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宜粉
(東海縣人民醫院血液凈化中心,江蘇 連云港 222300)
血液透析作為臨床上治療尿毒癥重要方法,基層透析患者大部分均存在營養不良等情況,再加上飲食依從性較差,使得該病患者的臨床護理風險因素多,因此,臨床上需要進一步強化對維持血透患者的護理服務質量。個性化護理主要針對患者有病求醫等需求,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病因、家庭社會關系以及家庭經濟狀況開展積極有效的個性化護理措施[1]。本次研究就個性化護理對基層維持血透病人營養狀況的影響進行探究,如下:
將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的60例基層維持血透患者納入研究,查隨機表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30例。
對照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的最大年齡是76歲,最小年齡是31歲,平均(53.68±4.25)歲。實驗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的最大年齡是73歲,最小年齡是30歲,平均(50.26±5.24)歲。本次研究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顯示差異不明顯,P>0.05,兩組患者的實驗數據可開展科學的對比。
給予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干預,(1)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需要充分利用患者等候透析時間,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主要向血透患者講述營養要求以及補充營養的重要性,可將飲食成分的相關資料系統的講述給患者,同時需要積極的指導患者進行多樣化飲食,葷素搭配,粗細糧搭配等,必要時需要給予患者補充一定量的氨基酸。(2)飲食干預: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病因、營養狀況、疾病程度、透析頻率以及家庭經濟情況給予制定對應的飲食計劃,可根據患者的不同需要,調整飲食方案,另外,可結合患者的口味,調整烹飪方法[2]。(3)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患者在整個透析期間,體重的增長需要控制3%~ 5%,避免喝飲料以及 攝入低鈉鹽,盡量少使用調味品。(4)控制透析劑量:患者最佳的透析劑量主要是有效清除體內的小分子毒素,最大程度上減少患者的并發癥,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家庭狀況選擇合適的透析劑量。(5)補充營養: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生化指標進行定期檢查,可通過生化結果進一步確定患者的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劑量,指導患者合理補充肉堿、α酮酸、維生素、鈣劑以及鐵劑等。(6)保持大便通暢:護理人員需要積極的鼓勵患者食用粗纖維食物,若發生便秘現象,可適當服用緩瀉劑[3]。
觀察兩組的護理滿意度以及營養狀況
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問卷展開調查,評估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滿意總評分>90分,基本滿意70~90分,不滿意<70分。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兩組研究數據開展統計學處理,護理滿意度以及營養狀況為計數資料,(n,%)表示,用x2檢驗。若研究數據結果P<0.05或P<0.01,差異明顯,統計學意義顯著。
相對于對照組73.33%,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3.33%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滿意度比較(n,%)
實驗組患者的營養狀況改善情況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營養狀況比較(n,%)
維持性血透期間對患者開展積極有效的護理對血透效果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若患者護理不當容易引發營養不良并發癥,嚴重時會直接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因此,臨床醫生及時糾正患者營養不良,可對血透患者的生存質量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上述研究中,相對于對照組73.33%,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93.33%較高;實驗組患者的營養狀況改善情況(重度營養不良率6.67%)明顯好于對照組(重度營養不良率30%);P<0.05,分析原因:開展積極有效的個性化護理護理干預時,護理人員需要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家庭背景以及原發病等情況建立患者的健康教育檔案,開展健康教育,可幫助患者進一步了解自身疾病的相關知識,進而消除患者的各種顧慮,使其能夠保持積極的心態接受治療,主動配合臨床醫生展開治療。開展科學合理的飲食指導,在及時補充患者在透析過程中流失的營養物質和水分,增強患者的免疫力,進而預防出現三高。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可保持患者的基礎營養不被流失,進而保持機體營養平衡。控制透析劑量主要是為了最大程度上減少因為透析帶給患者的傷害。補充營養主要是為營養流失嚴重的患者及時補充營養,進而能夠維持正常的血透。保持患者的大便通暢,積極有效的保證患者能夠較好的了解內瘺知識,進一步加強自身保健意識,最大程度上預防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4]。
結合上述研究,采用個性化護理對基層維持血透患者進行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改善營養狀況,值得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