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敏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縣立醫院供應室,山東 菏澤 274400)
壓瘡又稱壓力性潰瘍,常發生于長期臥床的患者[1]。神經外科患者由于經過顱腦手術后,需要長期臥床靜養,部分患者可能會導致癱瘓,其發生壓瘡的概率較高[2]。經過大量實踐證明,通過合理的護理干預能夠將其發生[3]。因此,本文主要對循證護理在神經外科壓瘡預防中的應用效果進行探討,探究結果將在下文中進行詳細報告。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間我院收治的神經外科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入院的時間順序將全部患者劃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40例,實驗組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對照組實施神經外科手術后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中,男性患者為25例,女性患者為15例;年齡在28-76歲之間,平均為(52.64±3.64)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為22例,女患者為18例;年齡在30-75歲之間,平均為(53.67±3.58)歲,上述一般資料間數據對比,差異性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采用神經外科術后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護理基礎上加用循證護理:①首先,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帶領科室的護理人員學習壓瘡預防的相關辦法,并上網收集相關文獻進行學習,同時,總結當下護理工作中,可能導致患者發生壓瘡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總結,從而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4]。②護理措施,應增加對患者翻身的頻率,并定期對患者按摩;對患者及患者家屬實施健康教育,使患者認識到壓瘡的危害,并對壓瘡的發病機制進行講解,從而使家屬能夠的輔助護理人員進行護理[5]。③對每一患者進行壓瘡風險評估,并密切監測患者好發部位,并對其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6]。
對比兩組患者的壓瘡發生率。
本研究80例患者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壓瘡發生率以百分率(%)表示,行x2檢驗,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壓瘡發生率比較,實驗組患者壓瘡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性顯著,統計學有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壓瘡發生率比較[(%)]
壓瘡是臨床中一種常見并發癥,多發于長期臥床的患者[7]。通過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夠使其發生率降低[8]。通過實施循證護理干預,能夠使護理人員學習先進的護理手法,并對當下臨床中導致壓瘡高發的因素進行總結,并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應增加對患者翻身、按摩的頻率[9-10]。
綜上所述,通過循證護理在神經外科患者中的應用,能夠有效降低壓瘡的發生率,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該種護理方法應在臨床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