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婷婷,李 坤
(江蘇省中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胸外科為醫院的重要科室,胸外科患者人數眾多,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加強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可促進治療效果的提升,進而促進患者盡快康復[1]。本文選取本院100例胸外科手術病患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見下述匯報。
篩選本院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診治的100例胸外科手術患者,納入標準:①擇期行肺部全腔鏡手術,符合手術指征,ASA為I~II級;②對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心、腦、腎等主要臟器疾病者;②有精神病史或人格障礙者;③妊娠、哺乳期患者。按照圍手術期護理方式的差異,將患者納入常規組及循證組各50例。常規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18~76歲,平均(39.4±10.3)歲;體重55~76kg,平均(64.7±3.9)kg;疾病類型中,肺部結節34例,肺癌16例。循證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18~76歲,平均(40.0±10.1)歲;體重55~78kg,平均(64.9±3.5)kg;疾病類型中,肺部結節35例,肺癌15例。對比兩組基本信息,差異不顯著(P>0.05)。
常規組:實施心電監護、心理干預、藥物治療、飲食指導等常規護理。
循證組:內容涵蓋(1)組建循證護理團隊:由護士長、責任護士構成,召集團隊所有成員展開培訓,培訓內容涵蓋循證護理知識及執行方案、注意事項等,以提升團隊成員對該護理模式的進一步認識;(2)列出循證護理問題:根據循證護理要求、病患一般資料、病歷等信息,列出循證問題,如病患存在負面情緒、對疾病知識認識不足、并發癥發生率高等;(3)尋找循證證據:對團隊成員開展計算機操作技術培訓,讓其能夠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并對疾病相關知識進行文獻檢索,同時查閱大量資料,對比分析循證問題;(4)開展循證護理:綜合病患的病情及臨床護理經驗,擬定全面、系統的圍術期護理計劃,包括術前的心理護理、健康教育、手術準備,術中與醫生的配合以及對病患生命體征的觀察,以及術后的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生活干預、并發癥預防與處理、出院指導等。
(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分別運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展開焦慮、抑郁情緒評估,得分越低提示心理狀態越佳[2]。(2)對比兩組的并發癥誘發情況,如切口疼痛、感染、出血。
運用SPPS18.0軟件,計量數據、計數數據以(±s)、%表示,行t、x2檢驗,P<0.05提示差異顯著。
對比兩組護理前的S A S、S D S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對比兩組護理后的SAS、SDS評分,循證組均低于常規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SAS與SDS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SAS與SDS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例數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常規組 50 65.4±3.2 58.5±3.5 65.3±3.4 57.5±3.8循證組 50 65.7±3.0 47.3±3.1 65.8±3.6 46.6±3.6 t值 - 1.02 4.59 0.87 5.78 P值 - >0.05 <0.05 >0.05 <0.05
常規組并發癥誘發率是14.0%,循證組是6.0%,循證組低于常規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并發癥對比(n,%)
胸外科患者通常具有發病突然、病情進展快等特點,其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治療。疼痛為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較為多發的并發癥,持續疼痛可讓患者產生心理與生理上的變化,容易出現心率失常、肺不張、血壓異常等不良情況[3]。另外,胸外科患者的療程通常較長,治療費用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負擔,繼而影響預后。因此,圍手術期應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以緩解其疼痛,改善其不良心理,進而提高治療效果。
循證護理是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它包含各種護理知識,其他學科知識,如心理學、營養學等等[4]。循證護理是一種基于臨床實踐的護理模式,力求從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并將問題的改進措施作為護理方案的重點內容,同時充分考慮病患的護理需求,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獲取實證,以其為憑據實施具體的護理措施,確保實踐經驗與專業知識得以充分、有效運用,以此實現人力、物力資源的最大化利用,進而獲取最顯著的護理效果[5]。循證護理屬于一種新興的護理模式,在諸多科室的護理實踐中獲得了廣泛運用。
將循證護理運用于胸外科手術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可大大提高護理效果,減少并發癥,促使病患盡快康復[6]。本研究結果發現,循證組的SAS、SDS得分以及并發癥誘發率都低于常規組,提示循證組的護理質量優于常規組,即循證護理的運用效果優于常規護理。
由上可知,循證護理可提高胸外科手術護理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減少并發癥,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