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梅花
(廣西醫科大學附屬民族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1)
腦膜瘤在臨床上是一種良性的腫瘤,一般來講,臨床上將最大的直徑超過4.5cm的腦膜瘤稱作大型腦膜瘤,完全治愈腦膜瘤的主要方法是微型手術。為研究整體護理干預對大型腦膜瘤治療有效率的影響,本研究對本院部分大型腦膜瘤患者采用整體護理干預,通過得到的數據來對整體護理干預的影響作出分析,現報道如下。
2012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0例患有顱底大型腦膜瘤且進行顯微手術治療患者,將其均分為僅采取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應用整體護理干預的研究組。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17~73歲,平均年齡(51.3±17.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有可比性(P>0.05),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患者都采用顯微手術的治療方法,根據患者腦膜瘤在其顱底位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切入路徑。一般的患者要進行降壓處理,以此來減少患者的失血量;對于特殊情況的患者,如僅有頸外動脈進行供血,要在進行手術前特殊的處理,避免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大出血狀況的出現[1]。
1.2.1 術前護理
1.2.1.1 宣傳相關疾病知識以及加強心理護理
第一,對剛入院治療的患者和其家屬宣教和疾病有關的健康知識,使其自主地糾正不良生活習慣。第二,向患者交代手術前需要做的準備以及手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第三,糾正患者不正確的行為方式。第四,告知患者DSA檢查的有關知識,交代患者在進行完DSA檢查后應該注意的事項。第五,進行完手術后會對患者采用臨床上常規的升血壓、抗癲癇等藥物治療[2]。
1.2.1.2 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
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各項身體指標實時進行監測,觀察其是否有疼痛等癥狀的發生,一旦發現異常,立即向主治醫師進行匯報。
1.2.2 術后護理
1.2.2.1 密切觀察術后患者的生命跡象及其意識
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血壓、體溫等生命跡象要進行仔細的觀察。
1.2.2.2 對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狀況進行監測與護理[3]廣西
腦血管痙攣、顱內出血是患者在進行完顯微手術后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這些并發癥常常伴有語言障礙、血壓升高、疼痛等癥狀,護理人員要注意患者是否有上述癥狀的發生,重視患者表現出細小的不正常癥狀,盡量避免較為嚴重的并發癥的出現。
1.2.2.3 指導患者用藥
進行手術后,患者需要藥物進行輔助治療,醫護人員要及時向患者講解藥物的功效與用量,使其了解藥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并懂得如何根據癥狀來實施自救。
1.2.2.4 心理護理
大多數的腦膜瘤患者都是突然患病,護理人員要適當地安慰患者及其家屬,使其明白腦膜瘤是一種高危但良性的疾病,可以通過治療而完全恢復健康,要保持心情愉悅,相信自己可以戰勝病魔,積極地配合醫生與護理人員進行治療。
1.2.2.5 吸痰的注意事項
太過頻繁地對患者進行吸痰操作,不僅不能減少患者氣管內產生的痰液,還會對其呼吸道產生刺激致使其產生更多的分泌物。在患者氣管內的痰液超過一定的標準后在對患者進行吸痰,嚴格控制吸痰的時間,如果吸痰的時間過長,可能會導致患者咳嗽;對患者的痰液進行稀釋,方便痰液的排出;
統計分析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并發癥的出現率以及對護理的滿意度,通過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以及并發癥的出現率來評價患者治療的有效率。
數據統計應用SPSS18.0,計數計量資料應用x2(%)以及t檢測(±s),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都成功完成手術。研究組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并發癥的出現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P<0.05),詳細數據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的比較(例,%)
患者腦內腫瘤的位置、大小、形狀以及其周圍血管的分布等是影響顯微手術成功率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大型腦膜瘤是良性的腫瘤,通過顯微手術治療即可達到治愈的效果。
手術后正確診斷并及時采取治療措施可以在最大幅度上減小患者的死亡率以及致殘率。腦內出血、癲癇、腦積水以及腦水腫是大型腦膜瘤患者在進行完顯微手術后比較常見的并發癥。手術后患者腦內出血狀況的發生與手術過程中的止血工作不到位、控制血壓太低等有直接到聯系,醫療人員在手術中也要嚴格按照臨床上的標準對患者進行手術;如果患者出現腦內出血,要立即對患者再次進行手術。在手術后,護理人員要做好病人癲癇的預防,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大腦受到的損傷。
綜上所述,顯微手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大型腦膜瘤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對大型腦膜瘤在采取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聯合應用整體護理干預可以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手術的治療效果,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