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季
摘 要:兒童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其目標側重于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引導兒童走進閱讀、熱愛閱讀,從而培養兒童的閱讀能力。“聽故事—畫故事—說故事”三段式兒童閱讀推廣活動,針對兒童的閱讀特點,采用快樂的游戲方式,以實現兒童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的目標。
關鍵詞:聽故事 畫故事 說故事 三段式兒童閱讀推廣活動 兒童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5-00-02
一、引言
圖書館閱讀推廣,是圖書館作為行為主體,圍繞文獻信息開展的,通過影響讀者的閱讀選擇、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改善讀者的閱讀行為、增強讀者的閱讀能力,從而發揮文獻信息最大價值的讀者活動[1]。兒童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活動,其目標更多側重于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引導兒童走進閱讀、熱愛閱讀,從而培養兒童的閱讀能力,尤其是低幼兒童,引導他們學會閱讀最為重要。然而,兒童的知識經驗還較貧乏,言語還不夠發展,依靠腦中的原有知識去從書本上的文字中獲得新的認識有所困難。因此,圖書館的兒童閱讀推廣,顯然需要館員積極介入兒童的閱讀活動之中。而這種介入,必然要遵循兒童閱讀的特點。
兒童特別是低幼兒童的閱讀是憑借變化豐富的色彩、生動形象的圖畫、相應的語言文字以及成年人形象的語言講述來理解讀物的過程,其范圍實際上是很寬泛的。從閱讀的感知途徑來看,它不僅僅是視覺的,也是聽覺的,甚至是觸覺的。從閱讀的活動形式來看,它不只是自言自語式的單獨閱讀,更多的是游戲式的。[2]如邊看圖書邊聽成人念圖書文字,或聽成人講述書中故事;再如用口語講述畫面上的內容,或用畫筆描述書中的故事,乃至以動作裝扮書中的人物,等等。筆者在開展兒童閱讀推廣活動中,根據幼兒閱讀活動的特點,設計了“聽-畫-說”三段式的兒童閱讀推廣活動,在兒童讀者中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吸引不少兒童進入圖書館,走進閱讀。本文對這一活動作一分析與總結,以就教于諸位同行。
二、三段式的形式與活動引導
所謂三段式的兒童閱讀推廣活動,是以“聽故事——畫故事——說故事”三個階段的游戲形式,來實現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從而引導兒童走進閱讀、熱愛閱讀。我們知道,游戲是兒童尤其是低幼兒童的主導活動,游戲式的閱讀可以使幼兒擺脫枯燥乏味的學習過程,在輕松愉快的游戲活動氛圍中不知不覺地獲取知識、技巧和能力。因此,這個三段式的活動是以快樂的游戲方式進行。聽故事,即參加活動的兒童聽館員老師為他們講述繪本故事;畫故事,即兒童根據館員教師從繪本故事中提取的中心思想及主題人物,進行繪畫創作;說故事,即兒童用自己的繪畫作品,口述繪本故事或續編、改編、自編故事。三個階段是一個不斷遞進的閱讀心理發展過程,它以一個繪本故事縱向貫通,從激發興趣開始,在觀察、記憶、理解、思維、想像、表達、創造這么一個過程中,培養起兒童的閱讀能力。
1.“聽故事”的引導
故事活動是兒童進入閱讀的第一步。兒童天生愛聽故事,尤其是低幼兒童,多是在講故事者繪聲繪色的描述中被帶入圖書世界的。因此,我們以聽故事作為分享閱讀活動的切入口。
所謂“聽故事”,與一般的故事會不同,其目標指向兒童的閱讀興趣與能力的培養。因此,聽故事不能是單純老師的故事講述和孩子被動的聽故事,而是要著眼于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培養兒童的觀察、記憶、理解與思維能力而進行引導。
一是強調老師與孩子的互動。我們在講故事的過程中,運用提問、討論等手段,引導兒童理解與感受閱讀材料,以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可邊講邊提問并解釋疑難,也可讓孩子站在書中某一角色的立場思考問題,提出見解、表達愿望。例如在講述繪本《圖書館獅子》中,向小讀者們提問到“你若是圖書館館長,你將如何做呢?”等等。同時,要時時注意兒童的反映,及時給予準確的解釋與引導。
二是設置“懸念”以激發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在為孩子講故事時,不要一口氣講完,可以留個“懸念”,讓兒童主動思考,主動尋找答案,為后面的“畫故事”“說故事”活動埋下伏筆。
2.“畫故事”的引導
在兒童尚不能充分利用語言和文字表達自己的感受時,畫畫就成為他們表現內心世界的一種載體。因此,利用畫畫為載體,激發兒童的興趣,引導兒童深入閱讀,培養兒童的觀察、思維、想像與創造能力,是兒童閱讀推廣可以借用的一種形式。對于孩子們的感受,我們不要限定條條框框,沒有特定的構圖,任憑孩子自由發揮,但是對于繪本的相關知識會一定的引導。例如,在聽完《企鵝爸爸了不起》繪本故事之后,館員會告訴小讀者們企鵝的種類,他們生活的習性及生存環境,呼吁孩子們要保護環境等,接著啟發式的提問:“企鵝們生活在哪里?企鵝爸爸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小企鵝學到了什么?”等一系列相關問題。在開始繪畫之前,館員會利用電腦播放PPT圖片,讓現實中的答案在孩子腦子形成印象,同時也起到了與繪本相關知識的科普作用。在《圖書館獅子》繪本的“畫故事”時,我們也會給孩子設定一個繪畫主題,例如:“你最想和“誰”一起來圖書館?”等等。
這些引導是為了加強兒童對閱讀材料的感受和理解,但不能千篇一律而束縛孩子們的想象力,因此,在這個階段,要注意個性化的引導,館員老師在孩子們畫畫過程中,常常會與他們及時地交流,了解他們的感受,了解他們想要表達的愿望,適當地進行指導。
3.“說故事”的引導
所謂“說故事”,是讓兒童口述他們心中的故事。這個“心中的故事”是他們“畫故事”所要表達的感受,可以是自己作品畫面上的故事情節,也可以是這個情節發生之前或之后可能發生的情節,總之,是對聽到的故事的發揮,包括續編、改編而成新的故事等。“說故事”加深兒童對語言符號和文字的理解,主要的是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培養其分析、觀察、推理等能力。
三、活動的組織準備與評價
圖書館館員作為圖書館兒童閱讀推廣活動的組織者,其職責不是簡單地講講故事,教教畫畫,而是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做好活動的組織準備和活動過后的成果評價,才能有效地達到活動目的。
1.活動的組織準備
活動的組織準備包括確定活動內容,并根據活動內容選擇所需的繪本和繪畫工具等材料,同時,還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繪本選擇和家長溝通是重要的兩個要素。
1.1繪本選擇
繪本選擇是體現活動內容重要一環,是活動的基本條件,應堅持三點原則:
一是年齡的適宜性。要考慮參加對象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主題接近幼兒生活。如《愛牽手的水獺》,通過水獺一家溫馨的生活場景,帶入了孩子們對家庭認知的感受,從而加深了幼兒對該繪本的理解。
二是故事的講述性。繪本中的圖畫要能通過連貫的畫面看到故事情節的發展,如《企鵝爸爸了不起》畫面中的一些小細節為故事的發展提供了線索,起穿針引線的作用;繪本中的圖畫要還突出人物或角色的特點如《圖書館獅子》,通過一些生動形象的動作表情來刻畫人物或角色的性格特征,突出人物或角色的特點。
三是繪本的藝術性。繪本畫面應簡潔、優美、富有童趣,才能最大程度的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和記憶力。如《米琪和月亮花》用色彩鮮艷的大色塊處理畫面,直接刺激兒童感觀,給兒童留下深刻印象,不僅能引發兒童閱讀的興趣,而且為其后面的畫畫、續編等再創作提供基礎條件。[3]
1.2加強與家長的溝通
參加圖書館兒童閱讀推廣活動的讀者,多是來館進行親子閱讀的讀者,主持活動的館員在活動之前和整個活動過程中,應與參加活動的家長進行溝通,了解不同兒童的個性特點、長處短處,這樣有利于館員在引導時有針對性地開展指導,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掘兒童的潛質。
2.活動評價
活動評價包括現場評價和成果展示兩種方式:
2.1現場評價
對活動進行評價,不只是總結經驗,更重要的是,主持活動的館員通過對兒童活動過程表現與作品成果作出評定,能夠激勵孩子們的參與熱情。因此,每次活動都要進行評價。依據有4個方面:
第一,參與閱讀分享活動的積極性和態度。包括注意力集中,互動踴躍。
第二,活動過程中的想像力發揮程度,包括繪畫作品的構思是否新穎,故事性是否強;故事敘述的續編、改編、擴編是否合理、完整,或有獨特的想像。
第三,繪畫的表現能力,包括線條是否流暢,色彩搭配是否和諧,畫面是否整潔,主題是否突出。
第四,語言表達能力,包括語言是否清晰、連貫,是否簡潔、概括,是否準確、貼切,觀點是否鮮明,是非是否清晰。
對孩子們的評價一般在現場作出,鼓勵的作用更大。評價時,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有某方面的優點,就及時給予鼓勵。對孩子們存在的不足,也要注意口氣婉轉,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2.2成果展示
第一,現場展示。每次活動結束后,可以將參與此次活動的繪畫作品粘貼在作品展示墻上進行展示。展示時,標注上小讀者作品、作者姓名及年齡等信息、小讀者現場照片。現場展示,可激勵小讀者的自豪感,也引導更多的兒童參與到圖書館的活動中來。
第二,繪本制作。在活動進行一個階段后,可開展繪本制作活動,把小讀者的作品裝訂成自己的書。通過與他們一起來設計圖書畫面及封面、封底、頁碼,并裝訂成冊,使兒童進一步理解書的結構,培養愛書的感情,體會制作的樂趣和成就感。
四、結語
三段式的兒童閱讀活動,實質上是綜合運用“聽故事——畫故事——說故事”的游戲式活動形式,它在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影響兒童的閱讀選擇、改善兒童的閱讀行為、培養兒童的閱讀能力,包括兒童觀察、記憶、理解、思維、想像、表達與創造等能力具有明顯的作用,因此,它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推廣活動。
參考文獻
[1]洪偉達,馬海群.圖書館閱讀推廣規范研究[J].圖書情報知識,2018(1):36-43.
[2]顏虹.圖書館開展分享閱讀活動的意義與實施策略[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7(1):51-54.
[3]蔣夢思.分享閱讀從選擇合適的讀本開始[J].現代閱讀,2012(1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