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蕊妍 孫軍
摘 要:正當防衛是我國刑法旨在鼓勵公民在遇到危險的時候積極保護自己、勇于與不法侵害行為做斗爭的重要法條。現實中,我們發現合法的防御行為有時會導致非法的行為產生,即防衛過當。本文的目的在于理清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概念、二者的關系以及界限。
關鍵詞:防衛過當;正當防衛;界限
一、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概述
(一)正當防衛的概念
我國《刑法》第20條第一款規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這就是刑法對于正當防衛的定義。由此可以看出,正當防衛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即必須有不法侵害的存在;必須是不法侵害正在進行中;必須針對不法侵害人進行;必須是為了避免某些不法之徒侵犯損害個人或國家、公共的合法存在的權利狀態。
(二)防衛過當的概念
我國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就是防衛過當的概念。
(三)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關系
二者具有共同點,也即是后者必須以前者為基礎,其目的必須具有正當性;但二者又具有本質區別,后者是犯罪行為,而前者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保護自己、他人、國家和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正當的法律制度。
二、防衛過當的特點、界限區分和表現形式
(一)防衛過當的特點
防衛過當,必須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必須越過必要限度這一界限,一般我們認為,具備一般認知能力的普通民眾都可以判斷出自己實施的行為是否超過這一防線;二是越過必要限度這一界限的行為必須造成重大損失和傷害,這里是指造成重傷或死亡、嚴重財產損失的損害結果。
需要注意的是,被侵害人實施的防衛行為是否在必要限度這一界限內,會影響我們對被侵害人防衛行為性質的判斷:如果侵害人是在必要限度界限內實施防衛,則其行為就具有合法性,不構成犯罪;如果被侵害人未能掌握防衛的合適尺度,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大損害,則其行為就構成了犯罪。
(二)防衛過當與正當防衛的界限區分
1.防衛時間的確定
刑法要求,被侵害人實施正當防衛需要在侵害行為已經起始但沒有終止這一進程中,正當防衛必須發生在侵害行為發生而且很緊迫時,而當不法行為已經結束或侵害人被制止或制服時就不能再繼續實施防衛行為。
2.防衛限度的認定
關于正當防衛必要限度的概念,刑法理論界的普遍學說為“相當說”,即應當以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為標準,同時要求防衛行為與不法侵害行為在手段、強度及后果等方面相當,不存在過于懸殊的差異。防衛限度的考察應該遵從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根據現場的環境、進行侵害的方法以及防衛的程度、結果等,綜合考察實際情況下如何防衛才能制止侵害行為,才能更為準確、全面地得出防衛是否超過必要限度的結論。
(三)防衛過當的表現形式
對于防衛過當的表現形式,刑法理論界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認為防衛過當的表現形式是行為過當與結果過當的統一;二是認為行為過當是以結果過當表現出來的;三是認為防衛不適時,尤其是在侵害行為結束后。
多數人比較贊同第一種觀點。我們對一種行為性質的認定,應該是基于對行為過程和結果的綜合判斷才能得出,行為是結果的前提,結果是行為的表現形式,兩者缺一不可。針對這個觀點,轟動一時的“昆山案”是一個很好的印證案例。2018年8月27日,醉酒的劉海龍與正常騎車的于海明差點相撞,雙方起了爭執,繼而動手,劉海龍上前踢打于海明,經勸架后,劉海龍返回車中取出59厘米的砍刀,繼續攻擊于海明,中途刀脫手,于海明搶到刀,在爭奪中,砍中劉海龍5刀,至其死亡。此案最終判決,因為劉海龍屬于刑法意義上的行兇,且受傷后仍不放棄行兇,于海明的人身安全一直受到威脅,所以屬于正當防衛。由此可見,此案無論是少了過程還是結果都無法得出于海明是正當防衛的結論,更無法給出一個公平公正的判決。
在另一個案例中對第二種觀點給出了有力的駁斥:某晚,田華在回家路上,在途徑偏僻的小巷時,遇到了在此埋伏伺機搶劫的黃某,面對黃某鋒利的匕首威逼之下,田華轉身逃跑卻因慌亂不慎跑進了一個死角,此時黃某窮追不舍,田華慌亂中隨手撿起地上的棍棒胡亂揮舞,黃某隨即倒地不起,田華害怕之中馬上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后經尸檢,黃某死因系田華所持棍棒打擊致死。根據第二種觀點,因為結果是黃某死亡,所以此結果表現過當,所以屬于防衛過當。然而根據刑法第20條第3款規定:“對正在進行的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死亡的,不屬于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因此根據刑法此條規定,可以認定田華的行為是正當防衛,由此可以推斷出第二種觀點存在謬誤。
對于第三種觀點,認為不法侵害結束后進行防衛,也就是事后防衛是防衛過當。讓我們來看看一個案例:在溫州市,出租車司機搭載兩名乘客,兩人劫走了司機一百多元現金和一部手機,并要求司機繼續開車,最后司機呼救,兩人逃跑,一人被抓獲,另一人在逃跑時因司機的追趕被司機開車撞倒,事后搶救無效死亡。司機事后描述,當時只是想追回自己的財物,并沒有想太多。按照第三個觀點的邏輯,歹徒搶劫完畢已經結束了不法侵害,司機卻傷了他,屬于防衛過當。但第三種觀點中還有人認為,不法侵害行為結束不代表不法侵害結束,司機只是想拿回財物,屬于正當防衛中的特殊防衛。這個觀點又回到了第一點,防衛過當的表現形式應該是行為和結果的統一,所以第三種觀點容易引起分歧,不足以作為判定防衛過當表現形式的依據。
總之,以上刑法的規定有利于人們規范行使合法的防御行為及權利,這樣的權利才能存在得更長久,同時又避免了有人利用權利來鉆法律空子。遇到危險時,公民應該勇敢地保護自己,同時要對自己進行防衛時的行為程度做出自我判定。防衛過當到底如何界定,其與正當防衛的界限何在,應當根據特殊情況具體分析,不僅要看防衛造成的結果,也要看防衛行為產生的過程。所以,對于防衛行為的性質認定,我們必須綜合考慮行為的過程和結果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0條款.
[2]莊湧萍,曾婧.《關于防衛過當行為的認定》,載于《法制與社會》,2011-07-05.
[3]戴雨行.《論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中國民商》,2018-06-01.
(作者單位: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