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寶玉 李宏哲
摘 要:重點人員管控“始終是公安工作的主線,但是在實戰中我們并沒有處于上峰,往往會產生諸多的無奈,這就使我們公安機關管理重點人能力相對低下與社會面重點人管控工作日益繁重之間的矛盾產生,究其原因就是我們沒有跟上人類發展的步伐。現代的社會勞動已經是人機結合的時代,是技能延伸向智能延伸模式轉換的時期,把握好工具,建設好平臺,建立好機制,捋順好工作模式,才能與時俱進,由被動變為主動,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關鍵詞:重點人員 平臺 人機結合 智慧工作 管控
中圖分類號:D6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4-0-02
“管人控事”是對公安工作的概括,是公安工作的主業,更是最終目標,那么應當管住那些人才能控制“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呢?就是我們的“重點人員”?,F階段從全國公安來看最為認可的可分為:涉穩、涉恐、涉毒、在逃、刑事案件前科、肇事肇禍精神病、重點上訪(非正常上訪)類以及其他需要我們關注的重點人員,稱為“7+1”或“7+N”類重點人員,其特點就是有社會危害性和可能有社會危害性的人員在內,但是“來知目的,動知軌跡,全程掌控,準確預知”的理想化工作還流于紙上,付諸形勢,使我們產生了警力欠缺的假象,能力不足的表象,在實戰中表現出了諸多的不如意和數不清的無奈,即便是有些地區的方法、策略、措施、手段運用的較好也是有很多方面敷于表面,落于一域,各地表現不一,大體有如下幾個方面可以對號入座:
一、落地管控工作基本上由派出所負擔
部分地區的“重點人員管控”工作完全由派出所承擔,既有難于招架的“職責”任務,也有職權行使的擴大化的嫌疑,撤列管的隨意性和不科學性都會影響我們警察隊伍在群眾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直接干擾著我們的實戰工作。
分別面對各個警種的檢查和考核
國保、反恐、刑偵、治安等各警種都有自己的重點人員,而國內絕大多數地區的本地重點人員的源頭管控都作為一項基層基礎工作,基本由靠派出所一家完成,導致派出所為應對各個部門的不同規則的考核、檢查和工作安排,建立的檔案也是五花八門,如:“工作對象檔案”、“重點上訪人員個人檔案”、“精神病個人檔案”等等,派出所的這種重復和冗余式的工作已經成為常態化。
二、信息掌握不能夠及時全面
主要是欠發達地區,重點人員特別是外來重點人口的信息采集僅僅依靠下片區或治安檢查過程中發現,并且撞見重點人員的機率也微乎其微,這樣就給重點人員特別是流串作案的重點人員留有充足的“空間”和“時間”。
三、民警手里掌握著“死信息”
受慣性思維的影響,很多地區的領導們還是喜歡紙質材料或檔案,所以民警采集的信息還得落于紙上,恰恰掌握重點人員信息最主要是掌握“軌跡類”的動態信息,進行分析研判,不斷的調整級別,指導警務動作,但是紙質檔案很難做到隨時變更的要求,難于記錄變更的時間點和責任人,致使我們的分析研判結論失去“精準”性,這無疑會對我們有效的掌控重點人員的思想動態和行為帶來麻煩,不能夠全面精準的分析并預警。
四、采集的信息易于造假
多年的傳統重點人管控工作,派出所一般都是建立重點人紙質檔案,一個月見面核查一次,但是往往由于難于見到重點人員或“無暇”下片導致紙質檔案中的信息造假,特別是“現實表現”信息的采集工作往往是自己猜測或胡亂填寫,然后用“左手”替重點人員簽字,應對上級的考核和檢查。一旦遇到實戰需要的時候,這種檔案也就成為廢紙。
五、信息壁壘嚴重存在于各業務警種之間
派出所雖然是管控重點人員特別是本地重點人員的主體,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其他各個業務部門警種也會掌握一些信息,就目前來看,責任田意識還是占據著很多地區環節干部的頭腦,各個業務警種及派出所掌握的信息甚至是核心信息僅僅是留存于各個警種之中,信息閉塞,沒有實現信息共享,戰果共用,導致重復工作甚至貽誤戰機的現象時有發生。
六、派出所內部的相關工作也沒有協調推進
派出所工作是最基礎的工作,從重點人管控方面來說,是源頭管控工作,表現形式主要是下片開展工作,但是由于我們的工作分散并相對獨立,導致派出所“每每重復下片”成為常態化。如“一標三識”工作也要求有其自己的檔案管理,很難同紙質的“重點人員”登記信息融合和關聯。
七、現場采集和辦公室錄入重復工作
由于我們缺乏科學的工具,不能夠將現場采集到的信息及時傳入我們的計算機保存應用,只能通過現場用紙登記信息實現信息采集工作,然后回到辦公室在進行重復的錄入工作,這樣對于線索類等信息的及時性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失去實戰價值,而且無形中就產生了二次勞動,雙重任務。
現階段我國公安的“重點人員管控”工作困難重重,多數地區派出所民警只能勉強“應付了事”,這一點在“全國兩會“等大型會議召開過程,穩控非訪類重點人員工作中體現的最為明顯。如何改變這種局面解決諸多問題呢?一句話“建平臺”,向科技要警力,向技術要能力,我們只有綜合考慮我們各自的工作現狀和需求,運用新理念、新思維、新技術,充分依托自身網絡環境,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先的科技手段,建設完成一個科學、實用并不斷更新升級的綜合應用平臺,形成人機相互融合的“智慧工作”格局,適應新時代警務工作要求,平臺必須實現的主要功能羅列如下:
1.對接上級和平級平臺,共享全國重點人員信息,維護本地社會治安大局
公安部“重點人員動態管控平臺”在2014年之前已經實現了全國800余萬的 “7+N”類重點人員在內部流轉,并且全國省市級、地市級甚至縣級公安部門都不同程度的建起了相關平臺。我們充分評估現狀,通過和其他地區的相關“平臺”對接,實現掌握全國各地重點人員的背景類、軌跡類、研判結論類信息資源,對應開展進一步研判、核查和抓捕等穩控工作,守得一方平安。
2.通過四種渠道,全面整合重點人員的各類信息,為研判工作提供必要的素材
一是整合民警在社區管控或其他工作時間或生活中采集到的重點人員信息資源;二是對接全國800余萬的重點人信息資源;三是對接公安內部的網安、技偵、刑事技術等各個相關業務警種的信息資源;四是定期提取或采集社會上各個行業的信息資源,實現后臺綜合全部重點人員的背景類和軌跡類信息,開展“機器+人工”的分析研判工作。
3.信息共享,戰果共用,強硬破除重點人員管控工作各自為戰的格局
針對部分公安機關各業務警種對重點人員分別管理,分散作戰,信息閉塞等問題造成大量的警力、物力和信息資源的浪費的現象,通過搭建“平臺”,逐步破除各警種專司“手頭”重點人員,造成不同業務警種重復工作的現象,形成信息共享,戰果共用,互為依托,協同作戰的工作格局,達到集約用警的目的。
4.全部信息在機器內更新、流轉和研判,徹底激活各類數據的實戰價值
傳統的“重點人員管控”工作模式,無論是背景類信息(姓名、住址、身份、列管依據等等)還是軌跡類信息(乘車、住宿、上網、銀行等等)基本上都是落于紙上成為“死信息”,通過搭建“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和初級人工智能將多元的,海量的,動態的信息錄入計算機并實現戰法應用。
5.先機器初研,再人工精斷,形成“智慧工作”的格局
當今科技領域公認:“智慧”二字分開理解,“智”就是機器智能或者說人工智能;“慧”才是人類的“智慧”。各有特點,我們整合了大量的信息資源相對人類而言無疑就是“大數據”,而大數據的處理、傳輸和計算都要通過機器來實現,針對現階段的人工智能從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的時期,根據不同重點人員活動軌跡的特點,該平臺內部賦予大量的分析研判模型(比如販毒前科人員去毒品的生產地積分就會相應增加,又如刑事案件前科人員的作案特點與案發的特點相同并軌跡相符,積分也會大比分增加等等,慢慢可形成成千上萬的模型),只能形成“粗獷”的“研判結論”的特點,還需要人工進一步的核查、研判工作才能盡可能的產生“精準情報”,實現精準研判、精準管控、高效作戰的目的。
6.不斷對接新產品,應用新技術,提高警務工作效能
不斷的引進先進設備和技術,逐步提高工作效率。如:引進移動警務技術,提高干警現場辦公的能力和信息收集的及時性,杜絕現場干一遍,辦公室重復干的現象;引進語音識別功能,通過語音錄入實現現場的快速錄入、處置和方言識別等功能。
7.緊抓科技前沿,運用發展思維,滿足警務工作日益增長的需求
在平臺應用中智能化主要體現在機器學習方面,但現階段的機器學習還是處于初級階段,但是已經能夠從人或機器成功的案例中學習戰法或算法的應用,對應相同或近似的場景應用,自動形成“新戰果”,供人工審定,這已經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了,其智能性還體現在模型的不斷演變上面,通過我們干警在不斷的研判過程中會不斷的形成千差萬別的諸多“戰法模型”供機器使用,反哺人工研判。需要注意的是:平臺建設完畢要留下兩個基本端口,供以后的平臺業務拓展和升級應用。一個是適應大數據不斷膨脹的端口,以后特別是“大數據中心”建成并整合信息成為“P”級以上的數據時該平臺由主角變配角僅負責數據運算部分的應用,另一個是征求意見窗口,本著誰實踐誰有發言權的理念,給基層干警留下征求意見的入口,廣納善言,并通過管控領導小組合議后,進行平臺更改和升級。
8.通過對關系人的分析研判進一步擴大重點人員數量和范圍,提高公安機關對重點人員的發現能力
目前,多數地區重點人員的發現基本上都是依靠民警在工作和生活中發現或人力情報線索,發現力不強,工作效率不高,假如我們通過建設平臺進一步通過機器發現的同行、同住等方面的信息進行關聯發現重點人員關系人并進一步分析研判,符合條件的可納入列管范圍,這樣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公安機關發現重點人員的能力。
現在人類的工具正處于從“技能”延伸向“智能”延伸的歷史轉型期,社會因科技發展而改變,各個行業(包括公安在內)因社會的進步而改變,所以我們公安工作必須依托科技的改變而改革。也就是說:我們只有緊緊抓住科技發展的前沿,才能不被社會淘汰,才能與時俱進,同步發展,以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各個階段對公安工作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