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君
摘 要:云南西雙版納少數民族眾多,他們能歌善舞,民族文化與舞蹈和音樂密不可分。傣族作為西雙版納的代表性民族,其音樂特點有著巨大的研究價值。傣族與我國其他少數民族不同,它與泰國、越南的傣族以及老撾的佬族有著相似的歷史文化,其民族中的藝術文化的獨特性具有極大的歷史文化價值。了解和探析傣族的音樂特點同時也是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藝術。本文將結合傣族的歷史發展探析傣族的音樂特點,以期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傣族,了解傣族音樂,了解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傣族 音樂 特點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4-0-01
引言
兩千零三年,聯合國通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進一步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發掘和保護。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是具有非物質、口頭性、展演性的特點,這也大大加深了其不確定性,因此在歷史的進程中,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沒落,從人類社會中消失。因此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人類的歷史文化而言非常有必要性,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國內的當下,維護好我國的傳統文化。傣族是一個藝術文化深厚的民族,研究和討論他們的音樂對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下文我們將從傣族傳統音樂的類別、特點,其包含的文化意義以及對傣族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問題進行簡單的分析。
一、傣族音樂類別及特點
傣族傳統音樂較多,主要分為民間歌曲、打擊器樂以及舞蹈歌曲三類。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流行樂曲也逐漸進入大眾的視線,被傣族人民傳唱。民間歌曲中又分為章哈、山歌、敘事歌、傣歌和兒歌。器樂上傣族常以打擊器樂為主,歌舞音樂則由傣族的宗教文化傳承而來,同時也展現傣族人民的生活與活動習俗。下文我們將簡單論述傣族傳統音樂類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
1.民間傳統歌曲
傣族民間傳統歌曲最為著名的就是章哈。章哈也叫贊哈,是傣族傳統的宗教音樂。我們知道傣族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因此很多音樂都與宗教有關。但是章哈卻與傣族人民信仰的佛教無關,這是因為佛教是后期傳入傣族的,先前的傣族人信仰的是自己本民族的神靈。[1]不過即便是百年以后,佛教信仰在傣族根深蒂固,一部分傣族人也還是沒有忘卻章哈。或許是出于對過往的一種遺留之清,或許是習慣了章哈的存在,因此在后期的發展中,章哈和佛教神奇的并存了。章哈的主要特點還是其文化和宗教性,它傳承歷史悠久,記錄著傣族人民的生活,同時也彰顯傣族人民的精神。章哈的演唱內容豐富,因此要求演唱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要求至少是章哈領域的知識分子。除此之外,章哈的曲目也具有多樣性,舉辦升學宴、賀新房以及娶親等各大儀式上都有章哈的存在,其目的也是為了祈求祝福,所以我們講章哈有一定的宗教性。對于社會功能而言,傣族音樂常見代表形式就包括章哈,其是傣族社會傳統發展而成的,同時又為社會提供服務,屬于傣族社會主要部分之一,可以促進傣族社會的有效發展。
山歌是我國少數民族的特色代表,傣族人民也喜歡傳唱山歌。山歌節奏或舒緩或激昂都傳遞著在生活中人們的熱情和希望。山歌來源于生活,常于田野高山間出現,逐漸成為傣族人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在農作時,三五個人在遠處唱上一嗓子,過路人也跟著吆喝,一天的辛苦都在歌聲中化為虛有。不過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山歌在城市中逐漸沒落,在傳統的農村中還尚存。如果到傣族游玩,或許會在節日或是傣族的文化表演中存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山歌漸漸成為人民心中的過往,或許他們不再唱出來,但是那些曲調也一定存在心中。
我國西雙版納傣族所傳唱的敘事歌一般是為了敘述事情或者是傳說故事,通常包括佛教故事以及原始宗教故事。這與上文中的章哈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不過章哈包含的種類較多,佛教與原始宗教有所重疊也是難免。傣族的敘事歌種類單一,目的就是為了說明一件事情或是一個故事。但是敘事歌與傣族的傳統較為接近,旋律平穩,口語化較重,一般而言我們也將敘事詩看作是章哈的一個分支。
上文中我們提到過,傣族與泰族和佬族的文化較為想象,在三個民族傳統的結合和影響下,西雙版納廣泛傳唱著具有三族文化的傣歌。傣歌通常只出現在重要的節日,但是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有關,因此傣歌與宗教也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另外,節日歌曲都比較歡樂,表現人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因此該類歌曲常常是贊頌類型的歌曲,或贊頌愛情,或贊頌生活。歌曲所采取的主要旋律通常是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并且節奏十分規整,具有較強旋律性,內容通俗易懂,也能夠將其視為西雙版納主要流行音樂。現代創作的歌曲以傣歌為主,《西雙版納美入畫》以及《勐旺之約》都是著名的傣歌。
至于兒歌各個民族都有,我們就不多贅述,傣族兒歌主要以游戲歌曲為主,曲調簡潔大方內容通俗易懂。隨著傣族兒歌的發展,以及教育的影響,當前的傣族兒歌更著重于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啟迪兒童內心的真善美。
2.傣族器樂
器樂同樣可以制造音樂,因此傣族的器樂也成為了傣族音樂的一部分。我國傣族的樂器主要包括:鈸、篳、玎光(其中玎表示弦琴,光表示鼓,是一種拉弦樂器)、大铓鑼、托羅(比較像二胡)、排铓鑼、玎沃(其中玎代表琴,沃代表牛角)、象腳鼓、小三弦琴 (是一種撥弦樂器)、大鼓、三弦琴、葫蘆絲以及竹/鐵排琴等。除此之外,傣族也使用某些吹奏樂器,以前也曾經敲打銅鼓,可是后來逐漸失傳了。
3.歌舞音樂
傣族能歌善舞,因此有音樂的地方必有舞蹈,有舞蹈的地方也必有音樂。傣族最常見的舞蹈是依拉灰,這是一種傣族的民俗舞蹈,最具有傣族特色,觀賞性和藝術性俱佳。被國民所熟知的就是象形舞。西雙版納地區大象和孔雀等動物眾多,因此很多舞蹈會去模仿這幾種動物的行為,逐漸演變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大象舞和孔雀舞還有蝴蝶舞。[3]這種舞蹈對舞蹈者的要求甚高,必須要有輕盈感,而根據舞蹈配出的音樂更是展現了傣族人民對當地動物的自信觀察,這類音樂常以打擊樂為主,音樂清亮溫柔,給人以美感和藝術感。歌舞音樂中往往以動物叫聲為輔,或展現打斗或展現玩耍都有不一樣的曲調。依拉灰主要是采取邊唱邊舞的形式,節奏明快,曲風熱情奔放,主要表現形式是五聲羽調式。
4.當代流行音樂
上文中我們了解到的都是傣族傳統的音樂。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在在不斷的進步。流行音樂成為傣族音樂中新的一員。當代流行音樂特點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在傣族的村寨都很流行.特別是年輕人,口口相傳。如《讓我聽懂你的語言》《賣西瓜的小女孩》等等。
二、傣族傳統音樂所包含的宗教文化
音樂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也展現著文化。傣族傳統音樂中絕大多數都展現著宗教文化。西雙版納傣族對宗教信仰有無上的崇敬之心,到今日還有很多老人心中存在宗教。但是我們在研究宗教音樂時發現,傣族的宗教音樂不常用歌唱的方式展現對信仰的崇敬,反而更像是吟誦。
很多宗教歌曲一半唱一半朗誦,時而高亢時而莊嚴,字句清晰。與山歌等歌曲有很大的不同,這種感覺與佛教的誦經似乎有些相似,但是具體二者之間的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除了傳統的宗教文化,佛教的傳入也同時影響著傣族音樂的發展,章哈得到了發展之后,逐漸走向成熟,并將傳統的宗教文化、音樂與佛教文化融合在了惡一起,形成了具有傣族特色的宗教性質的音樂。佛教傳播的理念和文化都屬于正確的價值觀,章哈宣傳的佛教的理念同樣給傣族的兒童帶來了良性的影響。新出生的兒童在這樣的音樂和宗教文化中成長,逐漸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很多孩子從小也接觸佛教,因此更能夠受佛教的影響,樹立不做壞事,講文明的關鍵。在宗教和文化的共同影響下,傣族音樂得到了更好的發展,展現出一種人與自然的一種完美融合。
三、傣族音樂的傳承和保護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傳統音樂的生存條件越來越差。由于人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不夠,一部分的音樂已經逐漸被人遺忘。人們似乎更喜歡流行樂曲,民族樂曲的發展越來越困難。[4]受自身條件的限制,傣族傳統音樂無法很好的傳播和發揚。政府和民間組織都自發的去保護和傳承傣族音樂,想要真正推動傣族音樂的發展,還是要考慮到近一步的立法。通過立法保障,政府宣傳,民間組織的展演以及對人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提高,保護傣族的傳統音樂,并且去傳承和發揚傣族音樂。
結束語
本文對傣族音樂的類型和特點進行了分析,探析的傣族音樂的發展歷史以及傣族音樂與宗教文化之間的關系。傣族音樂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我們有保護和傳承發揚的責任,希望通過對傣族音樂的探究,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和了解傣族音樂,同時去宣傳和發揚傣族音樂。傣族的音樂其實非常出名,但是因為一些技巧問題很難學習,很多人因為無法堅持就放棄了,在學習傣族音樂時,應當心系傣族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推動傣族音樂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董宸,張晨.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儀式 音聲概覽(中)佛教的分布[J].音樂生活,2015,44(8):33~34.
[2]任雪.西雙版納傣族宗教藝術與現代藝術融合——勐巴拉娜西歌舞劇[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3,04(4):170~170、171.
[3]楊民康.論城鄉社會背景中的傣族佛教節慶“賧坦”儀式音樂[J].中國音樂學,2010,52(1):88~101.
[4]楊琛.傣族“章哈”音樂形態研究——以云南勐海縣勐混鎮為例[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33(2):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