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站在新時代改革浪潮之下,隨著國家深化改革之路的推進,我國于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戰略,明確科技創新作為整個國家綜合實力發展的戰略支點,特別是在十九大報告中,“創新”一詞多次出現,多達50余次。可見在未來的發展中科技創新已然處于核心位置,使科技創新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不竭動力尤為重要。在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中,講求科技創新,將會助推我國改革與深化之路。
關鍵詞:科技革命 創新驅動 國家競爭力 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4-0-01
一、科技創新帶動國家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首次提出創新驅動概念的是“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其從競爭優勢的角度,以國家整體為考量對象,指出競爭力會隨著科技創新的不斷刺激與帶動,對要素進行重新分配與調整,而整個國家的現代化也將經歷上升式發展階段:即主要以勞動等要素為帶動的稱之為生產要素驅動階段、以投資為主要對象的投資驅動階段、以科技為支撐的創新驅動階段和以資本為表現的財富驅動階段。創新驅動的動力源于科技創新,其從歷史觀來講是一種圍繞產品、工藝等一系列轉換為實際應用的過程。對于這一過程的模式采用上,20世紀80年代前主要是 “封閉式創新”,即企業自己出錢,運用自身研發資源進行產品研發,并生產、銷售,這種創新的共享性相對較差。在20世紀對創新如何提高生產效率與整合社會資源的探索中, “開放式創新”逐漸成為一種新的選擇和償試。
從競爭優勢的角度來劃分,中國目前已向創新驅動階段邁進。2012年 “十八大”明確提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將步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擺上日程,列出時間表,這個時間指向2020年,今年已經是2018年末。時間緊任務重,但從我國相關數據顯示來看,我國科技創新的步伐可以說是穩中求進的大踏步前時。2018年1月9日召開的2018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提到全社會R&D支出占GDP比重為2.15%,超過歐盟15國2.1%的平均水平;2017年國際科技論文總量比2012年增加70%。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3萬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7.5%。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研發投入大國,已接近并逐漸縮小與世界創新國家第一集團的差距。
二、科技創新的挑戰
科技創新對于經濟的驅動不言而喻,是助推先進生產力至關重要的引擎,代表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與現代化。如今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在產業革命時代,美國、德國引領了制造工業的巔峰時代,成就了美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的地位。相關數據顯示技術進步每提高1%,基尼系數就提高0.4%,收入差距就拉大0.4%。目前,各發達國家都在構建創新驅動體系:美國《美國競爭力計劃》;日本《創新25》;歐盟《創新行動計劃》。美國、日本、英國明確將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新興信息等作為發展重點。德國新增9億歐元經費投入《中小企業創新計劃》。在新一輪競爭中,中國也朝著戰略型新興產業進軍轉型。2018年1月9日召開的2018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指出,2018年科技工作將重點做好四個方面10項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全面啟動實施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以創新高地引領區域協調發展,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提供戰略支撐”。從總體上來看,我國科技創新的挑戰來源于創新的質量、原始創新的數量、創新的整體布局以及成果轉化的制度保障等方面。從創新質量來看,在世界占有統治地位的一些關鍵領域我國還在遭受專利壟斷的封索,比如中興受到美國的以專利為名的制裁;從原始創新的數量來看,我們的創新還主要在仿制復制上,雖然近幾年一些科技公司在某些領域已然領先,比如我們的無人飛機、機器人等;從創新的整體布局還有需要進一步均衡的地方,按照區域來劃分,有創新高地也有創新低地;專利技術的成果轉化也需要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投入市場的步伐??萍紕撔碌奶魬鹨彩俏覈@個經濟大個頭的‘阿喀琉斯之踵”這些問題。
三、科技創新的深化與完善
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搶戰科技革命的先機與話語權,加強我國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能力與實力,對于科技創新的深化與完善, 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p>
從實踐觀出發,歷史是人創造的,把關注的重心放在人的實踐上。讓人民在改革中有更好的獲得感、滿足感、幸福感,也是科技創新最基本的功能性??萍几锩鼛淼氖菤v史的進步和科技競爭,科技創新關乎在邁向創新驅動階段的過程中發展動力足不足的問題。為此,中國的強夢在于科技創新,中國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于科技創新,改革的深化在于有強大科技的助力。在科技創新的深化與完善中,如何提高原生創新力、提高創新高地引領區域協調發展的輻射力,一是技改資金支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世界第一大通信制造商華為,原先只是一個小企業,之所以能快速成長為5G通信的佼佼者離不開其多年來對于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在華為的年報里我們可以看到研發經費的支出占總收入將近15%。這么大的投入對于未來市場的回報是沒有準確預期的,華為為什么還要集中大量資金和人才去做這件事,原因很簡單,自主創新可以不用受制于人。而且華為已經成通過自主創新成長為優秀的通信制造商。二是引進消化國外技術,共建技術開放平臺。有些技術需要投入的資金和回報周期是很大很長的,在我們還不具備自主創新的領域可以采用引進消化吸收來完成,比如我們國產的大飛機、我國的第一艘航母,都離不開引進消化的過程。在引進消化的基礎上,我國自主研發的航母入水,大大縮短了科技創新的周期。三是重視專利技術的研制與保護。四是建立獎勵機制,引進全球高瑞人才、培養本土科研團隊。五是以高新園區為平臺,培養中小型高新技術快速成長。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人民網,2017.10.28.
[2]厲害了中國科技!科技部部長萬鋼:我國科技創新主要指標進入世界前列[EB].央視財經,2018.1.9.
[3]常樺,智山.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之父[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10:7.
作者簡介:張喆、女、講師、1980年3月出生、籍貫本溪市,哲學碩士,黨校教師,研究方向社會工程、社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