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重塑傳媒生態的基本范式
一、傳媒信息渠道的智能化重構。智能技術對信息渠道的重構,主要是指傳感器和互聯網技術相疊加形成了一個覆蓋數十億用戶、擁有無數智能傳播節點的超級物聯網,引領了信息入口和終端生態的新一輪擴張,極大地拓寬了傳媒橫向產業鏈的空間邊界。二、傳媒生產運營模式的智能化重構。不同于傳感器和物聯網等拓寬傳媒邊界的“渠道型”技術集群,以大數據、人工智能、VR/AR為代表的“生產型”技術集群直接構成傳媒組織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它們的廣泛應用形成了傳媒運作的全新理念和方式,推動傳媒縱向價值鏈的全面升級。具體來說,“生產型”技術集群滲透到傳媒組織“投資—管理—預測—生產—營銷—用戶感知”的每一個環節,引領了傳媒生產運營模式的智能化升級。三、傳媒用戶與商業形態的智能化重構。智能技術對用戶與商業形態的重構,主要是借助以移動計算、智能算法、電子支付為代表的“連接型”技術集群,通過追蹤用戶喜好、描繪用戶畫像、優化用戶體驗,集中解決傳受關系在時間與消費方式上的錯位,進而通過內容與用戶的精準匹配來激活用戶的個性化內容消費市場,開拓基于用戶流量、優質內容與智能技術的全新商業形態??傊?,智能技術對傳媒生態的重塑,本質上是“渠道型”“生產型”“連接型”技術集群對傳媒信息渠道、傳媒生產運營模式、傳媒用戶與商業形態的全面滲透和升級。(據卜彥芳 董紫薇于《中國廣播》2019年第1期)
媒體融合發展需要把握三種思維
一、深刻把握“社會治理思維”。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社會信息化不斷升級,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基礎性、結構性特征,同樣也成為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特點。媒體融合發展根植于當代社會的信息化過程,更要滿足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的基本要求。因此,要站在時代的高度,把握媒體融合發展的基本定位和社會功能。二、深度理解“數據思維”。與傳統媒體相比,新興媒體的用戶行為發生了巨大變化。用戶行為的記錄、用戶反饋的聚集以及用戶生產的內容,構成了龐大的數據量,形成了可供多維開發的大數據,成為衡量用戶需求的基礎。因此,要了解用戶需求,更好服務用戶,必然要求以“數據思維”為基礎,更新用戶觀念。三、積極培養“產品思維”。媒體融合發展要建立融合內容生產的實體。在當前的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各地將原本分散的報社、電臺、電視臺等傳統媒體匯聚一處,重新搭建技術平臺,在地理層面、物理層面實現了聚合;同時,在組織架構、體制機制、生產流程、人員素質、條件保障等方面也開始統籌規劃,進行再造和提升。在這個過程中,衡量媒體融合是否成功,關鍵要看其能否生產出既服務于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又讓用戶滿意的產品。(據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于《光明日報》2019/01/21)
構建新型話語表達體系需處理好四種關系
一、對內與對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已經沒有地域限制,只有對內與對外的話語體系一致,才能讓中國的聲音更有傳播力。不管是對內傳播,還是對外傳播,將政治化的語言轉化為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學語言,轉化為典故,轉化為富有親和力和時代色彩的語言,是我國話語體系建構中的命題之一。二、線上與線下。當移動閱讀成為所有年輕人的主要閱讀方式時,更不應該先入為主地劃分線上與線下。網民也是人民,人民也是網民。我國作為一個全世界擁有網民最多的國家,媒體的表達方式只有讓廣大的網民認可了,才能真正用好群眾路線這個“法寶”。三、看不見的傳播和看得見的傳播。話語表達體系是思想理論體系、知識體系、民意等的外在表達形式,這種表達的主要體現形式就是媒體傳播。近些年來,媒體混淆了新聞與宣傳的不同,新聞話語體系陷入政治語言的怪圈,只有逐步改變過去的傳播方式、傳播語態,用老百姓接受的方式,傳播主流價值觀,才能重塑媒體形象,重塑政治形象。四、技術變革與語言變遷。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一個時代,都有占主流地位的話語表達方式?;ヂ摼W正在重塑著各行各業,語言也不例外。在技術和環境的變遷中,語言產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于話語表達方式的創新,不能僅僅關注語言的變遷,更應該注意因技術的變革而產生的語言環境變革。(據高海珍于《青年記者》2019年1月下)
新時代我國電視藝術傳播的新特征
一是多屏。伴隨互聯網的發展,電視藝術傳播從單屏變成了多屏,即通過WiFi網絡連接,電視節目從傳統家庭客廳的電視終端,拓展到多種屏幕如電腦屏、手機屏等多終端,可以在多個屏幕上呈現。二是移動。在多屏基礎上,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促使電視藝術傳播由固定狀態變成了移動狀態——電視節目可以不受固定的電視終端局限,在自由移動狀態下,在手機、電視、電腦等多個終端自由轉換。三是多功能。互聯網的出現,促使電視藝術傳播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轉變。以往由傳播方掌控的單一功能、單向的傳播模式,變成了傳播方、接收方相互邀約、相互呼應的多種功能的雙向傳播模式,諸如彈幕、投票、競猜等的出現,使電視藝術傳播擁有了更加豐富的表現形態與元素。(據胡智鋒 何昶成于《電視研究》2019年第1期)
2022年我國超高清視頻產業規模將超4萬億元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日前聯合印發《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簡稱《行動計劃》?!缎袆佑媱潯分赋觯咔逡曨l是繼視頻數字化、高清化之后的新一輪重大技術革新,將帶動視頻采集、制作、傳輸、呈現、應用等產業鏈各環節發生深刻變革,到2022年我國超高清視頻產業總體規模將超過4萬億元?!缎袆佑媱潯窂娬{,將按照“4K先行、兼顧8K”的總體技術路線,大力推進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和相關領域的應用。在廣播電視領域,加大超高清電視采集制作、總控播出、互動分發、數據中心、管理平臺等系統建設投入,推動超高清電視直播頻道建設。加強超高清視頻點播平臺建設,構建支撐超高清視頻生產、聚合、分發、應用的融合業務平臺。推動超高清電視在有線電視、衛星電視、IPTV和互聯網電視的應用。(消息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文化+”節目模式應運而生 將成電視節目新熱點
近些年,綜藝節目一路走來,經歷了相親、真人秀、知識問答、選秀等多個內容形式。如今,文化類節目脫穎而出,成為一股潮流進入大眾視野,受到熱烈追捧。與以往綜藝節目不同的是,以文化為主題的策劃依托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其內涵更加豐富,易于延展,形式也不易同質化。在此背景下,“文化+”的節目模式應運而生?!拔幕?旅游”催生了《魅力中國城》等深度聚焦城市發展,挖掘城市內涵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文化+博物館”讓人們看到了《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中“活”起來的文物,感受到了那些躺在博物館里的文物的溫度、生命、靈魂與思想;“文化+互聯網”給電視媒體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我要上春晚》徹底打通臺網融合創新壁壘,在“春晚”之上再造經典IP;“文化+科技”締造了《加油!向未來》《機智過人》等科技類綜藝節目,讓高冷枯燥的科學知識也具有了趣味性和人文氣息。(消息來源:《光明日報》)
2018中國廣播電視行業十大科技關鍵詞揭曉
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廣播電視規劃院主辦的“中國廣播電視行業年度十大科技關鍵詞評選活動”日前在京揭曉。經過候選關鍵詞征集、微信讀者投票、廣電行業權威專家議定等多個工作階段,評選結果正式出爐。2018中國廣播電視行業十大科技關鍵詞為:4K超高清頻道、5G/無線交互廣播電視、縣級融媒體中心、收視綜合評價大數據系統、人工智能(AI)、廣播電視媒體融合、智慧廣電、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應急廣播標準規范、中國數字音頻廣播(CDR)。(消息來源:人民網)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廣東省人民政府簽署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廣東省人民政府近日在北京舉行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活動。根據協議,雙方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展全方位深度戰略合作。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將立足廣東,成立粵港澳大灣區總部和廣東總站,打造強大的區域新聞傳播中心和文化產業基地。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慎海雄在致辭時表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正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對總臺工作的重要指示,加快推進融合傳播、形成“4K+5G+AI”智能化全媒體格局,努力打造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偱_將借助廣東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區位、人才、資源和高科技等優勢,深化雙方戰略合作,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消息來源:《南方日報》)
“影視十條”綜合施策 精準促進北京影視業發展
為配合全國文化中心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建設,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推動北京影視業繁榮發展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圍繞影視業發展痛點、難點問題,精準發力、多措并舉,推動影視業和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從“文化+科技”“投貸獎”聯動、IP軟環境優化、影視園區建設、融合發展、金融支持、影視消費、京津冀協同發展、國際傳播、動態管理等角度提出了10個方面重點工作,從健全機制、政策統籌、完善統計、隊伍建設和作品評價等方面制定了5項保障措施,力爭到2020年,推動北京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之都。(消息來源:《北京日報》)
普遍大虧 影視上市公司“入冬”
曾經每年均能實現數億元甚至數十億元凈利潤的影視上市公司,卻在2018年出現巨大反轉。對于目前已公布業績預報的影視上市公司而言,大幅虧損似乎成了普遍狀態,更讓人驚訝的是,它們的累計虧損額已超130億元。在寒冬背后,既代表著去年以來影視公司經營情況的不達預期,也預示著相關公司未來發展仍充滿較大挑戰。在一系列虧損數字和凈利下滑背后,人們最為關注的無疑是業績下降的原因。新元文智創始人劉德良表示,影視上市公司一方面因自身主營業務收益增速不理想,另一方面因2015年、2016年并購的公司未能完成業績對賭或收益下降,導致商譽減值,尤其是后者影響較大。(消息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