以查清。45家案例中有2例存在明顯逃匿債務現象。
針對僵尸企業認定中可能存在的“標準不一、彈性過大”等問題,建議構建科學有效的識別預警機制。一是深化構建部門信息共享機制。對于“欠薪、欠息、欠稅、欠費”等信息,充分發揮部門信息優勢,由人民銀行、社保部門、稅務部門、電力部門等定期篩查相關企業信息,以大數據方式排查潛在僵尸企業范圍。二是構建區域風險“預警”機制。進一步建立完善區域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建立對融資風險監測預警機制,當某區域、行業過度融資時,及時發出風險預警,將風險遏制于萌芽狀態。加強對分地區、分行業、分企業的產值統計調查,與金融部門共同構建融資/產值監測模型,一旦相關領域融資“過熱”,及時提示風險予以糾正。三是持續構建僵尸企業數據庫。建議由人民銀行牽頭,在現有僵尸企業數據庫基礎上,集合債權銀行意見及各部門信息,構建科學有效的僵尸企業監測庫,形成預警識別認定長效機制。
由于擔保鏈是引發僵尸企業的主要因素,故而“斷”鏈成為預防僵尸企業的重要預防措施。建議考慮:一是實施解圈斷鏈。對銀行債權進行打折后,由擔保單位一次性代償。成立專門的地方國資公司,或受讓資產公司折價買入的不良資產,或直接從銀行處購入“掛賬”。利用破產重整,構建適當的債務分擔機制??蓪邮〗鹑谫Y產交易中心,根據需要募集社會資本,由債權人、擔保人、社會增量資金等各方進行債務分擔,切斷擔保鏈傳導路徑。二是實施分類化解。對確已無力還款的,指導銀行機構加快核銷申報進度,做到“能核盡核”。對于處置進程緩慢的較大規模僵尸企業,則可以利用轉讓手段進行“差價核銷”。對于仍有經營實力,暫時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考慮適當的利息減免,并及時進行轉貸,幫助企業緩解資金問題。三是配套債轉股政策。對實施債轉股的銀行、實施機構予以財政性存款、稅收優惠等配套措施,提高機構積極性。對于符合條件的債轉股企業,要按規定享受企業重組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
一是慎用企業幫扶政策。強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對于已明確列入僵尸企業數據庫的企業,建議避免運用行政手段干預。對于少部分具有經營前景、技術優勢,對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有戰略意義,但陷入暫時困境的重點企業,建議通過部門會審后才可實施救助,同時充分考慮各債權銀行意見。二是優化銀行考核機制。將配合司法出清、主動申請僵尸企業破產情況納入金融機構年度考核,人民銀行考慮對主債權銀行僵尸企業出清情況納入年度金融機構綜合考評。調整修改現行核銷責任評議制度,免除以破產方式導致核銷的責任追究。三是支持新型擔保方式的金融債權申報。建議銀行機構在提供融資服務時保留基礎合同、發票、運單、入庫單等證據信息,提高權屬認定識別度。建議法院按照市委市政府領導相關批示精神,支持權屬清晰的新型擔保融資方式的債權申報。四是針對“執轉破”程序仍遺留問題,關鍵在于調動執行法院開啟移送破產審查程序的主動性。建議市中院在綜合考慮破產案件審判壓力與人員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建立相應考核傾斜機制,加強相關制度的落地實施,解決應予移送破產審查但不移送的問題,提高司法破產效率。
針對僵尸企業可能存在會計作假、關聯交易、轉移資產等掏空企業資產等逃廢債行為,建議加快引入司法審計制度。一是建議兩級法院出臺司法審計制度,同時嚴格監督在擬出清企業清產核資過程中實施審計。二是對企業司法審計實施招投標制度,積極引入合格審計機構,考慮對審計成果(追索到相關資產線索,并成功納入清算)實施按比例分成。三是各債權銀行積極配合僵尸企業審計工作,由于司法審計有效保護債權銀行利益,建議相關審計費用由債權銀行按清償比例分攤。四是防范虛假租賃行為。建議銀行機構加強貸前盡職調查,通過要求抵押人出具權利聲明、現場核查錄音錄像、雙人面簽、保存水電發票等措施,提前固定證據,對企業租賃的真實性予以證偽。建議法院加強對租賃合同真實性、合同簽訂時間節點等方面審查。
一是深化金融司法協作提高處置效率。建議銀行開設司法協助專用窗口,設立司法服務綠色通道,實行“一個網點覆蓋全市”,協助法院高效辦理被執行人賬戶資金凍結、查封、劃撥工作。進一步規范內部管理,做到理財產品可查可控,完善理財產品查詢、凍結流程。二是構建府院聯動破產處置長效機制。進一步發揮各部門職能優勢,在破產企業職工安置、人財查控、涉稅支持、資金保障等方面持續發揮工作合力,建立密切協作的高效聯動機制,打破府院聯動相關協調事項不夠連貫到位,缺乏長期性的問題,突破司法出清中遇到的融資、職工、稅收、信用修復等瓶頸,打好政策“組合拳”。三是加強金融審判力量。建議按照最高院《關于在中級人民法院設立清算與破產審判庭的工作方案》,逐步建立金融審判庭,細化規制、職能,將訴訟案件與破產執行案件納入其管轄范圍,并明確案件審判的地域、級別及授權管轄原則,持續提高審判效率。加強破產法院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破產案件的人力資源傾斜,進一步優化破產法官的選任、培訓機制。四是出臺稅收優惠政策。出臺破產重整所得稅優惠政策。建議落實改制重組有關契稅優惠政策,落實擔保代償損失稅前扣除政策,擔保企業為“僵尸企業”代償款項,依法予以稅前扣除。
一是支持執行拍賣資產的快速分配。建議法院督促管理人及時拍賣處置破產資產,按照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試行擔保財產變價款預分配的通知》要求,明確在擔保財產變價后,根據案情實際,經債權人申請,有條件的就擔保財產變價款以75%進行預分配。二是進一步規范稅收債權清償順序。紹興市中級人民法院關于欠繳稅款與擔保債權在司法程序中的受償順序問題的典型判例在轄內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未來仍建議稅務部門與法院聯合出臺涉稅相關問題備忘錄。建議不要將稅收罰款、罰金和懲罰性滯納金納入債權申報范圍,將補償性滯納金納入普通債權,受理時停止計算稅收債權補償性滯納金。三是實施重整企業債轉股提高清償率。針對破產重整清償率不高的問題,建議在破產重整分配環節積極運用市場化債轉股方式,由法院指導管理人、協調重整企業以出讓部分股權方式替代現金清償,減輕重整企業資金壓力。由人民銀行指導債權銀行以總行實施機構或資產管理公司持股方式開展債轉股,提高普通債權銀行破產清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