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芹,孫 輝,耿英杰
(山東省淄博市中心醫院泌尿內科,山東 淄博 255036)
慢性腎衰竭是指由于腎臟疾病所引發的進行性腎功能損害,后期引起尿毒癥及腎功能喪失。慢性腎衰是腎功能不全的末期。其主要病因為原發性及繼發性腎小球腎炎、泌尿系統畸形、腎小動脈硬化等[1]。其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內科療法及替代療法,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是腎臟替代療法,通過建立血管通道進行血液透析,動靜脈瘺能夠建立長效的血液透析體外循環通路,為透析治療提供保證。但與此同時,動靜脈瘺所引發的并發癥也稱為臨床工作中所出現的難題。近年來研究發現,積極有效的護理可以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動靜脈瘺的使用率。在本項研究中,通過對60例建立動靜脈瘺的患者進行臨床分析,觀察無縫隙式護理在慢性腎衰竭患者動靜脈瘺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我院進行診治進行動靜脈內瘺術的慢性腎衰竭患者60例。納入標準:符合2008年美國腎臟病基金和工作組制定的K/DOQ指南[2]中慢性腎衰竭的診斷標準,符合血液透析及動靜脈內瘺的適應癥,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患者有全身性器質性疾病、如高血壓、腫瘤等,存在血液透析及動靜脈內瘺禁忌癥患者,精神異常不能完成實驗者。
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及對照組,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處理,試驗組在干預組的基礎上給予無縫式護理,每組各30人,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性別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以進行比較。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試驗組給予無縫隙式護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3.1 術前護理 患者手術前行焦慮評估、自我護理評估,全面掌握患者情況。
1.3.2 心理護理 由于多數患者在術前均有緊張情緒,因此要注意對患者的術前宣講,解除患者緊張情緒,提高治療效果。
1.3.3 術后密切監測患者造瘺處有無腫脹、滲血、感染。如出現滲血及時止血,需要時給予留置引流;同時根據瘺口大小,控制敷料用量,抬高患者內瘺患肢,減少患者壓力,術后兩周內避免患者的輸液、采血等操作。同時密切監測內瘺是否通暢,有無吹風樣血管雜音。
1.3.4 出院指導 出院前發放健康手冊,對飲食、運動、心理等情況進行指導,同時對患者的焦慮情況進行評估,對于焦慮嚴重的患者給予個別心理疏導。
1.3.5 術后隨訪 在患者出院后1個月、2個月、3個月進行隨訪,密切掌握患者并且變化,同時指導家屬進行瘺管檢測、用藥指導以及患者運動指導。
患者焦慮自評量表(SAS):采用四級評分法,其中小于50分著為正常,大于等于50分者認為存在焦慮情況,在50~59分之間為輕度焦慮,60~69分之間為中度焦慮,大于70分者為重度焦慮、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GA):其中分值大于總分值66%高等水平,分值在33~66%之間為中等水平,<33%為低等水平。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后1個月、護理后3個月隨訪比較發現,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SAS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降低(P<0.05),由治療前的58.39±6.18下降至30.45±3.29,焦慮情況被明顯緩解。

注:*表示試驗組vs對照組P<0.05
對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發現,實驗組患者護理后3個月,其自我護理能力較對照組得到明顯提高(P<0.5),其中實驗組自護能力評分由治療前的43.21±4.14提高至145.17±19.21.

注:*表示試驗組vs對照組P<0.05
自體動靜脈瘺是終末期腎病患者進行血液透析時血管通路的一種,是尿毒癥患者接受血液透析時的首選通路,具有可反復穿刺、狹窄發生率低、不易感染的特點[3]。但動靜脈瘺所引發的并發癥也稱為現代研究的熱點。
在本項研究中,通過給予患者無縫隙式護理后對比常規護理發現,試驗組患者的SAS評分明顯下降,患者的焦慮情緒明顯緩解,提高了對治療的配合程度,積極參與治療。同時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直接關乎患者的生存質量,通過比較發現,試驗組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明顯升高,減少了患者發生并發癥的風險,降低了病人及家屬負擔。
綜上所述,給予患者無縫隙式可以明顯降低慢性腎衰竭患者建立動靜脈瘺后的焦慮情緒,提高患者的自護能力,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