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慶 劉燕 楊曉東 陳靜 陳明波
摘要分析了揚州市邗江區耕地質量現狀,指出全區耕地質量總體不高,2/3的耕地屬于中低產田,并存在污染、養地意識淡薄以及各部門管理不協調等現象,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該研究對進一步強化耕地質量建設、推動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耕地質量;地力提升;對策
中圖分類號S158.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9)01-0049-02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19.01.017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土壤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一項重要資源,是構成耕地的基本要素,而耕地是土地的核心,在保障食品安全、維持生物多樣性等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我國人多地少,保障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主要依賴于耕地資源的高強度利用,而耕地資源高強度、不合理利用又會導致土壤退化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威脅著糧食生產與人體健康[1-2]。
我國人均耕地少、耕地質量總體不高、耕地資源后備不足的基本國情并沒有改變。因此,如何保護耕地資源,不斷提高耕地質量是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提高糧食單產水平和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筆者介紹了揚州市邗江區耕地質量現狀,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1揚州市邗江區耕地質量現狀
邗江區現有耕地面積約1.77萬hm2,種植制度為1年2熟,常年水稻種植面積約1.33萬hm2,小麥種植面積約0.73萬hm2。依據農業部《耕地類型區耕地地力等級劃分標準》,全區區域內耕地共分為5級,高產耕地(一、二級地)面積約0.45萬h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25.3%;中產耕地(三、四級地)面積約1.17萬h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66.1%;低產土(五級地)面積約0.15萬h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8.6%[3]。
邗江區境內土壤南北差異較大,按照區域主要可以分為沿江、丘陵和沿湖三大區域,區域內共有3個土類,37個土種,以水稻土為主。沿江區域主要包括瓜州、汊河、蔣王等鎮,其耕地面積約為0.25萬h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14.3%,土壤有機質含量40.2g/kg,速效鉀含量69g/kg,速效磷含量12.42g/kg;丘陵區域主要包括楊廟、楊壽、甘泉、西湖等鎮,其耕地面積約為0.5萬h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28.3%,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為21.23g/kg,速效鉀含量為94g/kg,速效磷含量為7.19g/kg;沿湖區域主要包括公道、槐泗、方巷等鎮,其耕地面積約為0.77萬h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43.8%,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7.2g/kg,速效鉀含量為105g/kg,速效磷含量為8.63g/kg。近10多年來,由于秸稈還田面積和數量的增加,總體上全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較全國第二次普查基本保持穩定或有所增加,但不同區域存在不平衡現象。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在不同區域間也呈非均衡化現象。
2存在的問題
2.1耕地質量總體不高,中低產田比例較高盡管在土壤改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全區約1.77萬hm2耕地中,中低產田達1.32萬hm2,占比達75%。根據全區耕地地力評價結果顯示,邗江區大部分耕地的有機質含量較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數據有所提升,但總體水平不高,在全區分布較為不平衡。隨著農田集約化利用程度的提高,農用化學品的大量投入、耕作機械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村勞動力的減少,又引發了不少新生土壤問題,如土壤壓實,結構退化等,耕層平均厚度的降低和土壤容重的上升,導致土壤透水透氣性差,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嚴重阻礙了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長和土壤生產能力的提高,還導致抗旱能力下降、肥效降低等問題,從而影響作物產量[3-4]。城市的擴張,造成耕地的占優補劣,更加劇了土壤質量下降。
2.2土壤污染面積擴大,污染呈加劇態勢盡管國家環保、農業等部門對土壤重金屬超標點位調查的結果不盡一致,但不可否認的是,土壤污染面積逐年擴大、程度逐步加劇、類型日趨多樣、途徑日益復雜的情況。盡管全區土壤污染面積的具體數據有待驗證,但問題不容回避[5]。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后性、累積性、不均勻性以及不可逆性等特點,土壤污染一旦發生,僅靠切斷污染源的方法很難恢復,且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難度大,周期長。
2.3用地養地護地意識淡薄長期以來,農民甚至目前的種田大戶片面追求高產,重用地而輕養地,采取掠奪性的經營方式,大都停留在大量施用化肥農藥的粗放型生產模式,這些農化產品的過度施用對土壤環境質量造成了極大影響。同時,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村勞動力非農就業的擴大,不愿意繼續經營土地的農戶也越來越多,農民私下進行不規范的短期土地流轉,很容易造成耕地長期肥力的退化,不利于保持耕地的可持續發展。
2.4耕地存在多重管理,職能部門銜接不夠耕地質量建設、保護、監測與評價、監督管理及行政執法等涉及到國土、農業等職能部門,但相關部門之間不夠協調,評價標準也不盡相同。如對耕地質量的定義及評價劃分,國土、農業分別采用的是耕地質量等別表和耕地質量等級表,有各自系統分別負責采集和填報相關數據。在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劃分中,環保部門采用的劃分依據是《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技術指南(試行)》,農業部門采用的則是《全國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安全評估技術規定》。
3對策
3.1提升中低產田地力
中低產田具有很大的增產潛力,一經改造治理,即可大幅度提高單產,增加總產,不僅提高了農民對中低產田耕種的積極性,也是改變農業生產面貌、糧食穩定增產的根本途徑。同時,改良和提升中低產田的土壤地力是“藏糧于地”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對我國糧食產量和安全及農業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6]。
在中低產田改良過程中,需要遵循改良、使用和養護相結合的方式,依靠土壤地力定向培育理論,構建土壤障礙消減和地力提升的核心技術體系[7]。長期大量的研究表明,作物產量與穩定性和土壤有機質含量呈正相關,提高土壤有機質水平是提高土壤地力、改善土壤質量最有效的措施。因此,應采取切實可行的農藝措施,加大秸稈全量還田力度,充分利用畜禽糞便生產推廣商品有機肥以及種植綠肥等,有效提升耕地質量,促進耕地的可持續利用[8-11]。
3.2改善耕地環境質量
土壤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污染后的土壤很難在短時間內修復,因此要采取嚴格措施防止新的污染發生。對工業污染源實行嚴格的有效管控,進行集中處理,禁止工業廢水、廢渣向農田排放。同時,探索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長效機制,嚴格落實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減少農藥和化肥的使用強度[12-13]。
對污染物超標的調查點位要建立基于風險評估的土壤環境質量指導值和標準,對污染土壤的生態風險和健康風險進行評估與預警。在邗江區要針對重要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超過《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的重金屬污染農田,適時啟動重金屬污染農田安全利用與修復技術試驗探索,建設修復試點示范工程。
3.3監測耕地質量動態
建設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全方位收集監測點立地條件、農藝措施、作物產量及施肥量、土壤肥力等,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分類匯總對比,初步建立具有區域性、連續性、動態性的耕地質量監測數據庫,實現對全區耕地質量長期、定位、有效的監測,為全面開展耕地質量管理、改善耕地性狀、提高耕地質量奠定良好基礎[1,14-15]。
積極開展耕地質量等級調查,掌握耕地質量等級現狀及變化趨勢,建立健全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評價及信息發布制度。規范開展補充耕地質量評定,把好現場勘查、樣品采集檢測、綜合評價等重點關口,確保評定工作質量。
3.4協調統籌相關部門
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農業、國土、環保等職能部門要充分合作,穩定和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機構和技術隊伍,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規范工作程序,細化工作舉措,完善工作制度,保障工作條件,確保技術指導到位。同時,進一步增強與科研院所、農業企業的合作意識、合作力度,研究制定耕地質量建設與管理中長期規劃、相關政策、項目儲備、人才培訓、質量標準、監督檢驗等措施,全方位、多模式推廣應用新技術,推進技術創新與集成,為耕地質量提高和農業生態環境改善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同時,應進一步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法治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切實保護好有限的高質量耕地資源。教育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到我國實現未來糧食安全目標任務的艱巨性,切實了解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極端重要性,強化干群的憂患意識和農民自覺捍衛土地的意識,在工業化、城市化背景下切實保護耕地質量,保證糧食生產潛力和生態安全。
參考文獻
[1]周鍵民.我國耕地資源保護與地力提升[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3,28(2):269-274.
[2]徐明崗,盧昌艾,張文菊,等.我國耕地質量狀況與提升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7):8-14.
[3]揚州市邗江區農業委員會.江蘇省邗江區耕地地力評價[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
[4]楊俐蘋.評價與改善土壤肥力的系統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9-21.
[5]劉宇慶,劉燕,楊曉東,等.揚州市邗江區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與對策淺析[J].農學學報,2013,3(1):41-44.
[6]曾希柏,張佳寶,魏朝富,等.中國低產田狀況及改良策略[J].土壤學報,2014,51(4):675-682.
[7]JIANGYN,WANGWX,XIEQJ,etal.Plantstransferlipidstosustaincolonizationbymutualisticmycorrhizalandparasiticfungi[J].Science,2017,356:1172-1175.
[8]孫波,陸雅海,張旭東,等.耕地地力對化肥養分利用的影響機制及其調控的研究進展[J].土壤,2017,49(2):209-216.
[9]韓曉增,鄒文秀,陸欣春,等.旱作土壤耕層及其肥力培育途徑[J].土壤與作物,2015,4(4):145-150.
[10]劉宇慶,劉燕,楊曉東,等.連續多年秸稈還田對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J].農學學報,2014,4(12):52-55.
[11]薛衛杰,楊艷霞,王國文,等.秸稈還田條件下不同有機肥對土壤養分和冬小麥養分積累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7,37(3):390-395.
[12]陳印軍,方琳娜,楊俊彥.我國農田土壤污染狀況及防治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35(4):1-5,19.
[13]BAIY,MLLERDB,SRINIVASG,etal.FunctionaloverlapoftheArabidopsisleafandrootmicrobiota[J].Nature,2015,528:364-369.
[14]任艷,陳蘭康,尹秋月,等.耕地質量監測漸變分布范圍確定方法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7,38(1):38-44.
[15]魏巍,廖麗君,余建新.縣域耕地質量等級變化監測區劃定及監測點布控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0):4641-4642,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