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夢丹,尚 清,李 昕
(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河南省兒童醫院/鄭州兒童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小兒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個月內大腦尚未發育成熟時期,患兒因為非進行性腦損傷導致各種運動功能障礙的一種中樞神經系統障礙綜合征。大腦是其病變部位,累及四肢,造成智力缺陷、行為異常、精神障礙、語言障礙及癲癇癥狀[1-2]。據統計,全球出生嬰兒中有0.2%~0.3%患有腦癱,嚴重影響患兒健康。目前,臨床上普遍采用口服、注射相關藥物(腦神經營養藥、肌肉松弛藥、活血藥等)聯合綜合康復(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訓練等)治療[3]。運動療法以徒手訓練為主,內容枯燥、耗時耗力,無法訓練深層核心肌群及感覺運動控制,且存在療程較長、不良反應大等問題?;诖?筆者通過研究中藥藥浴聯合神經節苷脂與懸吊運動療法,探討中藥藥浴對腦癱患兒運動功能及肌張力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收治的腦癱患兒13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5例。對照組男35例,女30例;年齡最小4個月,最大5歲,平均(2.17±0.53)歲;體質量7.91~17.62kg,平均(12.88±2.63)kg;痙攣型35例,手足徐動型13例,遲緩型11例,共濟失調型6例。觀察組男37例,女28例;年齡最小5個月,最大4歲,平均(1.89±0.74)歲;體質量8.35~18.26kg,平均(13.53±2.17)kg;痙攣型34例,手足徐動型15例,遲緩型12例,共濟失調型4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參照《腦性癱瘓的定義、診斷標準及臨床分型》標準[4]:存在持續性中樞性運動障礙;反射發育異常;運動、姿勢發育異常;肌張力、肌力異常;可聽懂簡單指令并建立步行功能;能堅持配合治療3個月;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合并癲癇、異常行為者;嚴重視覺障礙者;有嚴重關節及肌肉等器質性病變者;患有影響治療、評定非運動障礙者;接受過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周圍神經選擇性切斷術等手術治療者;臨床資料不全者。
2.1 對照組 給予神經節苷脂注射聯合懸吊運動康復治療。①神經節苷脂(黑龍江哈爾濱醫大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502,40mg)靜脈注射,每次40mg,每日1次,持續用藥1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②常規康復治療采用懸吊訓練,先根據弱鏈測試結果制訂訓練方案,包括關節活動,放松訓練,核心肌力訓練,糾正骨盆傾斜、脊柱側彎,感覺運動控制訓練,步行控制訓練。上述系列動作10次/組,連做3組,組間可休息25s,每日訓練1次,每周5d,1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中藥藥浴。藥浴藥方:當歸、紅花、伸筋草、桑枝、川續斷片、葛根、木瓜、川牛膝、獨活各15g,桂枝5g。上述藥物冷水浸泡20min,煎煮成2L藥液(保留藥渣)。藥浴時患兒四肢充分浸泡在藥液中20min(藥液溫度保持為患兒舒適程度),每日1次,每周5d,1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比較。顯效:肌張力恢復正常,運動功能、認知功能基本恢復;有效:肌張力基本恢復,運動功能、認知功能改善;無效:肌張力、運動功能、認知功均未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肌張力比較:治療前后根據改良Ashworth法[5]對患兒下肢(內收肌、腘繩肌、腓腸肌)進行評定。0分:無肌張力增加;1分:肌張力略增加,受累部分被動屈伸時,在關節活動末突然卡住,然后呈現最小的阻力或釋放;2分:肌張力輕度增加,表現為被動屈伸時,在關節活動度檢查后50%范圍內突然卡住,然后均呈現最小阻力;3分:肌張力較明顯增加,通過關節活動范圍的大部分時肌張力均較明顯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較容易地被移動;4分:肌張力嚴重增加,被動活動困難;5分:僵直,受累部分被動屈伸時呈現僵直狀態,不能活動。③運動功能情況:根據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GMFM-88)[6]進行評定。GMFM-88中88個項目,每個項目按照0~3分計分,分數越高表明運動功能越好;Berg平衡量表評分(BBS)包含14項,每項0~4分計分,分數越高表明運動功能越好;20cm寬步道10m步行速度(MWS)越快表明運動功能越好。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7.359,P=0.007<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癱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2)肌張力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兒肌張力(內收肌、腘繩肌、腓腸肌)均有所降低(P<0.05);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癱患兒治療前后肌張力評分比較(分,x±s)
(3)運動功能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兒GMFM-88評分、BBS評分、MWS均改善(P<0.05);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腦癱患兒治療前后運動功能比較(x±s)
小兒腦癱是目前小兒致殘的主要病因,給家庭帶來沉重負擔。研究表明,65%~80%的小兒腦癱發病因素是由產前造成,包括父母抽煙、酗酒、吸毒、孕期糖尿病、先兆流產、早產、宮內感染等。還有部分因素為產后造成,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中毒、營養不良等[7]。
腦癱歸于中醫“五遲”“五軟”“五硬”等范疇,腦癱為虛證,以補法為治療大法。先天不足、肝腎虧損,宜補養肝腎,強筋壯骨;后天失調、心脾兩虛,則健脾養心,益智開竅;先天及后天均不足致脾腎虛弱者,宜健脾益氣,補腎填精[8]。中藥藥浴因其水溫高、水壓高的特點可增加患兒皮膚通透性,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加強新陳代謝;藥物通過皮膚進入血液循環,避免口服藥物引起的胃腸、肝臟不良反應,同時也可降低肌張力[9]。藥浴方中當歸、紅花、川牛膝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伸筋草、川續斷、獨活疏經通絡,祛風除濕;桑枝、葛根、木瓜、桂枝溫經散寒,祛風止痙。諸藥合用,共奏協調陰陽、補脾益腎、活血化瘀、祛風止痙之效[10]?,F代藥理學表明,當歸可促進造血功能、增強免疫功能[11];紅花、伸筋草鎮痛、抗炎[12-13];川牛膝可加強機體免疫功能[14];川續斷、獨活鎮痛[15-16];桑枝可調節免疫[17];葛根有解痙作用[18];木瓜抗炎[19];桂枝鎮靜、鎮痛[2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肌張力低于對照組(P<0.05),GMFM-88評分、Berg平衡量表評分、MWS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中藥藥浴聯合懸吊運動與神經節苷脂治療小兒腦癱療效較好,可有效提高患兒運動功能,改善肌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