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典群
摘 要:教書亦是育人。用平等的教育觀去理解和善待學生,讓教育煥發(fā)愛與思想的光芒,終能點石成金,作育英才。本文以筆者對《論語》的感悟入手,對當下的高中語文教育進行了較為深刻的思辨,頗有建設意義。
關鍵詞:尊重與快樂 生命與成長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4-0-01
引言
作為高中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感受,講授古文、古詩時,很多學生提不起來興致,對先賢們的經(jīng)典味同嚼蠟,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力求改變這種狀態(tài),讓學生真正地感受經(jīng)典作品的魅力,真正地走進先賢的思想,理解其中的生命真諦與治學思想,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水平與綜合素養(yǎng)。
一、高中階段普遍的教育認知誤區(qū)
多年來,為了能讓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績,我們急功近利,忽略掉了青春期少年該有的閃亮雙眸,增加了這個時期不該有負擔。每次看到他們一布置作業(yè)就唉聲嘆氣的表情,作為教師的內(nèi)心既矛盾又心疼。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都知道學習是分能力的,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夠長成參天大樹,可是我們的教育卻早早地讓孩子們背上了負擔。筆者印象比較深的是,每次開家長會的時候,有學生就會跑到我這里,對我說:“老師,幫我說點好話吧。”因為父母過度孩子的成績了,除了分數(shù)一切都不在思考之內(nèi)。和家長交流的時候也是如此,家長們只關心成績,孩子心理究竟在想什么并不全然關注。
二、提升認知水品走出誤區(qū)應重拾經(jīng)典
從教多年,筆者對孔孟先賢的育人思想頗為推崇,在研讀中,常有很多收獲。如《論語·先進》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記錄了孔子與學生們一同暢談理想的情境,生動而透徹地表現(xiàn)了各位學生與眾不同的個性和人生追求,文中孔子與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是思想的交鋒,是智慧的碰撞,更是師生之間敞開心扉的一次交流,這彰顯了孔子的大家風范和治學理念,教導學生成才而非要用約定俗成的目標去規(guī)范他們,孔子教導學生要有理想,要懂禮法,愛國家,但不是教條的限制他們的思想,以情言志,以理育人,才是教育的至高境界。《論語》中的每句話都與教育息息相關,孔子的諄諄教誨,每一次善意而賦予哲理的鼓勵和提醒,他的慈愛與博學,與學生亦師亦友的治學態(tài)度,是作為現(xiàn)代教育人一定要學習和領會的。
三、平等與愛是和諧教育的前提與基礎
師生之間,貴在平等,這亦是對生命本身的尊重。在孔子的理念中,這種平等的教育觀也是儒家育人觀念的核心思想之一。平等意味著身份的認同,身份的認同則是思想的認同的第一步。當孔子與學生席地而坐,不分上下,暢談治國安邦之道。孔子只是微笑著不做任何點評,最后當曾皙說“異乎三子者之撰”時,他也只是笑著說:“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于是曾皙向我們展示了他所描繪的一個國泰民安的美好圖景,這時孔子亮出了自己的觀點“吾與點也”。孔子在與學生做心靈上的交流,體現(xiàn)了他平等治學的思想。在實際的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也應該象孔子一樣平等地對待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實現(xiàn)語文課堂的真正的教化作用。
四、互動啟發(fā)式的教學讓課堂更具魅力
孔子互動啟發(fā)的教學方式,充分激活了學生們的思想,讓他們對表達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孔子允許思想的碰撞,允許當場提出問題,允許開誠布公的質(zhì)疑,
在這場討論當中,孔子是一個引導者,他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提出中心議題之后,幾句“爾何如”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發(fā)言的積極性,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從躍躍欲試的急躁冒進的子路,到謙虛謹慎的公西華,再到平實的曾皙,這簡單的一句提示,便給了他們展現(xiàn)的舞臺,簡單的啟發(fā),師生間默契的互動,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堂精彩的示范課。在如今的高中語文課堂中,這樣的教學方式看似簡單,但確能與學生進行順利溝通,能給他們帶來啟發(fā),學生也因此在思辨中獲得了認同,也主動的接受了成長。
五、寓教于樂的教學設計讓課堂充滿樂趣
孔子寓教于樂的教學設計,頗顯獨到。在曾皙談他的志向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可見這堂課是在音樂的伴奏聲中進行的。這種教學設計是對學生的一種精神的熏陶,音樂以它獨特的魅力從精神的層面感染著人類,調(diào)節(jié)著情緒,活躍著氣氛,這是千百年前孔子獨創(chuàng)的寓教于樂的教學手段,看似平常的手段卻蘊含無限的魅力。我們的課堂也需要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給學生以最大的感染,在現(xiàn)代技術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我們可以引入多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為學生呈現(xiàn)一個豐富多彩,聲情并茂的現(xiàn)代語文課堂。
六、修身崇德虛懷若谷成就當今師者風范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的見賢思齊,他的擇善而從,他的學而不厭,他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給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深深地啟迪。用心感受《論語》,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為他人著想,學習他的質(zhì)樸與博大。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尊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和班級建設的積極的參與者,讓學生在這種輕松的氛圍中,為自己的理想拼搏、奮斗,讓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讓每個生命都感受到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結(jié)語
不忘傳統(tǒng),繼往開來,我們教育工作者承載著教育和引領學生走向青年的使命,尊重和關愛學生是我們的責任,培育他們成長是我們的責任,從先賢的思想中,我們汲取營養(yǎng),不斷煥新思想,在黨和國家教育政策的指引下,為我們的中國夢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陳國家,郭玉峰.孔子的為學觀對自考生的借鑒價值——從《論語》說起[J].中國成人教育,2017(19).
[2]楊娟,王楊儒.試論孔子教育思想的特點[J].新西部(理論版),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