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進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自己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更為重要。因此,教師應注重課堂上的有效引領,優化教學環節,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生活的聯系,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為他們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服務。
學貴多疑。學習中,我們隨時會碰到疑問,因為不懂,因為有“疑”,所以我們要學習。而我們的教育不是給孩子所有他們要學的東西,而是喚醒孩子沉睡中的潛能。孩子的天性是需要引導的,多疑則好問。如果通過思考能夠解決問題,那就獲得了知識,增長了學問。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教學目標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變被動吸收為主動探究。
如教學《草船借箭》一文,學完課文后,我特地留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質疑。有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諸葛亮明知周瑜在設計陷害他,為什么不當面揭穿周瑜的詭計?”我不急于回答,而是讓學生透過文本再思考,然后把各自的想法說出來。一陣沉默過后,學生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如果當面揭穿,周瑜一定不承認。”有的說:“如果當面揭穿,可能引起爭執,造成更大的矛盾,對‘聯合抗曹大局不利。”有的說:“諸葛亮神機妙算,胸有成竹,他用‘草船借箭這個辦法可以一舉兩得——既完成了任務,不耽誤戰機,又可使周瑜嘆服?!本瓦@樣,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不僅活躍了教學氣氛,而且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想象是求異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具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神奇效果。書面語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沒有直接的可感性,必須借助想象和聯想來實現。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合理發揮想象,產生聯想,可以充實文本潛在的內涵,延伸文本語言敘述的意義,使學生產生豐富而真切的心理體驗。通過對文本語言的感受與體驗,學生能形成對書面語言的感性認識,并進入文本的意境中去觀察、傾聽、觸摸、感知、領悟,以加深對文本內容及中心旨意的“直觀”感知。
通過引導想象,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新的探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知識的原始積累與新的知識進行重組、融合,進而產生情感的碰撞、交流,迸發出智慧的火花。真切而熾熱的愛國情感在學生心中涌動,達到了讓他們主動與文本對話、與作者交流的理想閱讀境界。
求異思維與求同思維是相對而言的,它的特點是思維空間開放,不拘泥于一個點或一條線,不受已有的經驗或規則的限制。這是一種鼓勵學生異向探求的思維方式,它能夠活躍學生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創新能力。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分析、比較,充分發揮學生的求異思維,把高度的精力注入到一個系列的認識活動中,從中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在對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啟發引導學生多角度進行思考,然后各抒己見,鼓勵他們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言之有理,只要能自圓其說,只要有創新價值,哪怕只有一點點創新的火花,教師都要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以便呵護學生的創新精神。
我特別注重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注意身邊所發生的一切,讓學生眼能及物、耳聽所聞、心有所感。例如,平日里,我提醒學生關注電視和報紙上的新聞,以其自身獨特的視野去感悟生活;上街時,各種各樣的商品名稱和形形色色的店牌標語就是語文知識……學生通過自己的眼光去審視周邊的事物,一切都變得新穎起來了。時間久了,他們自然就會領悟到:身邊的這些人事景物太有趣了,不僅值得說、值得記,而且值得思考。
總之,語文教師要善于創造性地激活思維,優化教學環節,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中主動探求知識,習得方法,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