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丁,南 軍,孫中洋,郭松巖,徐若男
(1.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3852部隊藥品器材供應站,南京 210003;2.江蘇省軍區保障局,南京 210024;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五四醫院骨科,南京 210002;4.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二零醫院藥劑科,昆明 650000;5.南京軍區總醫院保健辦公室,南京 210000)
化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癌癥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靶向性差、半衰期短、系統毒性大和靶部位累積差等問題而受到制約[1-5]。聚合物納米藥物是穩定的“載體-藥物”結構,可通過腫瘤區域特有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EPR)被動靶向至腫瘤組織或細胞,提高藥物在靶部位的累積,降低不良反應[6-10]。但藥物與聚合物載體結合后,在靶部位釋放藥物緩慢、釋放率不穩定等問題丞待解決。
研究者通過設計出具有“刺激-響應”功能的聚合物藥物用于克服上述缺點[11-12]。刺激響應型聚合物藥物是指藥物通過可斷裂化學鍵與聚合物相連,利用內源性[13-15]或外源性[16-19]刺激使藥物在靶部位可控釋放,實現提高藥物釋放率、迅速釋藥等目的。順式烏頭酸酐與伯胺反應后形成順式烏頭酸鍵[20]。順式烏頭酸鍵中C-4位置上的羧基pH值在5.0~5.5可催化臨近位置上C-1羧基形成的酰胺鍵發生水解,因此被用于藥物胞內晚期內涵體和溶酶體釋放的研究。
本研究利用順式烏頭酸酐(CAA)修飾阿霉素(DOX)后得到具有酸敏功能的CA-DOX (CAD),與親水性較強的4-arm PEG-COOH相連得到4-arm PEG-CAD并進一步制得具有酸敏感功能的納米粒。文獻報道細胞穿膜肽(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protein,TAT)中第4個賴氨酸在TAT發揮穿膜作用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21],利用基質金屬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敏感多肽GPLGIAGQ[15,22]修飾第4個賴氨酸可有效降低TAT的穿膜效率,使其獲得特異性。因此,本研究利用GPLGIAGQ修飾后的TAT連接至納米粒上,在正常環境中TAT不發揮穿膜作用;到達腫瘤區域后,在腫瘤微環境MMP2酶作用下使多肽斷裂,裸露TAT發揮穿膜作用。此外,研究順式烏頭酸鍵的斷裂效率,并對其理化性質和體外抗腫瘤效率進行研究。
1.1儀器 真空干燥箱(大連第四儀器廠);JIKA磁力攪拌器(德國IKA公司);EM-2000EX型透射電鏡(日本Hitachi公司);激光粒度分析儀(英國Malven公司);AVance DMX500核磁共振(Bruker公司);ZYJ-L超凈細胞工作臺(張家口空氣凈化工程公司);二氧化碳培養孵箱(美國Heareus公司);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美國奧林巴斯公司);紫外分光光度計、高效液相色譜儀[安捷倫科技(中國)有限公司]。
1.2試藥 阿霉素(DOX)、順式烏頭酸酐(CAA)、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EDC)、N-羥基琥珀酰亞胺(NHS)和氘代二甲基亞砜(d-DMSO),均購自阿拉丁公司;MMP2敏感多肽連接TAT(GPLGIAGQ-TAT)購自上海昶晰生物有限公司;4-arm PEG購自西安瑞禧生物有限公司;細胞培養瓶、細胞培養液、96孔板、激光共聚焦培養皿、血清、胰蛋白酶、青鏈霉素、MTT試劑、細胞核染料DAPI等均購自西安科昊生物有限公司;二甲基亞砜(DMSO)、1-4-二氧六環、碳酸氫鈉、氫氧化鈉、鹽酸、檸檬酸、十二烷基硫酸鈉、乙腈、甲醇等均購自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2.1CAD的合成 取一定量的CAA溶于1,4-二氧六環中,同時稱取DOX·HCl溶于碳酸氫鈉溶液(0.4 mol·L-1),混合,將pH值調節至8.5,冰浴反應2 h,室溫反應2 h。將pH值調節至4.5后出現大量沉淀,以12 000 r·min-1離心,棄去上清液,收集產物后真空干燥12 h后得到CAD。見圖1。

圖1 CAD的合成
Fig.1 Synthesis of CAD
2.2GPLGIAGQ-TAT-PEG-CAD的合成及納米粒GTPC的制備 合成過程見圖2。取CAD溶于DMSO中,加入EDC和NHS室溫反應12 h活化羧基后加入4-arm PEG(nCAD∶nPEG=3∶1),得到PEG-CAD,稱取與PEG等摩爾比的GPLGIAGQ-TAT,加入反應液,室溫反應12 h后凍干得到GPLGIAGQ-TAT-PEG-CAD。將GPLGIAGQ-TAT-PEG-CAD溶于DMSO配制成質量濃度為1.5 mg·mL-1的溶液,攪拌15 min后將溶液加入截留相對分子質量為3.4 kDa的透析袋中,在去離子水中室溫透析48 h。透析結束后冷凍干燥得到淺紅色固體,即為納米粒GTPC。
2.3納米粒的粒徑測定 利用馬爾文粒度分析儀對納米粒的粒徑進行測定;通過透射電鏡觀察納米粒的形貌。將納米粒溶于DMSO中配制成質量濃度為1 mg·mL-1的溶液,超聲分散2次,每次15 s,取20 μL滴于銅網上,室溫風干后置于透射電鏡下觀察其形態。
2.4納米粒的載藥率測定 標準曲線繪制:將DOX溶于蒸餾水中,配制成一定質量濃度的溶液,取6組DOX溶液并稀釋成質量濃度分別為0.1,0.2,0.3,0.5,0.8和1.0 μg·mL-1的溶液,于λ=488 nm處測定吸光度值A,繪制標準曲線。
精密稱取10 mg GPLGIAGQ-TAT-PEG-CAD,溶于2 mol·L-1的鹽酸溶液中,加熱攪拌1 h使DOX充分斷裂后調節pH值至中性,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DOX的含量,并利用公式測定載藥率。
聚合物中DOX的載藥率=聚合物中DOX的質量÷聚合物的質量×100%

圖2 GPLGIAGQ-TAT-PEG-CAD的合成及納米粒GTPC的制備
Fig.2 Synthesis of GPLGIAGQ-TAT-PEG-CAD and the self-assembly of the nanoparticles GTPC
2.5CAD酸敏特性測定 通過HPLC法測定CAD中順式烏頭酸鍵的斷裂效率來測定CAD的酸敏特性。稱取5 mg CAD固體,溶于pH值為 5.0和7.4的PBS-檸檬酸緩沖液中,以120 r·min-1在37 ℃恒溫振蕩器中避光孵育,分別于0,4和8 h取樣,按照以下色譜條件進行HPLC分析:色譜柱: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譜儀;Diamonsil C18柱;流動相:十二烷基硫酸鈉溶液-乙腈-甲醇(比例為47∶47∶6);柱溫:25 ℃;流速:1.0 mL·min-1;檢測波長:254 nm;進樣體積:10 μL。
2.6納米粒的模擬釋藥實驗 納米粒的釋藥研究是利用動態透析法進行測定。模擬胞內溶酶體環境(pH 5.5)、腫瘤細胞外微環境(pH 6.5)和正常組織環境(pH 7.4)測定納米粒的藥物釋放含量。稱取6 mg 納米粒溶于3 mL對應pH值的PBS緩沖液中,以100 mL對應pH值的緩沖液為外液,置于恒溫搖床中(120 r·min-1)模擬體內溫度(37 ℃),于相應時間點取出透析外液1 mL,并加入等量相同pH值的PBS緩沖液。實驗結束后通過紫外分光光度計測量所取溶液中DOX的含量,得到藥物釋放曲線。
2.7GTPC的體外細胞毒性研究 膠束的體外毒性研究利用MTT試驗進行評估。MDA-MB-231細胞作為受試細胞,區分有酶(質量濃度為100 μg·mL-1)和無酶情況,合成GTPD(不具備酸敏特異性釋藥的納米粒)作為對照組。
消化對數生長期的細胞至15 mL離心管中,調節細胞濃度為2×104個·mL-1,向96孔板中每孔加入150 μL,培養24 h使細胞貼壁。移除培養液并加入不同質量濃度的納米粒,每組設定6個復孔并設空白對照組,培養48 h后,向復孔中加入MTT溶液,用搖床低速振蕩10 min,置于孵箱中孵育4 h后加入DMSO溶解,通過酶標儀測定復孔的吸光度值A。利用空白對照組的吸光度值比對計算細胞存活率。
利用細胞毒研究評價不含藥物載體的細胞毒性。消化對數生長期的細胞至離心管中,離心后加入新鮮培養液并調節細胞濃度為2×104個·mL-1,向96孔板中每孔加入150 μL,培養24 h使細胞貼壁。移除培養液并加入質量濃度分別為200,400,600,800和1 000 μg·mL-1的GPLGIAGQ-TAT-PEG,每組設定6個復孔并設空白對照組,培養48 h后,向復孔中加入MTT溶液,通過搖床低速振蕩10 min,置于孵箱中孵育4 h后加入DMSO溶解,用酶標儀測定復孔的吸光度值。利用空白對照組的吸光度值比對計算細胞存活率。
2.8GTPC的細胞內攝研究 消化培養瓶中的MDA-MB-231細胞,加入新培養液后配制成濃度為1.0×105·mL-1的細胞懸液,并向每個激光共聚焦培養皿中加入700 μL,待細胞爬滿40%后移除培養液,調節含有MMP2的GTPC、TPC的培養液質量濃度和不含MMP2的GTPC、TPC培養液質量濃度并加至培養皿中,培養4 h,移除培養液,用PBS緩沖液沖洗2次,用質量濃度為40 g·L-1的多聚甲醛固定8 min,向培養皿中加入質量濃度為5 μg·mL-1的DAPI染色液避光染色5 min,用PBS緩沖液沖洗2次,4 ℃避光保存。利用CLSM觀察DOX的入胞情況。DOX顯紅色,DAPI鏡下顯藍色熒光,HeLa細胞轉染的GFP蛋白顯示為綠光。

3.1納米粒的制備 納米粒的載藥率為22.6%,核磁共振氫譜表征GPLGIAGQ-TAT-PEG-CAD,表明其成功制備,其中1.0,1.2,2.9和3.9 ppm為TAT的特征峰,3.5 ppm為PEG的特征峰,7.0~8.0 ppm為DOX的特征峰,由于順式烏頭酸鍵含量相對其他組分較低,因此在核磁圖譜上未出現明顯特征峰。見圖3。

圖3 GPLGIAGQ-TAT-PEG-CAD的核磁共振氫譜(溶劑:DMSO)
注:a.PEG;b.TAT;c.GPLGIAGQ;d.DOX。
Fig.31H-NMR spectra of GPLGIAGQ-TAT-PEG-CAD (solvent:DMSO)
Note:a.PEG;b.TAT;c.GPLGIAGQ;d.DOX.
3.2納米粒的粒徑形貌表征 通過粒度分析儀測得納米粒水合粒徑為132.1 nm;透射電鏡可以看出GTPC的粒徑約為 90 nm。見圖4。
3.3CAD的酸敏特性 為了驗證CAD的釋放產物,選用pH值為5.5和pH值為7.4來模擬腫瘤細胞內晚期內涵體及溶酶體酸環境和正常組織pH環境,通過HPLC法測定CAD斷裂后DOX的質量濃度。游離DOX的特征峰在pH值為5.5時逐漸變高,說明CAD在酸性pH值條件下水解速度明顯提高,1 h內就有35.3%被水解從而釋放出DOX,6 h時釋放出85.2%,作為對比,在pH值為7.4時,24 h釋放的DOX低于15%,表明CAD能夠迅速響應內涵體/溶酶體酸性環境,使膠束中的DOX在進入細胞之前保證相對穩定的狀態,降低了DOX在體循環過程中泄露的風險,從而降低了DOX的不良反應,提高了藥物的利用率及使用效率。見圖5。

圖4 納米粒GTPC的粒徑(A)及形態(B)
Fig.4 Particle size (A) and morphology (B) of nanoparticles GTPC

圖5 CAD在不同pH值情況下水解的HPLC圖譜
A.pH 7.4;B.pH 5.5。
Fig.5 The HPLC chromatograms of CAD hydrolysis in different pH
A.pH 7.4;B.pH 5.5.
3.4納米粒的藥物釋放研究 選用胞內溶酶體環境(pH 5.5)、腫瘤細胞外微環境(pH 6.5)和正常組織環境(pH 7.4)對藥物的體外模擬釋放進行測定。模擬釋藥曲線見圖6。隨著pH值的降低,GTPC的藥物釋放有明顯差異。pH值為6.5和7.4時藥物累積釋放量低于20%,pH值為5.5時累積釋放率明顯提高,達到88%。這是由于順式烏頭酸鍵pH值在5.0~5.5時可快速斷裂,釋放DOX。結合CAD斷裂研究,說明在GTPC體內長循環過程中保持穩定,入胞后在腫瘤微環境MMP2作用下脫去特異性多肽,裸露TAT并實現納米粒高效入胞,在溶酶體/內涵體酸性環境下特異性釋放藥物,提高藥物利用率。

圖6 GPTC在不同pH值條件下的藥物釋放情況
Fig.6 Drug release of GTPC at different pH conditions
3.5細胞毒性研究 體外細胞毒研究選用MDA-MB-231細胞作為受試細胞。實驗分為有酶和無酶組,給藥GTPC和TPC后共培養48 h后測得結果見圖7,GTPC的IC50為1.77 μg·mL-1。這是由于GTPC到達腫瘤區域后,在MMP2作用下使TAT實現去屏蔽性能,發揮高效穿膜作用攜帶納米粒入胞,入胞后,隨著pH值的降低,酸敏順烏頭酸鍵實現特異性斷裂,促進DOX的釋放進而發揮藥效,IC50值與游離DOX的IC50值(1.52 μg·mL-1)無顯著性差異,說明該體系可有效遞送DOX入胞并發揮作用。作為對比,未加MMP2的GTPC組的IC50值較高,由于多肽無法被裂解,TAT的穿膜能力被抑制,藥物從載體斷裂的效率較低,發揮抗腫瘤作用較差。

圖7 納米粒GTPC與MDA-MB-231細胞培養48 h的細胞存活率
A.有酶;B.無酶。
Fig.7 Cell viability of GTPC and MDA-MB-231 cells cultured for 48 h
A.with enzymes;B.without enzymes.
3.6細胞內攝研究 通過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4組納米粒在MDA-MB-231細胞內的熒光強度,觀察給藥4 h后細胞對4組納米粒的內攝情況,結果見圖8。由圖8可知,在含有MMP2酶的培養液中,GTPC和TPC在給藥4 h后可在MDA-MB-231細胞內觀察到明顯的DOX的熒光,這是由于短時間內GTPC進入到細胞后在酸性條件下順烏頭酸鍵斷裂釋放DOX入核。作為對比,在未加入MMP2的實驗組中,DOX熒光較弱,這是由于連接在TAT第4個賴氨酸上的多肽并未被解離,TAT穿膜效率被大大降低,未能提高GTPC的入胞效率,DOX無法發揮作用。此外,TPC在無MMP2的情況下,MDA-MB-231細胞中也可觀察到DOX熒光,這是由于TAT未被屏蔽,可有效攜帶DOX入胞。
通過本研究表明,細胞毒性實驗中GTPC的細胞毒性最強,這是由于納米粒入胞后充分地發揮了連接DOX的酸敏鍵的特性,使DOX實現高效的胞內釋藥,有效提高化療藥物的生物利用率,此外,在酶敏多肽的保護下,TAT在正常組織和體循環過程中的穿膜效率被有效降低,到達靶部位后,在腫瘤微環境特異性酶MMP2作用下迅速切斷多肽鏈,實現TAT的屏蔽/去屏蔽功能,提高了該遞藥體系的安全性。

圖8 MDA-MB-231細胞對納米粒的細胞內攝情況(DAPI為細胞核染料)
Fig.8 Confocal microscopic images of cellular internalization of the nanoparticles by MDA-MB-231 cells(DAPI was used to stain the cell nucleus)
聚合物納米藥物載體通過負載抗腫瘤藥物后形成200 nm以下的納米粒,進而通過體內長循環被動靶向至腫瘤區域,利用腫瘤區域或胞內與正常組織pH值、酶差異或外源性刺激特異性釋藥,可實現增強藥效、降低毒性和不良反應等目的,成為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本文通過化學合成的方法利用順式烏頭酸酐修飾DOX制備出具有酸敏感順式烏頭酸鍵的CA-DOX,與4-arm PEG相連后自組裝形成pH敏感納米粒,TAT作為提高穿膜效率的功能基團引入納米粒,提高納米粒GTPC的入胞能力,通過MMP2敏感多肽修飾TAT發揮功能的氨基酸,實現TAT的選擇特異性。粒度分析儀測定水合粒徑為132.1 nm,TEM觀察到粒徑為90 nm;對pH敏感順式烏頭酸鍵的斷裂效率展開重點研究,首先利用HPLC法測定CAD中DOX的斷裂效率,通過結論可知,pH值在5.5時4 h內斷裂90%以上,進一步通過釋藥研究可知,納米粒中DOX在pH值為5.5時釋藥超過85%,而pH值為7.4時釋藥不足20%。由體外細胞毒實驗可知,具有酶敏特性的GTPC在有MMP2的情況下細胞毒接近未屏蔽TAT功能位點的TPC,而在無MMP2的情況下細胞毒性較弱,說明MMP2敏感多肽可有效抑制TAT在正常環境下的穿膜效率;與不具備酸敏特性的納米粒GTPD比較,GTPC的細胞毒明顯提高,這是由于在胞內溶酶體酸性條件下可以提高藥物釋放效率,使藥物更高效地作用于細胞核,進而殺死細胞。此外,載體4-arm PEG可有效解決普通PEG可修飾端基少的缺點,提高載藥率,有利于腫瘤的治療。
本研究通過使用pH敏感順式烏頭酸鍵將藥物和聚合物載體連接制備納米粒,引入具有酶敏感功能的TAT提高納米粒的穿膜效率,構建pH/酶雙重敏感納米釋藥體系,提高納米粒在體內長循環穩定性和安全性,實現DOX靶向殺傷腫瘤細胞的功能,并通過化學鍵連接藥物防止其在正常環境下泄漏,有利于提升抗腫瘤藥物的安全性,為治療腫瘤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