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若臆
摘 要:彩禮,源自于中國舊時婚禮程序之一,又稱財禮、聘禮、聘財等。一般為結婚的時候男方給女方的錢或物作為締結婚姻的一種。但是,近年來,在中國的廣大農村地區,這種社會風俗卻悄悄變了味,動輒幾十萬的天價彩禮讓男方高呼"娶不起"。天價彩禮的背后,帶來的是一個個家庭的因娶返貧,也滋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這不僅背離了傳統婚姻的美好初衷,也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農村 婚姻 彩禮
中圖分類號:C9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5-0-02
一、彩禮的歷史淵源及現狀
彩禮,又稱財禮、聘禮、聘財等,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訂婚時男家送給女方家的財物。彩禮起源于中國傳統婚姻程序的①“六禮”。“六禮”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征就相當于現在的男方向女方交付彩禮。并且在后來規定入歷朝律法,被視為婚約有效成立的要件。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民法》中仍規定訂婚或結婚須有媒妁之婚書或收受聘財方為合法有效。近年來,這種交付彩禮的婚姻締結形式一直延續了下來。新中國成立后,我國1950年和1980年頒布的《婚姻法》以及2001年修訂后的婚姻法,都沒有對婚約和聘禮做出相關規定。而且1980年頒布的《婚姻法》第三條明文規定了禁止買賣婚約,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但在我國很多農村地區,仍然把訂婚,收取彩禮作為婚姻前的程序。不僅收取彩禮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適齡女青年的減少等各種因素,結婚前所交付的禮金不斷提高。動輒幾萬到幾十萬不等。高額的禮金被稱為天價彩禮。
現在的彩禮與傳統的彩禮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體現出了新的時代特點。50年代的時候說到聘禮的時候,四個一工程,也就是暖壺、臉盆、還有一套床上用品、包括痰盂這都叫彩禮。60年代是36條腿,也就是一套家具。到了70年代,三轉一響,包括轉的有縫紉機、手表、自行車,還有一個響的就是收音機。到了80年代四大件兒就是冰箱等電器。那么到了現如今這聘禮賬單都包括什么呢?要穿金帶銀不說,還有一動不動、三斤三兩,萬紫千紅一片綠。一動不動是一輛汽車和一棟房子的標配。萬紫是一萬張5塊的,千紅是一千張100的,一片綠是一張50。這種明碼標價的彩禮數額,卻往往使這些辛勞了大半輩子的普通農民父母負擔不起,甚至望婚止步。
二、“天價彩禮”的功能解析
1.彩禮是對勞動力價值的補償,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
人們一般認為,男女結婚意味著男方增添了一個勞動力,而女方正好相反則減少了一個勞動力,女方父母辛辛苦苦的把女兒養大,女兒還來不及為家庭做出貢獻時就嫁人了,男方在訂婚時給付女方彩禮起到了對女方家庭失去一個勞動力的價值補償,也表達了對女方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彩禮的這一功能也表明了彩禮這一現象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孝”文化的內容。
2.彩禮表達了男方締結婚姻的強烈愿望
婚姻大事,并非兒戲,需要男女雙方慎之又慎。訂婚時如果男方能拿出讓女方滿意的彩禮,則表達了男方的誠意和對對女方的尊重;反之,如果男方不愿意出一定數額的彩禮,則通常被女方認為對結婚不夠重視,缺乏誠意,即使結了婚,女方也不會得到方應有的尊重。所以,給付彩禮的多少和給付彩禮的自愿程度則表達了男方締結婚姻的誠意的多少。
3.作為婚約信用的擔保
給付過彩禮就標志著婚約已經訂立,此時,女方一般被認為已經是男方家的人,兩人成為未婚夫妻,雙方原則上不能悔婚的。對于男女雙方而言,一旦訂婚,就表明婚約對雙方就有約束力,男女任何一方都不可以與第三人再有這樣的約定,否則要承擔相應的道德譴責甚至法律責任。按照傳統觀念,女性在婚姻中往往處于相對劣勢的地位。女方就通過收取彩禮的方式,對婚約進行擔保,按照通常做法,如果男方悔婚,女方就不用退還彩禮,這樣做也是對女方被退婚的一種補償,如果女方悔婚則需彩禮如數退還。因此,收受彩禮是對女方,特別是對當時社會地位低下的女性是一種重要的保護措施。
4.彩禮實現財產流轉,家庭財產分割
按照習俗,女方收取彩禮后要用來為女兒置辦嫁妝,在結婚時女方會將置辦的嫁妝和父母提供的陪嫁一起帶到男方家中,這也是促使女方收取一定數量的彩禮的重要原因。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訂婚時所需物品已經不再是男方購置完畢送到女方家,而是給女方現金任其自由購買,同時男方與女方一起計劃購買未來家庭生活用品。因此彩禮在一定程度上是女方父母為了女兒在以后的小家庭中過得更好而籌措的預備金。因此女方家庭為了讓自己女兒過得更好,也往往通過收取彩禮的途徑挑選條件更好的人家,或者為女兒以后的小家盡可能地多移轉財產,為這個小家庭的幸福生活打下一定的物質基礎。
三、“天價彩禮”的原因分析
1.養老制度的不健全
在農村城鎮化的進程中,越來越多的新婚夫婦從父母家庭中分出去單獨生活,父母與己婚兒子同住的家庭逐漸減。,另外由于我國農村的養老保障體系不健全,"養兒為防老"已不能讓父母放心,而年輕人現在越來越追求個人的幸福,個人需求的滿足已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基于“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種文化傳統和性別角色分配,生養了女兒的農村家庭,只能指望從彩禮中一次性收回養育女兒的成本,從經濟上得到養老的一點保障和回饋。既然養老成本越來越高,“彩禮”隨之水漲船高也就在這種經濟計算的邏輯之中。
2.男女比例失調
未婚男女比例失調是首要因素。據報告顯示,在全國各個鄉鎮,普遍存在婚齡青年男女比例失調的現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農民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影響。另一方面,近年來,大量農村青年外出打工,女性青年可選擇性更多,留在城市的幾率更大,更加加劇了農村的男女比例失調問題。小伙子只能掏高價彩禮,從條件更差的地方往回“買”媳婦。這也是目前社會上跨國婚姻買賣詐騙案頻發的重要原因。離異帶娃的女性也成為十分搶手的結婚對象。筆者所在的家鄉,二婚女性在相親市場上也是炙手可熱,彩禮錢仍能高達十幾萬。在這種形勢下,彩禮多少、家庭經濟狀況甚至男方父母的年齡、身體狀況都成為了選婿的重要條件,并逐步成為必須達標的“硬性指標”。鄉鎮農民,一方面希望通過女兒出嫁索要高額彩禮改變現有的生活條件。另一方面,借嫁女兒的材料為給兒子娶媳婦積累資金或借此償還娶兒媳欠下的債務。
3.盲目攀比
攀比現象與市場經濟觀念的沖擊,是推動彩禮一路瘋漲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人們說起“天價彩禮”個個深惡痛絕,可還是難掩對通過索要高價彩禮“一夜暴富”者的羨慕。許多父母看到同村出嫁姑娘動輒數十幾萬的彩禮錢,難免會有自己女兒又不比別人差,為何彩禮要比別人少的錯誤想法。再加上男多女少,造成的結果就是彩禮錢一路水漲船高,誰也不愿就此剎車。
那么,天假彩禮真的能帶來幸福的婚姻嗎?事實未必如此。
四、“天價彩禮”的社會危害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的攔路虎
在傳統社會的觀念里,父母辛勞半生,給當婚的兒子娶一房媳婦,是其生命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和人生任務。不只是為了“傳宗接代”,更是為人父母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所在。脫貧不易,小康更難;喜結良緣,毀于一旦。”這是一段民間順口溜,卻反映了農村“天價彩禮”已成為一些貧困地區脫貧奔小康路上的“攔路虎”。
2.助長金錢至上的不良社會風氣。
在當代,婚姻的締結是需要雙方有感情基礎的,把婚姻與彩禮數額多少掛鉤的行為,使本該純潔的婚姻也染上了金錢和商品經濟的味道。長此以往,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會變淡。而且也會在社會上形成盲目攀比的不良風氣。
3.導致買賣婚姻案件的多發
在天價彩禮的不良社會風氣之下,支付不起高額彩禮的農村青年,為了傳宗接代,不惜走上極端,觸碰法律的底線。近年來,農村社會流行到越南,緬甸等不發達國家買老婆就是典型的例子。這種買賣婚姻的行為是法律明令禁止的,買賣婚姻后所產生的一系列矛盾,都增加了社會管理的困難。
4.加劇農村社會的家庭矛盾
“天價彩禮”對鄉里家風、村風、民風造成的破壞和影響,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私婚、早婚、閃婚、閃離、騙婚現象,在農村比較嚴重。隨著彩禮的逐年攀升,農民結婚的代價也越來越大,“早結一年,省錢兩萬”的觀念在農村日漸盛行。這幾年,相當一部分農村青年結婚年齡在18至20歲以內,達到法定年齡結婚的較少,私婚、早婚、閃婚、閃離乃至騙婚現象越來越嚴重。由于婚前接觸較少,雙方缺乏溝通,感情基礎脆弱,家庭糾紛、夫妻矛盾不斷顯現,因貧離婚、因貧逃婚等問題突出。農村離婚率遠遠高于城鎮。之所以上法庭打官司,雙方當事人的矛盾焦點主要集中在彩禮問題上。
小結
天價彩禮已經成為當今社會農村婚戀文化突出的“怪現象”。盡管在2018年,針對一些地方天價彩禮、奢侈辦婚禮等問題,民政部出臺規定要鼓勵和倡導簡約適當的婚俗禮儀,反對利用婚姻斂財,抵制天價彩禮的一系列規定,天價彩禮的風頭并未遏止下去。究其原因,是傳統的男本位思想及其由此帶來的農村地區人口性別失衡造成的深遠后果,也是農村落后封閉的思想觀念和不講求實際的攀比心態所致。眾所周知,天價彩禮換不能換來男方對女方的尊重,也換不來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反而滋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想要徹底遏制這股奢侈浪費攀比之風,最根本的解決方法還是提高農村社會經濟水平,逐步改變農村社會中的落后觀念,多方發力,奪冠齊下,才能遏止不正之風。
注釋
①《儀禮·士昏禮》和《禮記·昏義》中“六禮”依次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張雅維在《婚約“彩禮”返還之法理分析》一文中認為彩禮應該來源于“納采”,但主流觀點認為彩禮應該是來源于“納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