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斌
摘 要: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是經歷了借用、批判和轉化三個過程,最后形成了馬克思成熟的市民社會理論,其意義也要從歷史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從而看到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轉化為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等唯物主義概念,為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市民社會;馬克思;歷史意義
鑒于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在不同時期的文本中有不同的含義和馬克思在后期基本上不再使用市民社會這個概念的這兩種現象,各個專家學者紛紛提出自己的理解,但都沒有把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看做是一個歷史的、發展的理論,從而認為這是一個在后期被馬克思拋棄的理論,是一個不成熟的理論,這些觀點都是對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誤解,都是因為沒有理清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發展過程所致的。
一、現階段學者們對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的理解
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在不同時期的文本中有不同的含義,這是在學界普遍認同的觀點。但對于他的市民社會概念該怎樣理解,有幾重意義,分別又該怎樣劃分?各個學者依舊是爭論不休。
韓立新教授認為“市民社會歷史觀”的概念和在當今被嚴重的低估了,希望挖掘馬克思市民社會歷史觀的內容,因此以馬克思的兩部文獻《德意志意識形態》和《穆勒評注》為文本依據,對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所做的一個系統研究,認為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包括三重規定:(1)貫穿整個人類歷史的市民社會 (2)本 來意義上的市民社會 (3)資產階級社會。朱虹和吳楠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市民社會理論的深層透析及其現實意義》則把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重意義。第一重意義,是指貫穿整個人類歷史的市民社會,即廣義的市民社會。第二重意義,就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及其社會批判的對象而言,特指資產階級社會,我們稱之為狹義的市民社會。最有影響力的是俞可平學者對馬克思市民社會概念的分析,分為兩種情況實質意義上的市民社會概念和一般的、普通意義上的市民社會概念。
二、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的發展過程
由上可見,這些學者都只注重于對馬克思市民社會在不同時期不同文本的含義的辨析,沒有把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就必須將其看成是一個歷史的、發展的理論。馬克思是由于在《萊茵報》工作期間接觸到的大量社會現實使得馬克思產生了對黑格爾理性國家和市民社會概念的質疑,由此,馬克思開始走向了一條批判黑格爾國家和市民社會理論、建構共產主義的唯物史觀之路。
首先、馬克思肯定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歷史貢獻。第一,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二分是資本主義的內在要求,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突破政治國家對資本主義的限制,將經濟的發展成為一種純粹的經濟活動,從而擺脫政治國家對經濟的粗暴干預。因此黑格爾完整地提出現代市民社會理論是適應歷史的發展和時代潮流的。第二,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二分是和資產階級革命所要求的民主進步相適應的。在打破封建專制的方面,現今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分離,個人和國家的自由與權力有了明確的限定,相對于前期將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混同,個人的權力淹沒在國家里是具有長足的進步的。第三,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在現實中的分離導致了整個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
其次,馬克思對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進行了批判。一是,黑格爾把市民社會看做是“絕對概念”外化的產物,市民社會的人在黑格爾筆下不是現實中有差別的、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人、純粹的人,他沒有看到市民社會和國家一樣都是具體的、歷史的,都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產物。二是,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是從屬于國家的,在貶低市民社會同時又把國家抬高理性的崇高地位,把市民社會看做是個人私欲間無休止沖突的場所,而國家是“看作地上的神物。” 也難怪有學者批評黑格爾把本來必然不合乎理性的政治國家打扮成自在自為地無條件地合乎必然性和合乎理性的國家,是在為現實不合理的封建專制國家制度辯護。在這方面,馬克思深刻的指出市民社會是政治國家的基礎,不僅是具體的、活生生的個人構成了國家,更重要的是市民社會的物質基礎和生產關系構成了國家等的上層建筑,將黑格爾的唯心思想轉變為科學的唯物史觀。三是,在對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作區分時,市民社會的概念里依然包含著司法是法的現實化和警察和同業公會等內涵,暴露著黑格爾的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二分并沒有完全的徹底性。
最后,馬克思對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成功改造。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在這里的使用都是用的否定形式。其含義可以用邏輯形式從語境推理出來,特別是在第十條中,馬克思明確的指明了“舊唯物主義”和“新唯物主義”的對立,在馬克思一貫的思想中總是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而社會日益分化為兩個相互對立的階級,那么和人類社會和社會的人類相對立的含義就可以確定了,就是特指“資產階級社會”“正如古代國家的自然基礎是奴隸制一樣,現代國家的自然基礎是市民社會”在這里,市民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是不分的即混用的,但是這一說法卻為拋棄市民社會這一概念,向形成生產關系概念進行了跨越。馬克思這里開始對黑格爾的市民社會理論進行改造,批判了黑格爾在市民社會上的絕對意識的唯心主義觀念,指出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是政治國家的基礎,為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走向唯物主義奠定了基礎。
三、馬克思的市民社會理論的歷史意義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誕生標志著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形成。在這一文本及其之后,馬克思就逐漸使用“生產力”、“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社會形態”等唯物史觀概念來取代在其之前著作中的市民社會概念——在隨后的文獻里,市民社會雖然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代名詞,但馬克思卻很少甚至不再使用它。有學者以舉例子的形式,如馬克思在1859年曾說過,“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來否定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概念在后期轉化為更為恰當的經濟基礎和生產關系的表述。雖然可以以例子和時間的形式表明馬克思依然曾沿用市民社會的概念,但更應該從大部分、邏輯和內容看待市民社會的概念轉化為“經濟基礎”、“生產方式”等唯物主義概念。
同時,馬克思意識到市民社會依然沒有脫離階級和階級利益的存在,市民社會的解放只是形式上的解放、政治上的解放,遠沒有達到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在資產階級下的市民社會充滿著剝削和壓迫,無產階級在其中毫無權力可言。對于這種歷史的暫時現象需要一個偉大的階級——并非屬于市民社會階級的市民社會階級——無產階級,以消滅私有制和一切階級差別為基礎和內容的遍及社會各個領域的徹底的社會革命,才能消滅傳統的政治國家、實現人的徹底解放和人民自治的人人平等的公民社會或共產主義社會。正像為消滅階級而奮斗一樣,也要“為消滅國家和市民社會而斗爭”。可見在市民社會中馬克思看到不僅人民群眾的歷史使命,而且萌生共產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偉大思想,這就是馬克思市民理論的成熟表現和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梅艷玲.市民社會概念的歷史邏輯演變及啟示[D].蘇州.蘇州大學,2014.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62—664頁.
[3]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第344頁.
(作者單位:汕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汕頭 515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