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瑤 張鐵誠
摘 要:教學評價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現階段教學評價的主要方式為學生的課業成績,且僅僅作為學生學業縱向自我檢測和傳統的教師班級授課效果的唯一檢測標準,未能形成較直觀的橫向比較。在當代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教學評價可以基于線性分析實現對學生及教師授課效果的指導意見,從而引導學生自我提升和人才培養模式的修訂及課程改革。本文作者在高校長期從事教學管理工作累積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基于大數據平臺對于教學評價及育人體制改革帶來的劃時代的意義。
關鍵詞:育人體制;線性分析;過程研究
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教育規劃重點發展對象。但高職教育的發展,特別是教學方面一直面臨著學生學習能力低,學習起點低的現狀。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此類學生容易出現捉襟見肘的局面。教學評價是人才培養模式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也是高校育人過程中是否符合育人標準的重要指標。高職院校教學評價與本科院校方式大同小異,但學生層次卻存在較大差異。如傳統的教學評價主要以教學成績為主,各大高校利用成績錄入平臺實現學生學業自我評價及教師端單一課程授課效果的分析。未能實現學生學業自我評價的橫向比較和教師授課全課程效果分析。在當代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教學成績可以打破院系局限,實現全校范圍內同課程的學習成績橫向比對,也可以實現通過對教師單門課程教學成績的多年的教學評價分析從而促進課程改革及某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修訂。
一、大數據平臺是引導學生學業橫向比對的技術支持。
傳統的學習成績僅僅可以讓學生進行縱向的學業評價,如英語課程在大一階段的成績為六十分,大二提升至八十分,學生對學業自我評價將評定為合格。這個過程雖然對學生個人有著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并非學業的全面體現。基于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可以對全校同類或相近專業的英語課程成績進行數據比對,并將數據通過學生成績管理平臺或專業比對APP的方式,通過線性數據表達更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得學生可以直觀的了解到某一門課程在全校范圍內的學習效果及成績所處位置及專業排名。通過橫向的比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能力提升,尤其是對學生所學的專業課程及實際操作能力等進行更大的提升。從而實現你追我趕的動態分析圖譜。
互聯網大數據平臺橫縱向對比,不僅僅是對于學生學業的監控。更多的是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監控。像現在我們的人臉識別系統、智慧教室每天記錄學生的上課出勤情況,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這些數據可以通過平臺讓學生更直觀的看到自己的學習狀況。通過大數據來激發任課教師進行考核方式改革,讓學生更加注重學習的過程。通過大數據橫向對比,融入學生的平日表現等日常數據,對于后期學生期末評價數據更加公正公平。
二、大數據平臺是推進育人機制的改革的助推劑。
人才培養模式是高校育人機制的重要組成之一,人才培養模式能否與時俱進的修訂,決定著育人機制是否合理。大數據平臺在實現學生學業橫向比較的基礎上,也可以實現教師某門課程或全課程的數據線性比對,從而引導人才培養模式的修訂,進而推進育人機制改革。
在大數據平臺上,實現對教師教學評價將不再單一,如英語課程人才培養方案內大一教學內容的修訂,可以根據英語課程不同年級學生在大一期間的教學過程評價和最終評價的分析,判斷出課程設置是否符合學生綜合素質的水平,進而對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進行修訂,使得人才培養方案與時俱進。同樣,大數據平臺也可以實現對教師全課程的數據比對,如某一教師同時兼任機械專業的三門課程,可以對這三門課程的教學評進行橫向比對,然后分析出該教師整體教學效果是否達標,是否能勝任本門課程,如不達標可以隨時及時作出調整。讓老師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特長。在此基礎上,對全系全體教師全課程進行比對分析,通過大數據的線性比對,也可以粗略的考察出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為職稱晉升及工作業績的評價提供佐證數據。
三、教學評價的線性分析促進高校育人機制改革的多維度推進。
教學評價作為教學結果的重要依據,其線性分析將為育人機制的改革提供多維度。在大數據背景下,教學評價直接融入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中,如高校思政課程,可以與學生的社會實踐和義工活動相結合。社會實踐和義工活動作為思政課程的教學評價賦分項之一,利用大數據分析可以將學生的教學成績分項進行比對,社會實踐與義工活動的分值可以在進行橫向比對后進行分值把控,如全校社會實踐與義工活動數量與在校生人數的比率在教學中期為1.5,那么在賦分時可以將1.5作為及格分數,那么在教學最終評價時,這個比率將會大大增長,從而提升了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和義工活動的整體水平,思政課程的實踐效果也會提升,進而對高校的育人機制改革提供了幫助。在這種模式下,育人機制將發揮出培養人才的最大潛力,實現高校社會服務的職能,也將改善大學生與社會脫節日益嚴重的局面。
四、大數據平臺對于考察專業能力的重要性
大數據平臺不僅是對于學生的學業進行考核依據,也是對專業教師教學能力考核的重要標準。對于學生今后更好的發展,對于專業課掌握的要求越來越高?,F代普遍的高校僅僅通過學生的紙質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的標準,很難考察出學生對專業課掌握的實際能力,是否通過學習可以運用到實際當中去,并賦予實踐。今后平日利用好大數據平臺,加大對學生的實際操作的能力考核,并進行數據分析,形成數據庫,對學生掌握的熟練程度進行動態分析。并且將大學生創業、科研、專利等提高學生能力水平的納入到大數據分析。
做好基礎的原始數據,將學生的每門科目實操成績、每節課科目學生隨堂實操等數據建立數據庫,每天動態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學生對于某一個知識點的操作能力是否真正掌握,形成良性分析。這樣很好的分析了學生的學期情況,通過數據分析可以更好的看出學生在哪些專業方面有出色的表現,為學生今后選拔大賽參賽人員等很好的基礎準備,讓學生的特長得以全年的發揮。
通過平時動態數據的積累,對于學院今后評選獎學金等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不需要再做原始數據的評選,大數據平臺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
五、高校育人機制改革促進大數據的應用與發展。
高校的職能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人才。育人機制的改革也將推廣到課堂教學之外的第二課堂。學生的創新能力、個人才藝、非本專業外技術能力的培養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面,高校育人機制在大數據背景下出現的變革也將推進學生其他能力的提升,大數據應用于大學生在校個人能力提升的個個方面,如創新能力的橫向比對、個人才藝橫向比對、非本專業外技術能力等等,這些都會隨著育人機制的與時俱進形成促進人才綜合能力提升的合力,從而形成高校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培育的大環境。
在大數據的背景下,讓學生的學業綜合分析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與時俱進成為可能,育人機制的時效性將大大提升,高校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可以有效的培育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改變大學生綜合能力與社會脫節的不良局面。大數據平臺也可以引入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從而實現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三方合力,這些都可以在本文的基礎上進行研究。
高校育人體制的改革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是符合新時代高校育人要求的,利用大數據平臺進行數據的比對分析,將促進現代高職院校教學體制改革的推進,在教學為主的學院大環境下,教學體制及育人機制的改革終將推動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在這種模式下,高職院校將發揮出培養人才的最大潛力,實現高校社會服務的職能,也將改善大學生與社會脫節日益嚴重的局面,最終將實現國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美好局面。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