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焱姿 劉勝文
摘 ?要: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國家在涉及到勞動用工的法律,也在不斷發展與完善,與此同時,企業在勞動用工層面,風險也日益增多。本文主要講解如何快速系統的掌握企業勞動用工風險的關鍵點、防范角度和實務工具,并從高層次上把握常見勞動用工風險的防范與應對措施,解決企業日常勞動糾紛困惑。
關鍵詞:用工管理 規章制度 勞動用工風險
中圖分類號:F272.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4-00-02
一、新形勢下企業存在的勞動用工風險
我國勞動人事調解仲裁案件一直居高不下,2015年發生172.1萬件、2016年發生177.1萬件、2017年超過180萬件,企業勞動用工不合法、不合規是產生此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在當代企業管理中,除了規章制度比較健全的大公司風險程度較低之外,許多公司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很高的風險。
1.招聘把關不嚴格
一是招聘渠道設計不科學,內部推薦渠道招聘的人員占比過高,而通過校園招聘、現場招聘、網絡招聘等渠道招聘的人員占比較低;二是招聘程序及錄用程序不規范;三是招聘標準不清晰,用人部門對于所需招聘崗位職責界定不清晰,導致人崗不匹配,企業人員素質不高等系列問題。
2.不及時簽訂勞動合同
很多企業缺乏法律意識,不簽訂或先用工后補簽勞動合同時有發生,尤其是文化知識要求不高、工作環境存在作業風險的崗位。以戶外施工作業為例,一是施工場地安全隱患程度高,如發生安全事故,企業需承擔全部的責任;二是存在較高的法律風險,若是企業未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當用工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時,企業需要支付雙倍工資。如果企業不及時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一是不能及時給勞動者提供保障,二是存在更高的法律風險。
3.規章制度不健全、不規范
3.1規章制度違紀追責條款可操作性不強
相當部分企業沒有制定規章制度,部分企業雖然制定了勞動用工管理的規章制度,但是缺乏對于違反勞動紀律的追責細則,或者缺乏明確的、量化的處罰標準,一般只明確了責任,沒有明確對應的追責措施,使得制度的可操作不強。
3.2規章制度內容不合法
部分企業規章制度內容條款不合法,比如勞動時間超過法定標準、限制同事之間戀愛結婚等,存在巨大的潛在風險。若是損害了員工權益,員工可按照法律的有關規定,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同時用人單位需支付一定的經濟補償金。
3.3規章制度不合理
企業不僅要確保規章制度合法合規,還要確保合情合理,比如:“禁止員工乘坐“黑車”,否則開除”,該條款就屬于不合理條款,企業如根據該條款與員工解除勞動合同,則屬于違法解除,企業需按勞動合同法規定支付賠償金。
3.4規章制度與勞動合同約定相沖突
由于規章制度是不斷修訂或調整的,很多企業存在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之后,企業修改規章制度的情形,如果規章制度修改與勞動合同中的約定相沖突,可能會產生相應的糾紛。
3.5規章制度制訂程序不合法
部分企業的規章制度制定流程不規范,沒有經過職工代表大會或相關的程序討論通過。企業制定的規章制度涉及到勞動者的切身利益,必須要經過正規合法流程制定,才能作為管理員工的依據,否則企業就會面臨違法的風險。
3.6未做到有效告知員工
很多公司將 “規章制度”公布在公司網站作為告知的方式,但這種方式需要員工登錄公司網站查詢瀏覽,未做到確保員工知情,之后若發生勞動糾紛,公司也無法舉證。
4.試用期管理混亂
一是隨意約定試用期。試用期在合同法中有明確的規定,在與同一用人單位約定時,試用期只能有一次,并且最長時間不能超過六個月。用人單位要遵守試用期約定,若是沒有遵守,勞動行政部門會責令改正。如若違反了約定,用人單位就要按照超出的時間范疇,支付勞動者賠償金;二是隨意做出試用期評價。試用期是企業對于入職員工的一個考察測評階段,如果員工在此階段的表現不佳,經常“犯錯”,不符合所在崗位的任職要求,用人單位需向勞動者說明原由,才能單方面終止勞動關系。在這種情況下,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需要提供勞動者在試用期內存在“過錯性”的情況證明,否則,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可能導致違法解除勞動合同。
5.陷入“違約金”陷阱
企業隨意約定違約金,導致約定無效。《勞動合同法》約定,只有兩種情況,勞動者需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第一種,企業組織開展專業技術培訓,勞動者參加技術培訓,同時與勞動者約定了服務期限,但是勞動者沒有遵守服務期約定的;第二種,勞動者在與企業約定了競業限制,并在接受經濟補償金的前提下,依然違反了約定的。只有勞動者自行離職且與企業之間存在這兩種情況的,才能界定為違約,企業才可以依法申請勞動仲裁,要求勞動者承擔違約責任。
二、規避勞動用工風險的措施
1.嚴格控制招聘錄用環節
1.1科學設置錄用條件:包括個體素質要求、工作業績、勞動紀律等方面。
1.2加強招聘隱形風險評估
一是加強對新入職員工進行背景調查,包括學歷驗證,員工在上家企業在職情況的核實等;二是核實新入職人員錄用前的體檢,特別注意肺功能,以及心臟功能的檢查;三是增加性格測試與評估,對于聘用的員工需“除四化”——完美化、糟糕化、極端化、偏執化,當然要針對不同崗位性質決定。
1.3分類實施社保:
一是針對長假、內退職工、借調員工、在其他公司掛社保的員工,約定工傷責任承擔方式;二是靈活處理不愿參保的員工,如果員工拒絕購買社會保險,用人單位需了解其中原因,并留下書面承諾書,這樣可以減少勞動爭議的風險。
1.4嚴格遵守合同簽訂和管理程序
一是員工的人事檔案資料須完善;二是簽訂合同的資料必須保留原件;三是勞動合同須由員工本人簽署。
2.健全并嚴格執行勞動規章制度
2.1細化違紀追責條款
一是對于員工的約束條件需詳細規范,降低用工后的勞動風險;二是盡可能寫清楚違紀事由對應的違紀事實;三是進行等級劃分,此項須根據過錯大小以及處罰措施進行設定;四是在制定違紀后果時,要清晰處罰的方式,不能用選擇題的方式讓員工自己選擇,否則容易使員工無法明確處罰,若是日后產生勞動糾紛,將成為制度中的風險漏洞;五是企業要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及時更新制度,最大限度減少風險。
2.2增強制度內容合法性
企業應每年設定一個或者幾個特定時間,審查規章制度的合法性,與法律法規相違背的內容或條款,須及時修改或者刪除。
2.3提升制度條款的合理性
企業應及時開展以下審查:一是管轄范圍是否超越了勞動過程或非工作時間的勞動范疇;二是制度規定的內容是否違背了公序良俗;三是制度中的責任與處罰是否相匹配,需要員工承擔的責任,是否與其所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相適應;四是制度規定是否超過了普遍認知。
2.4理順勞動合同條款與制度內容的關系
在勞動合同中提及的、具有約束性和限制性的條款,尤其是涉及到公司具體規章制度內容的,應盡可能以指引性條款體現,在勞動合同中不要明確細則。公司的制度要根據公司的發展進行相應的更新,如在勞動合同中體現過于詳細,則容易產生風險。
2.5規范制度制定的程序
及時開展以下審查:一是對制度內容進行梳理,核實制度在制定過程中的相關文件,及時補充完善;二是審查主體是否一致,主要審查制度制定的主體與勞動合同的主體;三是制定程序的民主性,是否向員工征求過意見,是否與公司全體員工或代表民主性質的群體經過平等協商。
2.6多渠道公示規章制度
制度制定之后應及時公示,保證員工的知情權。企業在選擇告知方式時,一是優先選擇操作簡單、舉證容易的方式,比如讓員工本人在知悉公司制度后簽署相應的書面材料,并同意遵守全部制度內容;二是定期組織員工對制度進行培訓、考試等。
3.規范用工模式
3.1清理用工事實與用工模式,防止出現“臨時工”、“學生工”、“鐘點工”等死角。
3.2及時做好員工檔案管理工作,做好“查漏補缺”工作,尤其是勞動合同等資料。
3.3在健全績效考核、違紀處理等規章制度的前提下,盡量簽訂較長期限甚至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3.4保障勞動者的知情權,若是企業辭退員工,則需要告知其不滿足錄用條件等情況。
3.5對于試用期員工,用人單位應在約定試用期期限考察員工是否符合崗位要求,若是不能滿足,則需在試用期結束前與試用期員工溝通,說明其不勝任的原因。
4.簽訂專項協議
4.1專項培訓協議
在約定的培訓協議當中,當兩種情形發生時,勞動者需要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一是雙方共同約定服務期,但是勞動者沒有遵守,先違反約定;二是違約金數不得高于服務期未完成部分中分攤的培訓費用。
4.2競業保密協議
用人單位在新員工入職時,可與新員工簽訂競業保密協議,但需注意以下事項:一是約定協議中的具體內容,包括時間和相應的違約金額等,其中競業限制時間有效期不能超過兩年;二是約定關系解除后,勞動者履行協議約定,用人單位需支付經濟補償金的類型、金額及支付時間,一般是每月支付;三是勞動者遵守了協議約定,但如果用人單位連續三個月沒有按時支付經濟補償金,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解除競業限制協議,則協議內容解除,同時用人單位還需支付3個月的經濟補償金。
結語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勞動者素質逐步提高的同時,勞動者的維權意識也顯著增強。企業在日常管理當中,應盡可能的規避風險,不斷更新和完善企業自身的管理制度,從招聘錄用環節、用工模式、企業規章制度等方面進行合理把控,通過企業與勞動者雙方共同努力,構造良好的勞動關系。
參考文獻
[1]趙偉.淺談企業勞動用工風險防范[J].金融經濟,2017,(20):121-122.
[2]杜宇.中小企業勞動用工風險與規避策略[J].商場現代化,2017,(08):154-155.
[3]黎平.企業勞動用工風險防范探析[J].中外企業家,2014,(08):113-114.
[4]王蘇.《勞動合同法》視閾下企業勞動用工風險應對策略淺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4,(1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