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霞
摘 要:伊春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發展地域文化,做大做強特色文化產業是保護小興安嶺文化多樣性,促進伊春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更是發揮文化的輻射帶動效應,促進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良性轉化的戰略舉措。本文從資源優勢、品牌塑造、產業集群、人才招攬、體系建設等方面,對伊春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路徑進行了分析探索。
關鍵詞:特色文化產業 路徑 探索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5-00-01
伊春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伊春的特色文化產業發展要立足“文化+”構想,堅持走質量型內涵式發展新路,在挖潛和提質上下功夫,在體制機制創新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地域特色文化優勢,走一條獨具伊春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之路。
一、依托資源優勢,明確產業發展定位
文化產業是一個門類多樣的產業,到底選擇什么樣的門類與方向來發展伊春的文化產業,需要因地制宜和量體裁衣,從而做到準確定位。一方面必須依托自身的資源優勢,瞄準伊春獨具特色的“文化富礦”和“核心資源”,在特色上做文章,在優勢上下工夫。依托歷史人文景觀和獨特山水資源可以發展文化旅游;依托獨特傳統工藝可以發展文化工藝產業;依托傳統曲藝和民歌資源可以發展演藝產業。伊春有首個國家森林公園,擁有“全國木藝之鄉”的美譽,還有引以為榮的十大地域文化,我們要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另一方面必須依托自身的經濟實力和環境條件,做到量體裁衣,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跟風,更不能好大喜功。文化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對資金的需求量大,往往投入大見效慢。扶持文化產業發展要力求精準,把人力物力財力精力用到重點上,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錦上添花的事。在有限的財力下,地域文化產業開發一定要考慮投入產出的效率問題,切勿給經濟造成壓力。
二、強化文化品牌塑造,提高產業發展競爭力
品牌體現產業發展的“知名度”和“接受度”。文化產業發展,必須依托城市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既體現了城市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也是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推動力。一方面,伊春需要進一步突出城市特色文化優勢,形成鮮明的品牌識別系統;另一方面,要突出可持續,延伸文化品牌生命力。文化品牌活動貴在堅持,只有持續培育和不斷創新,文化品牌才真正具有生命力,也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靈魂,讓產業更具有獨特性和競爭力。
三、實施梯度推進,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產業發展一般都有梯度推進、由點到面的空間拓展規律,伊春發展特色文化產業也要遵循這樣的發展規律。因此,一方面要依托伊春的地域文化資源,將伊春的地域文化基因融入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打造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征的產業業態;另一方面,要積極借助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機遇,深度挖掘鄉鎮、林場所的文化資源,既促進鄉風文明,又形成文化產業的多元共生的良好局面。
四、培育龍頭企業,帶動文化產業集群發展
產業集群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不言而喻,一個地區軟實力、產業競爭力、文化品牌形象力的強弱在一定意義上取決于產業集聚的程度和分工協作的緊密度。伊春要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努力建成五大文化產業集群,把伊春打造成為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五都”。一是以“北紅瑪瑙”、桃山玉石為主打產品,把伊春建成“玉石之都”,形成獨具特色的玉石產業集群。二是以“北沉香”為主打產品,把伊春建成“木藝之都”。通過搭建旅游文化藝術品展銷平臺,促進文化交易市場的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木藝產業集群。三是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把伊春建成“影視之都”。要以帶嶺朝陽、南列影視基地文化為主題,形成獨具北方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產業集群。四是加快“中國伊春畫家村”項目落實,把伊春建成“美術創作之都”。通過梅花河小鎮的打造,形成獨具小興安嶺特色的美術創作基地產業集群。五是加快推進攝影基地建設,把伊春建成“攝影創作之都”。重點建設好紅星庫爾濱霧凇、五營紅松、湯旺河國家公園、嘉蔭界江、金山鹿苑、帶嶺大箐山、朗鄉萬松巖、桃山平頂山和懸羊峰等小興安嶺特色攝影基地,形成獨具特色的攝影創作基地產業集群。通過培育文化產業的產業集群,不僅可以提高伊春文化產業的實力和競爭力,而且還會對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五、培養招攬人才,推動產業永續發展
培養建設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視野開闊的文化人才隊伍是推動伊春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性條件。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加快文化產業的人才隊伍建設。伊春要確定文化產業人才的培育方案,政府要推動強企放權,把伊春市配置的稅收人才政策放到優質的文創企業中。文化產業的人才隊伍的層次結構建設上要尋求創新,要緊密結合伊春的地域文化特點和資源優勢,統籌考慮學歷結構、年齡結構、性別結構,形成基層人才、中級人才、高端人才梯隊。特別是要重點培養一批本地有戰略眼光、有膽量、有組織能力的領軍人才。要根據伊春文化產業的發展特色,在優化文化人才成長環境上創新舉措,形成“選、引、育、用、管”的人才發展機制,建立完善文化人才數據庫,優化創業環境,造就一批在省內、國內叫得響的特色文化產業開發的領軍人物,形成又一張獨具特色的伊春“名片”。
六、健全政府服務扶持體系,優化產業發展軟環境
要抓住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歷史機遇,按照省委部署,伊春要抓緊制定并不斷完善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盡快形成關注和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濃厚氛圍,不斷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的營商環境,保障文化產業建設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發展。同時,要進一步推動干部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建立“親”、“清”政商關系,努力營造高效透明的政務環境、公平正義的發展環境、誠信守約的人文環境、綠水青山的生態環境,以優質的公共服務為文化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花建.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四大路徑[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4(4):26-28.
[2]孫金華,閆光美.淺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農村文化建設的路徑[J].經濟研究導刊,20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