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哲
(山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速公路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通車里程數日益增加,使得山西省高速公路網逐步完善,區域間交通運輸能力不斷加強,從而促進全省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較多,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穿越各類文物保護區,這就需要公路建設和管理單位更為妥善地處置項目涉及的各類文物的保護問題,在科學的設計及合理的施工組織管理條件下確保文物的整體格局和歷史風貌不變[1-2]。
該高速公路位于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境內,起點位于圣人澗鎮南坡村,接運三高速公路,經圣人澗鎮、部官鄉、張村鎮,終點位于窯頭村黃河灘涂,與三門峽公鐵黃河大橋公路引橋相接,設計速度采用80 km/h,建設里程15.162 km,其中四車道13.392 km,路基寬度24.5 m,六車道1.204 km,路基寬度32 m,全線共設置橋梁14 座,長4 848 m,隧道3 座,長2 200 m;另設主線收費站1 處,匝道收費站2 處,隧道管理站2 處,養護工區1 處。
項目區位于山西省南端中條山南麓的山前黃土丘陵地段,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地表以黃土梁、峁覆蓋,黃土溝壑發育,多為V 形溝谷,谷壁棕紅色老黃土層裸露,地表水直接納入黃河,屬破碎黃土塬區和黃河沖擊平原區。項目區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屬山西晉南氣候區。
運城市文物旅游景點達2 428 余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4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2 處,均居全省之首。平陸縣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河古棧道、虞國古城遺址、下陽城遺址、虞坂古鹽道等,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家滑遺址、前莊遺址、棗園村古墓群等。這些世界文化遺產,有極高的旅游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3]。
下陽城遺址為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城筑于西周初期,屬虢之重邑。該遺址位于平陸縣太陽渡村門里自然村北階地之上,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約3 500 m,東西寬2 000 m,面積700 萬m2,地表殘存墻垣數段,共計長約200 m,寬3~5 m,殘高4~6 m,墻體夯筑,夯層厚0.05~0.08 m,城內層暴露有西周時期墓葬,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層出土的青銅器有:編鐘、鼎、簋、豆、壺、鑒、鏊、鉞、車馬器等,以及編罄、銅貝、包金貝、骨貝、鏟幣、布幣、玉器等珍貴文物。
文物保護范圍為向南到窯頭村南屆,向北到太陽渡村北500 m,向西到西窯頭村西界,向東到太陽渡村東界,南北長3 500 m,東西寬2 000 m,保護面積700 萬m2。

圖1 下陽城遺址現場照片

圖2 下陽城遺址地理位置圖
2.2.1 路線與下陽城遺址的關系
該高速公路在AK12+400—AK14+300 約2 km處穿越下陽城遺址保護范圍,主要以路基和橋梁的形式通過。另外在K13+300 處設置太陽渡互通,并設連接線與平風公路相接。

圖3 高速公路與下陽城遺址位置關系圖
2.2.2 路線走向的唯一性與可行性
由于該公路起點運三高速公路已修建完成,終點三門峽公鐵黃河大橋已立項審批,橋位位置為山西省與河南省共同協商確定,因此,路線終點已無法調整。公路終點與下陽城遺址的最近距離為930 m,調整路線則會形成S 型高橋(橋高約55 m,橋寬32 m),在運行階段存在著安全隱患。綜上所述,由于終點位置已確定和調整路線方案的安全性低等原因,路線穿越下陽城遺址不可避免,設計單位在多次勘察與比選后最終確定了該項目線位,該項目的走向具有唯一性。
2010年,山西省文物局已組織相關專家對公路途經下陽城遺址保護范圍的建設方案進行了充分論證,同時以《關于同意運三高速三門峽公鐵黃河大橋連接線穿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下陽城遺址初步設計選線方案的意見》(晉文物函〔2010〕463 號)同意公路建設。因此,公路途經下陽城遺址保護范圍的建設方案是可行的。
2.2.3 路線工程形式
文物保護范圍內的工程主要以路基為主,并設有大橋2 座,互通式立交1 處,收費站1 處,占地面積約28.5 hm2,挖方6 739 m3,填方83 527 m3,需借方23 481 m3,無棄方產生。
下陽城遺址內地表殘存墻垣數段,共計長約200 m,寬3~5 m,殘高4~6 m,墻體夯筑,夯層厚0.05~0.08 m,城內層暴露有西周時期墓葬,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層出土有青銅器。該高速公路在下陽城遺址西部區域布線,主要工程內容為路基和橋梁,遺址區中心部分位于門里自然村北階地,位于遺址區東部區域,靠近黃河,因此該公路的建設將造成遺址區西部區域風貌發生變化,但是距離遺址中心區域約500 m,對中心區域的風貌影響較小。
該高速公路在下陽城遺址內主要工程內容為路基和橋梁,路基部分填挖方量較小,對地表的擾動較小;橋梁部分涉及橋梁樁基的施工,可能會擾動遺址區內的地下文物,因此,在橋梁樁基施工時應當注意對遺址區文物的保護,當挖掘到文物時立即停止施工,上報文物主管部門。
該高速公路在遺址區內建設主線收費站,主線收費站的占地面積較大,將占用部分遺址區土地,但是其填挖方量較小,僅限于對地表的擾動,因此應當在下一階段的設計中優化主線收費站的占地范圍,盡量減小其占地面積,避免對遺址區土地的大面積壓占。
公路穿越下陽城遺址保護范圍約2 km,其建設將占用保護范圍面積28.5 hm2。工程施工將擾動保護區域局部地表原貌,但不在下陽城遺址保護范圍內進行取、棄土活動,施工便道盡量利用現有省道和鄉村道路,不設置其他臨時工程,此外,修建擋墻等固坡措施。因此,公路的建設對下陽城遺址和文物的影響較小。
路線穿越遺址的路段主要為填方路段,可采用邊溝、排水溝等措施將路面水進行集中排放,減少由于該項目修建引起新的水土流失對遺址產生的影響。
該公路橋梁設置主要是水溝大橋和安家凹大橋,采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T 梁,孔徑為40 m。為最大限度保護窯址,可采取以下措施來減少永久占地:降低橋臺最大填土高度;采用占地少的橋墩型式,減少采用薄壁墩的數量;加大橋梁單孔跨徑,減少橋孔數,減少樁基占地對窯址的影響。橋孔布設方案,應在初步設計階段提出多種跨越比較方案進行比選,對文物保護范圍內的古城墻進行避讓,將對遺址的影響減小到最低限度,必要時擬采用跨徑更大的橋型方式通過。
該公路在K13+300 處設置太陽渡互通,總占地約28.5 hm2,互通收費站平面布置應采取優化措施,減少占地面積。
在保護區內主要以路基和橋梁形式通過,并設有互通1 處,土石方主要為填方,沒有棄方。考慮減少對遺址原地面的破壞,可以將路基段土方移挖作填,需要取土時應嚴格按照設計確定的取土場取土,不可隨意取土,取土場設于控制地帶以外。
該路段橋梁預制廠,可以選擇在互通占地內設置,利用現有道路作為運輸便道。預制場可采用覆土保護文物措施,使用前先填1.0 m 厚的土,再進行場地整平、硬化,工程結束后恢復原地貌。
施工過程中,加強施工人員的管理,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提高其文物保護意識,嚴禁破壞文物。當施工過程中發現文物,應立即停工,待文物保護部門發掘后方可繼續施工。
該項目建設單位在文物保護區路段施工和運營期間,應對建設項目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實時跟蹤監測,同時做好應急及環境修復工作,以保護文物的安全及項目區周邊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