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錚
(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急診科,江蘇 南京 210000)
急診科患者多病情較危重,使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患者的器官功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良早期預警評分通過對患者生命體征的評分,對患者的病情和潛在的危險性進行評估,提高臨床護理工作人員的對病情的觀察,為診斷和治療提供時間,降低意外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的預后。本次就改良早期預警評分應用到急診留觀患者的護理中效果進行研究,作如下匯報:
將我院急診科2017年1月--2018年3月接收的患者選擇46例,按照身份證尾號隨機分為實驗組(n=23)和對照組(n=23)。實驗組:男:11例,女:12例,年齡:21-70歲,平均年齡(45.5±22.5)歲,體重:41.5-80.5kg,平均體重(60.5±16.5)kg,腦血管疾病患者2例,繼發性腦部病變患者5例,急性中毒患者6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例,急性腹痛患者2例,暈厥患者1例。對照組:男:12例,女:11例,年齡:20-72歲,平均年齡(45.8±24.5)歲,體重:41.2-80.2kg,平均體重(59.2±14.5)kg,腦血管疾病患者1例,繼發性腦部病變患者4例,急性中毒患者7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例,急性腹痛患者2例,暈厥患者2例。將兩組急診留觀患者基本資料進行對比,無顯著差異,符合研究標準,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接診治療后,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實驗組給予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護理,預警評分0-4分之間:屬于病情程度較低的患者,急診收治后進行留院觀察治療,在患者的床頭卡上明確的標記其評分,并遵醫囑進行對癥處理,建立通道,并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定期(1-2h/次)進行巡視,并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生命體征等情況,并根據其變化給予針對性的護理[1]。預警評分5-9分之間:屬于病情程度危重的患者,急診收治后進行留院觀察治療,在患者的床頭卡上明確的標記其評分,根據患者的評分,遵醫囑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定時(12-30min/次)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建立靜脈通道,遵醫囑用藥,送入病房過程中,護理人員一定要護送,并在床邊交代病情和相關的注意事項[2]。預警評分10分以上:屬于病情程度較危重的患者,急診收治后進行留院觀察治療,在患者的床頭卡上明確的標記其評分,幫助患者建立靜脈通道,必要時進行深靜脈穿刺,保障靜脈的通暢,遵醫囑給予相應的急癥治療,并由專人進行24小時看護,待病情允許后轉入ICU,進行一般護理。
分析兩組患者的搶救時間、意外發生率及死亡率。
采用SPSS19.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搶救時間屬于計量資料用t、(±s)表示,意外發生率及死亡率屬于計數資料,采用x2、%表示P<0.05,兩組患者資料對比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搶救時間28.46±5.24min,對照組患者搶救時間33.25±9.24min,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t=2.162。
意外發生率對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意外發生率對比(n)
死亡率對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死亡率對比(n)
急診室患者病情較危機、病情變化較快,嚴重時會危及到患者生命,在進行治療前若不進行病情的評估,會延誤患者的治療時間,反之若進行有效的評估,可以確保患者及時得到有效的救治,從而提高醫院的急癥醫療水平。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死亡率為17.39%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改良早期預警評分是一種可以簡便快捷對病情進行評估,其不受各種硬性條件的限制,且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量化評分,采用科學的方法對疾病進行評估和預測,防止意外的發生率。根據患者入院時的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實施針對性的救治,并加強巡視和監督[3]。應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可以減少護理人員的工作量,使用床頭卡標記評分,可以遵循先重后輕的原則,促使醫護人員分清救治的主次,提高對預警評分10分以上患者的關注,降低死亡率,縮短救治時間。現階段改良早期預警評分采用是數據多是24小時內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并為對比不同創傷類型和不同年齡段時間的特點,致使評分存在一定的不準確性[4]。
綜合上述,將改良早期預警評分應用到急診留觀患者的護理中效果顯著,意外發生率和死亡率較高,搶救時間較短,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