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
摘 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正如張岱年所言,中國傳統文化有著 “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當代青年若要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進一步完善青年道德教育體系不可或缺,這就要求我們把現代道德精神觀念和傳統道德文化相結合,將青年道德教育和弘揚傳統文化融合起來。本文主要著眼基于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的青年道德教育研究,并為如何利用優秀道德文化來提升青年德育教育的實效性提供一定的指導策略。
關鍵詞:道德文化;青年;思想道德修養
對于肩負實現中國偉大“中國夢”的廣大青年學子,中國傳統思想道德的熏陶和優良的道德教育必不可少,針對中國傳統思想道德和現當代青年道德教育的研究都有了較為明確的體系,然而,有關于如何將傳統道德文化在青年道德教育中實現的措施研究仍然不夠明晰。因此,研究將中國優秀傳統道德文化融于青年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德育研究的含義
德育是道德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會或集團為使人們自覺遵循其道德行為準則,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相應義務,而有組織有計劃地施加系統的道德影響。它是一定社會或集團的道德要求轉化為人們內在品質的重要條件之一。作為禮儀之邦,中國關于道德教育的研究已經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盡管中國古代社會沒有出現思想道德這種說法,思想道德教育的實際行動卻始終在進行,縱觀古代思想教育發展史,兩宋時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兩宋時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自身的特點,其中書院、蒙學、人性論思想都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重要的影響[1]。
現代對于道德教育的研究有了更加清晰明確的定義。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曾經說過:“教育的根本價值和目的是育人,使學生能做人,能做事,成為健全的公民”。邵志豪認為青少年德育要以立德樹人為邏輯起點,立德樹人是教育價值的本質內涵,要構建大中小學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整體構建學校德育課程體系[2]。
二、將傳統道德文化融入青年德育的難點
1.社會環境復雜,思想潮流多樣
當今社會,文化價值觀深刻影響著道德教育價值觀,學者余英時對大學生曾有過這樣的評價: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蘊,憎惡傳統而不解中國傳統為何物。
青年學生在能夠接受正規道德教育的學習時期,往往只能接觸到脫離生活現實的道德概念和一些基本的行為規定,并不能真正理解其內涵,更無法利用學習到的道德文化升華自己的精神世界。此外,當今學校所實行的德育方法多趨于僵化和教條化,這種教育方法不能較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更無法幫助學生在復雜多樣的思想浪潮中辨清好惡,也就難以令學生擁有真正優秀的道德品質。很多院校在道德教育這方面開設的課程較少,硬件資源差,師資力量薄弱。開設的課程中也存在未結合學生自身特點、教學定位不當、教育方式簡單等問題,因而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學習氛圍。
2.守舊心態固化,創造思維欠缺
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以儒家文化為主,匯合佛家和道家的文化體系。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這些擁有悠久歷史的思想體系蘊含深刻內涵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落后的部分,易誘使人們形成迷信傳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等落后的守舊心態。另外儒家文化過分追求秩序,要求人們尊卑有序、長幼有序、謙恭有禮,這就容易導致大批缺乏個性、迷信權威的“共同體”的誕生。
青年時期正是人生發展最重要階段,也是塑造“三觀”最關鍵的時期。在這個信息爆炸、日新月異的時代,青年學生思想開放獨立,個性鮮明張揚,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可塑性。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無論是存在的形式還是傳播的方式都沒有達到與時俱進,不具備明顯的新事物特征,難以直觀的吸引他們,甚至容易產生距離感。
三、將傳統道德文化融入青少年德育研究的意義
1.理論意義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旺盛的生命活力,對于提升青年思想道德素質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要開拓青年德育新思路,必須堅持弘揚優秀中國傳統道德文化,利用有效手段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青年德育有機結合起來。中國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是中華民族經歷漫長時光所沉淀下來的優良精神內涵,其積極倡導勤奮謙謹和團結合作;倡導責任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愛國主義精神。這些優良的精神內涵都是人們追求最高道德境界的價值標準,對于規范青年學生的個人行為、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現實意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維模式以及道德觀念。而青年作為社會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必然會受到這些變化的影響。一方面,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升和更加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極大地加快了當代青年對新事物的接納速度,更促進了其認知水平的提高與發展;另一方面,繁復的社會現實容易在思想尚未完全穩定與健全的青年中間誘發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思想傾向,甚至出現思想頹廢、道德滑坡的現象。因而在當前形勢下,更應該加強對青年的道德教育,正視他們的思想變遷,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中國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有著厚重的底蘊和深邃的哲理,能給人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啟迪,能全面提高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出具有鮮明的民族精神、德才兼備的新世紀人才。
四、將傳統道德文化融入青年德育的措施建議
1.細化分層,因材施教
當前對于青年道德教育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及其效果反饋。因此,可以通過研究不同年齡段青年個體的特點,明確不同層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征,從而結合不同情況,采取多樣化的德育方法。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制定不同的培養路線和途徑,努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望聞問切”四步走,對癥下藥方能見成效。
2.緊貼生活,潤物無聲
將優秀傳統道德文化融入青年德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心理和認知層面提升對傳統道德文化的認可和對良好道德人格的向往,將教育與學生自身開展的活動相結合,活用學生社團,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真正感受自身文化的魅力。在校園中,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圍能夠從老師傳遞到學生,到一個團體,再到一個學院,最后走出校園到達社會、國家,不僅能夠傳播傳統文化知識,更能對學生自我思想的形成和優良品德的構建產生重大影響。
3.循序漸進,系統培育
通過研究系統化的培養方案,不僅在學生層面實現分層劃分,在培養流程中,也進一步細化相關理念,循序漸進地構建學生道德體系,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三方面的相互配合和聯合培養,為青年學生創造良好的道德環境,給予其立體式的德育熏陶。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的風吹雨打,留下了寶貴的道德精神財富,生活化的道德傳統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實踐經驗。將青年德育作為一種常態化、社會化的系統工程融入到教育體系中,將會大大加快道德教育工作的前進步伐。
[參考文獻]
[1] 傅琳凱. 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D]. 長春. 東北師范大學. 2011.
[2] 邵志豪. 新時期青少年德育本質意涵論析[J]. 社會科學戰線, 2016, (10): 233-239.
[3] 沈建華. 傳統文化視角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化和鏈接[J]. 教育研究, 2015, (11): 25-29.
課題項目號XGY201716 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途徑研究.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