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春
重慶黔江區農學會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黔江區作為重慶市實施鄉村振興綜合試驗示范區,拓展和深化農業功能,促進農文旅、產加銷一體化發展,推動農業產業“接二連三”,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措施。文章結合黔江農業產業發展情況,就如何實現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加快黔江鄉村振興步伐提出個人建議,供參考。
近年來,黔江區結合生態優勢和精準扶貧,在穩定糧食生產面積的基礎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特色效益農業,培植龍頭企業,推動了農業農村的全面發展。
黔江建成了武陵山區最大原種豬場、全國一流的集中供精中心、200 萬頭生豬屠宰加工廠。2017年出欄生豬82.95萬頭,牛4.01萬頭,羊2.68萬只、家禽141.56萬羽。
黔江發展優質桑園超6 667 hm2,2017年養蠶5.346萬張,產繭41 728萬擔,產量躍居全市第一,蠶農售繭收入7 824萬元。
黔江加強了煙路、煙水、煙機、烤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烤煙種植2 147 hm2,收購煙葉7.4萬擔,產值近1億元。
黔江加快特色效益農業發展,獼猴桃、脆紅李為主的高端水果基地建設加快,全區果園面積達到8 000 hm2,實現產量3.27萬t,產值18 515萬元;蔬菜基地建設穩固,建成以羊肚菌為主的食用菌、黃秋葵、地牯牛等特色蔬菜基地2 000 hm2,商品蔬菜總面積16 800 hm2,產量達到30.4萬t;區域性特色產業建設壯大,全區保有茶葉、中藥材等6 666 hm2以上,花卉苗木基地突破333 hm2;山區生態漁業水產品基地突破1 093 hm2,產量達2 200 t,漁業經濟總產值5 500多萬元。
受特殊地理條件影響,產業基地規模不大,集中成片發展的較少,存在“散”“小”的特點,不利于形成拳頭產品和主導產業。產業基地標準化建設程度較低,水利化、機械化水平不高,勞動力成本偏高,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
黔江當前農村土地、勞動力、農機具等生產要素相對缺乏,用地、用電成本較高,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嚴重,現有人才和技術難以適應新產業新業態的要求;企業建設用地指標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長期存在。
在農業經濟主體上,規模小,農產品銷售各自為政,自產自賣現象普遍;在農產品加工上,精深加工程度較低,90%以上農產品以原生態形式銷售;在品牌建設上,缺乏主打品牌,示范帶動性較弱。
黔江產業融合必須圍繞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構建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當前,我區正在實施市級鄉村振興先行試驗示范區建設,中塘鄉興泉社區是確立的先行試驗示范點。建議在示范點交通、水電管網、風貌提升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發揮好產業發展較為成熟、國家級森林公園——仰頭山森林公園距黔江城區近等優勢,形成黔江城區—中塘社區—桃子壩一個以仰頭山為中心的天然旅游環線。按照田園綜合體建設模式高標準建設,以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實現農旅深度融合,為全區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黔江區擁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中國清新清涼峽谷城”“全國戶外活動基地”等招牌,部分鄉鎮擁有“重慶最佳避暑休閑鄉村”“重慶市醉美鄉村好去處”等招牌,具有發展全域旅游、實現農文旅融合得天獨厚的優勢。建議按照“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的發展方向,重點圍繞民族民俗風情型、避暑納涼型、特色產業型等分類建設,將民族文化、科普教育、勞作體驗賦予其中,形成全區各具特色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態勢,實現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的深度融合。
針對全區農產品加工發展滯后,制約農業生產規模發展壯大的實際情況,實施農產品加工“提振”計劃,配套完善交通、水電氣、網絡、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綜合農產品加工和物流園區(基地),培育一批加工示范基地,壯大一批加工骨干企業,打造一批加工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加工產業集群;引導貯藏、保鮮、烘干、分等分級、包裝、運銷、檢驗檢測、原料交易、支付結算等關聯產業入駐園區配套發展,支持包裝、工業設計、品牌營銷、冷鏈物流企業與農產品加工企業建立產業聯盟,推動產業“踏二進三”,形成“農業+加工業+物流業”的深度融合,延伸農業產業鏈條。
強化農業品牌戰略是提升黔江特色農產品價值的唯一途徑。在品牌建設上,建議結合“山韻黔江”區域品牌建設,以電商平臺為基礎,圍繞黔江優勢農產品,如黔江獼猴桃、脆紅李、馬喇貢米、羊肚菌、黃秋葵等,編制全區鄉村特色主導產品名錄,建成區域內幾大農業品牌產品。完善“兩線”(線上、線下)銷售體系建設,推進銷售網絡的全覆蓋,一是建立健全以供銷社、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為主的銷售經營服務主體,一方面解決農村發展種植品種、農資需求、技術需求、信息需求等問題;另一方面承擔線下銷售,解決部分企業賣難的問題,關鍵是解決一家一戶“小”農戶買難賣難的問題;二是結合益農信息社建設,強化農村電子商務平臺服務功能,拓寬農村增收渠道,并以此為契機帶動物流運輸、涉農服務業等產業加快發展。從而實現品牌引領下的產業深度融合。
3.5.1 加強規劃引領,為“三產”融合指明方向 農村產業融合必須在鄉村振興行動計劃總體規劃的前提下,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則統籌規劃和合理引導,因地制宜制定目標,明確方向,確保產業發展在總體框架內良性發展。
3.5.2 出臺相關扶持政策,為“三產”融合發展提供支撐 政府在決策上,要結合不同產業發展情況,在生產、加工、銷售體系建設上出臺如在資金、項目、用地等方面給予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政策支撐。
3.5.3 強化監管導向引領,為“三產”融合鋪平道路鄉村振興的主體是農民,在推進“三產”融合發展中,要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鼓勵城鄉資本下鄉投資農業產業的同時,兼顧農戶利益,堅持“企業+農戶”雙贏的發展觀念;在加工體系建設上,強化質量監管,要培育“信得過企業”,建立“黑名單”制度,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全過程監管體系,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在銷售體系建設上,強化價格管控,杜絕假冒偽劣農產品流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