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山西省兒童醫院,山西 太原030013)
小兒腦性癱瘓(簡稱腦癱)多由先天或圍產期因素所致,患兒出現中樞性障礙或姿勢異常,引起智力低下、語言障礙、運動發育遲緩及癲癇等癥狀,嚴重影響生長發育。研究表明,早期診斷和治療可有效提高患兒正常化水平及治療有效率,改善患兒后遺癥[1]。康復訓練是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但其單獨使用存在局限性。高壓氧治療是通過高壓環境,提高患兒機體的血氧張力、血氧含量及血氧彌散距離等,改善患兒腦缺氧情況。推拿法在改善患兒肢體功能、語言功能等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2]。本研究對90例小兒腦癱患兒采用運動發育推拿法聯合高壓氧治療,觀察對其關節活動度及發育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山西省兒童醫院收治的90例腦癱患兒,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31例,女14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3歲,平均(1.34±0.23)歲;病程1~14個月,平均(7.41±2.32)個月;腦癱類型:共濟失調型2例,痙攣型28例,不隨意運動型9例,混合型6例。觀察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最小6個月,最大3歲,平均(1.36±0.24)歲;病程1~15個月,平均(7.44±2.35)個月;腦癱類型:共濟失調型3例,痙攣型27例,不隨意運動型8例,混合型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審核,且患兒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符合《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條件》中相關診斷標準[3];年齡3個月~6歲;未接受其他藥物或外科手術治療;治療前接受不低于1個月的基線期評估。
1.3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遺傳痙攣性截癱及先天性腦積水者;合并精神類疾病者,依從性差者。
兩組患兒確診后均靜脈注射腦活素10~20mL(溶于10%葡萄糖溶液250mL中),10d為1個療程。結束后進行康復治療,包括按摩、作業療法及運動功能訓練,20d為1個療程。依次循環藥物治療及康復治療3個療程。
2.1 對照組 采用高壓氧治療,使用多人空氣加壓艙,保持絕對壓為0.2mPa,升壓時間25min,穩壓吸氧30min,休息5min,之后繼續吸氧30min,每日1次,10d為1個療程。治療3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運動發育推拿法治療。①開竅。開天門、掐總筋、推太陽、推坎宮、分陰陽各24次。②推五經。補腎經、脾經各200次,清心經、肝經及補肺經各100次。③糾正四肢異常姿勢。上肢:取仰臥位,醫師將患兒肘關節和手心握住,對手和腕關節實施牽拉,反復多次牽拉;用手固定前臂旋后困難患兒的肘關節,握住患兒前臂,向背面旋轉20次;手部屈曲攣縮、拇指內收者,則需對五指指骨關節實施握捏,捋而抖至指端;采用屈肘舉肩法處理肩部姿勢異常情況。下肢:取仰臥位,將雙膝關節下端握住,充分屈曲髖、膝關節,之后拉直,反復多次;采用推足法、按摩法及壓膝整足法處理外翻急性、足內翻及尖足情況;跟腱肌和腘繩肌痙攣者,對膝關節實施按壓呈伸展位,并將足部前段握住,自足底使力,充分背屈踝關節。④關竅。拿按肩井3次。上述推拿手法均每日1次,每周4~5次。治療3個月。
3.1 觀察指標 ①關節活動度: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時測量患兒下肢關節活動度,患兒仰臥位,使一側下肢伸展,并將另一側下肢抬高,最大限度伸展膝關節,小腿與大腿后側面形成的角度為腘角;足背屈,小腿前側與足背間的夾角為足背屈角;保持兩膝下肢伸直,兩下肢在床面上分開的角度即為股角。②兒童語言發育遲緩評價法(S-S)評分:采用S-S評分評估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時患兒發育情況,以接受語言能力、表達語言及構音障礙為主要內容,得分越高表示發育越好。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關節活動度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兒股角及腘角的活動度高于對照組,足背屈角活動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癱患兒治療前后關節活動度比較(°,x±s)
(2)S-S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接受語言能力、表達能力及構音障礙評分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兒治療后接受語言能力、表達能力及構音障礙評分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癱患兒治療前后兒童語言發育遲緩評價法評分比較(分,x±s)
小兒腦癱是一種兒童神經系統疾病,以腦神經細胞再生困難為主要特點,表現為肌張力和姿勢異常、主動運動減少、反射異常等,目前尚未發現徹底治愈該病的臨床方案。現代醫學認為,腦癱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的綜合征,主要發病機制為腦缺氧,但有效治療藥物較為缺乏,多采用早期康復訓練。中醫認為,小兒腦癱屬“胎弱”“五硬”“五軟”“五遲”范疇,主要病因為先天不足,后天失養,造成血氣失調,失充于腦髓,肌肉筋骨、四肢百骸及五臟六腑失養,引起虧損,故臨床治療以循行氣血、疏通經絡為主要原則[4]。
腦部為機體元神之府,先天或后天受損均可造成時流涎水、言語不清、咀嚼無力。智力低下、反應遲鈍及四肢無力。大腦皮層有多種神經元分布,可對機體骨骼肌運動進行調節,采取有效措施對其產生刺激作用,可改善患兒癥狀。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股角及腘角的活動度及接受語言能力、表達能力、構音障礙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足背屈角活動度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運動發育推拿法聯合高壓氧治療可有效改善患兒下肢關節功能,促進其語言發育。高壓氧治療主要通過高壓環境,給予患兒醫用純氧,提高機體血氧含量、血氧張力及血氧彌散距離等,最終改善患兒腦缺氧及缺血情況;同時高壓氧治療可緩解可逆性缺血半影區受損腦細胞功能,喚醒處于靜止期的“惰性期腦細胞”,增強腦中樞神經對周圍肌肉的控制能力,減少肌肉痙攣發生,為康復治療奠定基礎[5]。運動發育推拿法根據患兒發病情況、骨骼肌及肌肉狀態,通過揉、按、推、搖、扳、壓等方法改善患兒肌張力,并通過改變姿勢及體位,將錯誤姿勢及時糾正,改善畸形發育情況;運動發育推拿法以中醫基礎為指導,屬內病外治法,可調節小兒體內陰陽和臟腑功能,通過推拿疏通經脈,調理陽脈之氣,調整小兒體內陰陽和臟腑功能,直接刺激神經組織、肌肉,恢復肌肉組織彈性,改善關節功能活動度。此外,推拿腦部可促進小兒大腦皮層功能及局部血液循環改善[6]。因此,運動發育推拿法聯合高壓氧治療可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促進腦癱患兒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