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婧
耶魯大學第22任校長理查德·萊文說:“耶魯所要培養的領袖,就本科教育來說,核心是通識,也就是自由教育,這種教育所熏陶出來的批判性的獨立思考能力,能夠讓人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并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哈佛大學第28任校長德魯·福斯特認為:“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別對歷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僅僅是對現在負責。”劍橋大學第344任副校長艾莉森·理查德說:“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劍橋畢業生應該是懂得如何自己思考,獨立的、嚴謹的、深入的,而不是別人告訴他怎么思考。”人們對大學寄予厚望,而教師是教學的主導,也是高等教育的踐行者,如何提高高校教師的教學理念?如何提升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大學教師的技巧》(2005年12月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一書給了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教師多方面的積極建議。《大學教師的技巧》一書的作者是斯蒂芬·D·布魯克菲爾德。該書講述作者任教生涯中的真實故事,用來幫助大學教師們克服那些反復發生的問題,擺脫種種進退兩難的困境,以便勝任這一工作。
首先,斯蒂芬·D·布魯克菲爾德認為,“教學是一種復雜而又充滿激情的體驗。”如何勝任這一工作,努力去做到對學生的一生有正能量影響的人,這是要下苦功夫的事情,這些要求,向高校老師提出了一個指向: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勝任這一工作。而自我導向式學習,指個體無需借助外力和他人幫助,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開展學習的能力和過程。這種模式強調的是教師主體性的回歸,教師對教學發展的認識,堅持學習方面的內生動力,可以促進教師自身持續發展的信心。自我導向型教師教學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持續深化的過程,在自我導向型教師教學發展方面,廣大教師只有遵循系統性、探索性原則,選擇合適的發展路徑,才能實現自我導向型教師教學發展目標。在選擇發展路徑和模式時,地方高校教師要確保自己的目光不僅僅局限在對簡單的任務控制上,而是要對學習任務、學習進程等進行批判性思考,要分清問題的主次方面。然后,根據發展需要去獲取資源和信息,去鍛煉和提高自己的執行力和自制力。
其次,斯蒂芬·D·布魯克菲爾德指出,“培養個人教學的獨特視角”的重要性。試想,面對臺下一群性格不一、愛好不同的學生,如何通過你的教學,讓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認可你的工作?這就需要高校教師確立發展目標,科學進行自我定位。眾所周知,教師教學發展,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個人主體性。地方高校與重點大學相比,在師資力量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這就需要地方高校教師在制定自我導向型教師教學發展計劃時,從縱橫兩方面考慮職業縱橫層面的遞進發展關系。同時,地方高校教師要立足于教學實踐,了解職位能力結構要求和自身能力,深入思考教學崗位需要具備何種能力的人才。然后,定制個性化的發展目標,提出在職位發展中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將自身發展計劃與學校規劃結合起來,繪制專業發展剖析圖,運用有效手段促使自己朝著專業化方向不斷發展。在日常教學管理中,教師個體在重視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研究基礎上,著重微觀教學能力培養,從教學改進、教學建設和教學研究等方面,積極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順應學生的求知要求。
再次,斯蒂芬·D·布魯克菲爾德還提出“按照學習節奏調整教學”和“回應式教學”。日常教學中,高校教師要避免這一誤區:認為把課程全部填滿,才對得起學生。本書糾正了這個問題,這個課程的正確步調應該是:10分鐘研究學生;10分鐘關鍵問題陳述;20分鐘第一次正式講;10分鐘放松;20分鐘第二次正式講;10分鐘提問;后5分鐘總結。一張一弛文武之道,這也許才是正確的方法。同時,立足實踐,通過個性化教學發展自我來實現“回應式教學”,回應學生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過去,由于教學教務繁重,許多教師在發展方面都缺少主動意識,許多教師完全是依賴自上而下的傳統教師培訓模式來學習的,教師教學發展過程具有群體性,缺少個體特色,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隊伍的發展。在自我導向型教師教學發展模式建構上,高校要以培養和提高為重點,以評價和激勵為引領,搭建老帶新的發展平臺,構建層級遞進、有效銜接的教師發展項目體系,營造重視教學、激勵創新、鼓勵發展的教學氛圍,打造積極向上的教學文化,借助海外研修、專題學習、教學研修等方法促使教師超越自我。高校教師也要立足于個性化教學,補齊自己的短板,提高個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