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王樂其
近年來,農村電商整體一直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尤其是2015—2016年農村網絡零售交易額翻了一倍多,2017年農村電商增速有所放緩。數據顯示,2017年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12 448.8 億元,同比增長39.1%。據最新數據顯示,2018 上半年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6322.8億元。
商務部要求示范縣與“農村電子商務和社區商業信息系統”實現數據對接,包括農村電商銷售額,服務站點、物流體系、人員培訓、資金使用等基礎數據。示范縣還要求梳理建立本地農村產品的數據庫、部分省將建立本地大數據中心作為示范縣考核內容。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農村電商的發展帶動和產生了大量的數據,這就為發展大數據奠定了基礎。部分地方政府在示范縣建設過程中,逐步認識到大數據的價值、作用,并依據大數據做出科學預判和決策,利用大數據為本地農村產業進行調整,發展精準農業。部分企業利用大數據實現精準營銷,利用大數據調整生產和銷售狀態。有些省甚至要求示范縣建立本地化的電商大數據中心。這讓部分從事大數據的公司掌握的數據和技術能夠變現,大數據的價值得到初步的挖掘。
大數據應用要實現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
可以建立大數據電商扶貧模式,通過一戶一碼一品的方式,將貧困戶基本信息、產品情況、收入狀況等數據采集錄入“扶貧大數據系統”,利用信息數據的匹配,可以實現精準幫扶對象、精準信息采集、精準鏈接市場、精準利益分配,真正實現“因村因戶因人”的精準幫扶。這樣,可以把一線的領導干部,從傳統的煩瑣統計、監測工作中解放出來,更科學的實現精準脫貧,更有利于提高電商扶貧的質量和水平。如貴州貴定介紹的“一縣一品、一鎮一云、一戶一碼、一品一碼”大數據電商扶貧模式。

農村電商大數據的發展,引導部分有意愿有基礎的農民從過去的靠經驗種地轉向靠信息數據決策種地,利用大數據對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從“生產決定消費”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轉向“消費決定生產”的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形成引領示范作用。
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借助流通端的大數據實現農業從種植到產銷各個環節的一體化。依托于大數據的驅動,逐步使粗放農業轉為精準的效益與數量、質量并行的現代化農業模式。
大數據可以根據不同的數據模型,分析出產品分布、農產品產量、上市時間、價格信息、物流信息、消費需求等重要的數據,讓地方政府根據大數據了解競品分析,幫助宏觀決策,提高預見性,科學進行本地產業結構調整,避免同質化競爭,避免農產品集中上市銷售,走差異化路線,最終形成共贏的生態鏈。
根據大數據分析,密切跟蹤消費動態,進行客戶的精準定位,實現精準的營銷,實現投入與產生最大效益化。此外,根據大數據分析的市場需求,走預售農業、訂單農業、眾籌農業的新型農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