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張東霖
各行各業都掀起了“互聯網+”的創新和革新,而現在的線上線下并存的思維創新也影響到了農業的發展領域。對于產業來說,一成不變就意味著落后,而落后的產業和眼光自然看不到商機。就算是農業也要尋求改變,這樣才能在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走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大環境下不至于產量過低、成本太高,這樣才能有更多的利潤可言。而從華西村的成功中人們看到了新農村經濟的影子,隨后的社區模式讓人們切實感受到發展的力量。
而這幾年在農村大火的社區經濟模式并不能代表新農村的全部,因為這種模式的前提是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跟風。而這種新型的工農結合的模式確實讓大家眼饞,在保證農業的基礎上發展工業,這個方向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有些人認為農民去搞工業這不是胡來嗎,畢竟土地才是農民的根,才是國家發展的基本保障。因此這種模式只能局限于特色地區的特色產業,比如經濟作物的種植、農家樂、養殖基地等,而這種模式實際上還是以農業的產業化為主,社區就是彼此之間交流學習的地方。
隨著電商的普及化和規模化,依靠電商發展特色農業成為一種實際的需求,而在全產業鏈的背景下,農村經濟的互聯網思維也開始慢慢體現。而生鮮電商的出現也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新的產
業鏈。雖然整個社會都在尋求電商上的新商機,但龐大的需求和微小的格局發生沖突,注定電商只能是小部分人的搖錢罐。
想要徹底的互聯網化,那就需要全產業鏈的革新,通過對供求市場的互聯網化,直接對農作物的需求進行分析和解決。而農民只需要通過鼠標和手機就能解決銷售問題,實現從產品到變現的通道。
而在今天智能化的基礎上,農業種植上的智能化應用也在逐步的完善和推廣。而在以智能化為依托的基礎上,預售模式似乎更能解決農民和市場之間的供需關系。避免了每年都有成堆成堆的果蔬賣不出去而大量積壓,最后只能賤賣或丟掉。因此預售模式才是互聯網農業發展的重點。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國的農村互聯網覆蓋范圍并不廣,也可以說雖然家家都能上網沖浪,但這僅局限于看電視、聽歌,在農業化的互聯網互動上還需進一步加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