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瑩
(宣城市人民醫院 血液腎內科,安徽 宣城 242000)
輸液是醫療活動中重要內容,靜脈留置針是輸液的常見方式。靜脈留置針不僅具有較好的組織相容性,而且能確保長時間留置,能對患者血管進行保護,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適度[1],它不但能夠提高患者尤其是低齡兒童的護理依從性,而且還能避免反復穿刺引起的靜脈血栓[2]。雖然靜脈留置針優勢眾多,但其在靜脈中長時間停留,難免會產生靜脈炎等并發癥,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做好護理干預工作[3]。今選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給予留置針穿刺的患者240例,探討護理流程管理在降低該類患者靜脈炎發生率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需要給予留置針穿刺的患者240例。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得到本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的贊同與支持,排除過敏性疾病患者、血管性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將所有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20例。觀察組男75例,女45例,年齡為18至76歲,平均年齡為(52.6±3.8)歲,原發疾病中血液系統、腎臟系統的例數分別為62例、58例。對照組男74例,女46例,年齡為19至76歲,平均年齡為(52.5±3.9)歲,原發疾病中血液系統、腎臟系統的例數分別為61例、59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中年齡、性別比例、病類等均無顯著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模式。用5到10ml等滲鹽水進行封管,每6到8h進行一次沖管;將肝素溶液稀釋;兩次輸液間要進行沖管,對肝素帽進行消毒。對觀察組給予護理流程管理模式。①按照患者皮膚松弛、血管粗細、血管硬化程度來對血管分級,穿刺難度較高的血管由資歷高、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負責,穿刺難度低的可由資歷較淺的護理人員負責;②合理選取穿刺部位,盡量避免內有靜脈竇的下肢靜脈輸液,不得選擇靠近關節、韌帶、神經、感染、硬化的靜脈,做到嚴格消毒。妥善固定靜脈針,防止針頭擺動損傷靜脈引起靜脈炎;③明確好用藥順序,保證先輸入刺激性較強或等滲的藥物,然后再輸入刺激性較弱的藥物。適量降低靜脈滴注速度,對穿刺部位以上給予按摩與熱敷;護理人員要掌握好各藥物間的配伍禁忌,若情況必要可給予0.9%氯化鈉溶液沖管;④對沖管、封管的流程與時機充分把握;⑤給予患者臨床囑咐與健康宣教,防止患者在靜脈針留置期間劇烈運動,禁止患者穿刺肢體負重,嚴格注意局部衛生清潔,告知患者勿要隨意調節滴速;⑥加強對患者的監管與巡視,若患者出現導管堵塞、滲出壞死及靜脈炎等事件后要及時拔針處理。⑦無菌透明貼中心固定穿刺點,定期更換透明貼;將注有穿刺時間、姓名等相關信息的標簽貼在穿刺部位,對導管留置情況、藥物名稱及劑量等定期記錄。
對比研究兩組患者的靜脈炎發生率、留置針保持時間及不良事件發生率。不良事件主要是套管移位、藥液滲漏、輸液錯誤、導管堵塞、加藥順序錯誤等。
本次研究特應用SPSS20.0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數據資料對比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用卡方檢驗,若P<0.05,即證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留置針保持時間顯著較高,靜脈炎發生率與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較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靜脈炎、不良事件發生率及留置針保持時間對比
應用靜脈留置針輸液具有良好的優勢。靜脈留置針不僅操作方便,而且對于任何部位穿刺都非常適用,不但能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量,而且還能避免反復穿刺對患者帶來的痛苦[4]。
雖然如此,但留置針很容易導致患者發生靜脈炎。首先,軟管進入靜脈太短,一旦患者肢體活動便容易導致液體滲出,繼而產生炎癥反應[5];其次,應用太多的酒精與碘酒消毒,導致消毒液由血管、皮膚間的竇道進入血管中,繼而產生化學刺激;再次,患者靜脈較粗,靜脈留置針較細,導致套管部分和血管之間存在血液邊流[6];從次,沒有合理的輸液順序,給予了患者較多的如氨基酸、脂肪乳等對血管刺激較大的高滲液藥物,而且護理人員在輸液后未給予生理鹽水沖管;最后,患者劇烈運動引起血液返流[7]。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留置針保持時間顯著較高,靜脈炎發生率與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較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是因為護理流程管理模式是現代醫學護理理念中的重要內容,護理人員集中討論留置針靜脈炎及相關不良事件的發生原因,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對護理流程進行規范,從細節入手給予防范,從而降低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8]。
綜上所述,針對進行留置針穿刺的患者給予護理管理流程不僅能提高留置針保持時間,而且還能降低靜脈炎及套管移位、藥液滲漏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臨床上應用很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