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
《圖書館學導論》(2018年5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是皮爾斯·巴特勒的著名作品,該書對世界圖書館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該書散發著深厚的文化思想和哲學氛圍,揭示了書籍、圖書館的本質和功能一“書籍是保存人類記憶的一種社會機制,而圖書館則是將這種記憶移植到活著的個人意識中的社會裝置”,探討了圖書館學的基本原理,構建了科學的圖書館學體系,此外,還深入剖析了現代圖書館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可以說,該書對圖書館學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和思想基礎。在當今信息化數字時代,該書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對指導高校圖書館服務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發展意義。
目前,我國圖書館服務模式中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為四點。一是受網絡搜索引擎檢索圖書信息的影響,實體圖書館利用率下降,讀者流失呈上升之勢。二是服務管理模式單一,呈現出趨同化的趨勢:其服務多以圖書的借閱為主,不能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科特性,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延伸服務。三是圖書館活動形式內容單一:主要以學術講座、競賽、報告會等形式展開,學生或讀者缺少參與互動的機會和興趣,不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活動形式缺乏推廣的必要性和價值。四是高校圖書館的服務管理沒有建立起科學、有效的閱讀推廣模式,沒有發揮營造良好學習、閱讀氛圍的作用,在學習氛圍的營造中處于被動地位。那么如何解決以上問題?這可以從巴特勒在《圖書館學導論》中“學校、圖書館都是教育工具,但圖書館與學校的功能不同”這一重要論點獲得啟迪:通過引入企業營銷理念,圍繞廣大師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開展圖書館經營活動的改革和創新,向讀者宣傳和推廣館藏資源,不斷挖掘圖書館的服務質量提升潛力和服務內容,促進圖書館資料的充分利用和資源合理使用,增強圖書館的效益。那么從營銷的視角對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模式進行研究和分析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用心理學分析讀者的閱讀動機與行為的論點對營銷理念引進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啟示。皮爾斯·巴特勒的《圖書館學導論》言簡意賅,其內容涵蓋了文學藝術、歷史地理、哲學歷史等諸多領域。皮爾斯·巴特勒通過書籍與圖書館研究,闡述閱讀對人的品格形成的影響,并用心理學理論分析讀者的閱讀動機與讀書行為。難能可貴的是,巴特勒根據閱讀動機的研究,提出了是動機引出了行為理論。多種動機就會有多種閱讀,而讀者閱讀時會在不同動機中進行切換書籍,所以讀者的知識收獲也是多方面的。而利用營銷策略構建高校圖書館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有益補充,高校圖書館通過拓展營銷服務空間,了解和挖掘讀者的需要和潛在閱讀動機需求,提供相應的圖書館服務層次,拉近圖書館與學生的距離,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嘗試,增強讀者的滿意度。同時,重視圖書館營銷服務模式創新。調整館藏資源布局結構,盤活原有館藏資源,提高館藏資源利用率。以創新的方式打造自身的精品或優勢活動項目,利用本校師資信息資源,建立本校權威著作(論文)數據庫,收錄老師著作(論文)數據庫、學位(畢業)論文等網絡數據庫,增加高校圖書館的文化競爭力。精品活動的打造又可以引導學生和讀者參與到圖書館服務模式的體驗中,通過長期的服務和管理,為圖書館樹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巴特勒提倡研究圖書館史,提出圖書館是愛書人魂魄的居所,而書的生命,就是人的生命的延續。研究書籍有助于真正理解書籍所載知識的歷史,研究圖書館能觸摸到這些書背后折射出的波瀾壯闊的時代變化,對圖書館、圖書館員都將產生積極的社會效益。圖書管理員是高校圖書館提供服務和實施管理的主體,對圖書館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積極引進營銷的理念,樹立以以為本的服務管理思想,在滿足基本服務需求的基礎上提升服務質量,對圖書管理人員進行服務意識、管理水平、工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再培訓,既可以促進館員綜合素質的提升,又可以促進圖書館的發展。高校圖書館還可以通過轉變營銷服務模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信息資源的優勢,增加讀者使用圖書館的意識和能力,吸引更多人參與到圖書館的服務活動和資源利用中,通過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益,擴大圖書館的社會影響力,提升圖書館的自身地位,促進高校圖書館的品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