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戰略性新興產業財政補貼的激勵效應研究

2019-05-17 07:25:42陳洋林儲德銀張長全
財經論叢 2019年5期
關鍵詞:效應企業

陳洋林,儲德銀,張長全

(1.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 言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調整經濟結構和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決策,更是我國建立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自2010年國務院公布《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以來,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將“創新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十九大報告更是明確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要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培養造就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此外,“十三五規劃”亦將創新作為未來五年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為配合“十三五規劃”更好的執行,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擬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框架。由此可見,黨與政府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視有增無減,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日臻完善。盡管政府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但政策落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企業。由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以及激勵約束機制的缺失,再加上政府與企業目標的不一致,財政補貼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效果往往難盡人意。近年來,媒體曝光的騙補、套取資金等現象就是明證。于是,政界與學術界對財政政策激勵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效果關注日益密切。但是,多數研究僅關注了財政補貼的產出效應,卻忽視了財政補貼政策傳導過程。因而,即使得出了政策激勵效應不甚明顯的結論,也難于找到出現此結果的環節,更難于提出令人信服的政策完善措施。故而,以財政補貼為出發點,研究其影響企業創新的中間過程,進而考察其最終效果,能較為精確的發現財政補貼激勵效應出現偏差的環節,從而為完善財政補貼政策提供參考。

鑒于此,本文以滬、深兩市558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為樣本,以企業技術人員投入與研發經費投入作為考察財政補貼影響專利產出的中介變量,較為系統地考察了財政補貼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激勵效應。研究表明:第一,財政補貼雖促進了企業研發費用投入增長,但對研發人員的激勵效果并不明顯;第二,企業研發費用對創新產出具有不穩健的激勵效應,且非國有企業創新產出的激勵效應高于國有企業,但并不顯著;第三,財政補貼對創新產出激勵效應為正,該激勵效應在國有企業雖較強,但不顯著。上述結論不僅較為系統地檢驗了財政補貼的政策效果,而且考察了財政補貼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路徑,初步發現了財政補貼在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過程中存在的欠缺,這對于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財政補貼政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戰略新興產業興起之后,理論界與實務界對創新理論的關注更為密切。其中,對戰略性新興行業財政補貼的關注尤甚。縱觀現有文獻,學者們主要從理論視角論證政府對創新進行補貼的必要性,從實證視角考察財政補貼激勵企業創新的效應。

首先,現有研究在理論上幾乎無一例外的認為政府需要對企業創新活動實施補貼。Wallsten(1999)[1]等認為市場缺陷、技術與知識的正外部性會導致市場失靈,引發創新不足,進而為運用財政補貼支持創新活動提供了佐證。安同良、周紹東與皮建材(2009)以博弈理論為基礎,構建了企業與政策制定者之間的動態不對稱信息博弈模型,研究企業獲取R&D補貼的策略及R&D補貼的激勵效應,表明當博弈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且用于創新的專業人力資本價格過低時,補貼將產生“逆向”激勵[2]。肖興志、王伊攀(2013)構建了三階段博弈模型,將補貼方式分為研發補貼與產品補貼兩種,分別考察各自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影響,結果表明財政補貼會促進企業增加研發費用投入,可以提高傳統產業技術水平,但是產品補貼對企業市場份額影響有限[3]。

其次,現有研究在實證角度主要分別考察財政補貼對創新投入與創產出的激勵效應。在財政補貼對企業創新投入的激勵效應方面,Gonzalez & Pazo(2008)以阿根廷制造業為例,研究表明政府補貼促進了私人研發投入[4]。解維敏、唐清泉與陸姍姍(2009)以我國2003~2005年的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政府資助正向激勵了企業R&D支出[5]。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出臺之后,學者們開始檢驗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補貼的效應。張宗益與陳龍(2013)分析了直接補貼和間接補貼對戰略性新興產業R&D投入的影響,研究表明直接補貼能夠激勵戰略性新興產業當期研發投入,間接補貼則抑制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內部研發投入[6]。顧群、谷靖與吳宗耀(2016)分析更進一步,他們基于第二代委托代理問題,運用2008~2013年上市高新企業的數據,考察了政府補貼對創新投入與創新模式的影響,研究發現財政補貼正向促進了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投入。作者進一步將企業創新分為探索式創新與開發式創新,認為財政補貼對探索式創新具有激勵作用,但對開發式創新沒有作用[7]。

在財政補貼的產出激勵效應方面,一部分學者認為其效果顯著。陸國慶、王舟與張春宇(2014)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補貼效應進行了實證考察,表明其績效顯著[8]。肖志興、王伊攀(2014)則從信息經濟學角度入手,通過構建政府與企業共同參與的理論模型,從官員激勵視角辨別政府補貼動機,探討政府在促進企業創新和協助企業粉飾業績之間的權衡。結果表明,政府補貼雖能促進了企業創新,但其效率有待提高[9]。然而,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財政補貼對企業創新激勵呈非線性效應。李平、王春暉(2010)運用廣義矩估計和門檻回歸,考察了政府研發資助的有效性,認為研發資助激發了企業研發動機,但行業差異明顯,且存在一定的區間效應[10]。李苗苗、肖洪鈞與傅吉斯(2014)運用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企業作為樣本,認為財政補貼對企業R&D投入、創新能力激勵存在區間效應。區間內的財政補貼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正向激勵,區間外的補貼反而會抑制企業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11]。傅利平、李小靜(2011)研究表明財政補貼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投入與產出呈現“U”型效應[12]。此外,尚有少數學者認為財政補貼造成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過度,違背了政策初衷。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多在割裂的框架下,分別考察戰略性新興產業財政補貼投入或者產出效應,但是鮮有文獻將財政補貼的投入、產出效應置于同一框架下予以考察。這些文獻為本文提供了堅實基礎,但也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單一分析財政補貼創新投入抑或創新產出效應,難以揭示財政補貼激勵創新產出的機制。第二,盡管現有研究指出財政補貼激勵效應不甚理想,但從現有研究中難于找出其根源是激勵措施不精準,還是激勵對象錯位,甚或兩者兼有。第三,難于為財政補貼政策優化提供更為精準的思路。鑒于此,本文將財政補貼、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投入與產出置于同一框架下予以考察,以期克服現有文獻的不足。

三、模型構建、變量選擇與數據來源

(一)模型構建

雖有學者指出企業創新過程具有黑箱性質,但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揭示了通過擴大創新投入以促進創新產出的邏輯。按照宏觀經濟理論,長期經濟增長源于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在于創新,而創新則依賴于人力資本積累與資本投入增加。事實上,包括生產補貼、人才引進補貼與其他補貼(如引進設備方面)的財政補貼正是通過促進企業人力資本積累與研發投入來促進創新產出。不僅如此,微觀經濟理論也闡釋了使用財政補貼促進企業創新的邏輯。

微觀經濟理論指出,企業創新由于以下原因受到抑制。第一,創新主體的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微觀經濟主體目標與宏觀經濟主體目標難以兼容。在現代公司治理構架下,高管層往往更關注企業短期目標。在現有科研資源受限時,企業如需創新,則需引進或者培養大量科研人員,并為之配備先進科研設備。顯然,科研人員引進和先進科研設備配備所需的巨額財力不利于實現、甚至有悖于企業短期目標。同時,盡管創新活動在宏觀上有利于經濟結構升級與轉型,卻難以與微觀經濟主體的目標兼容。第二,創新投入的高成本性與創新結果的高風險性難以協調。按照經濟人的理性假設,高成本與高風險需要高收益予以補償。第三,創新成果的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的不一致更是抑制了企業創新。盡管專利機制的設計有利于保護企業創新,但創新的正外部性導致了創新成果容易外溢與被模仿。因而,創新的私人收益低于社會收益,從而制約了企業創新投入。

為協調宏微觀主體目標,克服企業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沖突,促進企業創新風險與收益協調,多數國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了財政補貼。但是,其效果卻因以下原因大打折扣。第一,創新主體與激勵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導致激勵對象識別偏差。在戰略性新興企業遴選過程中,企業是信息優勢方,而政府卻因管理的復雜性與搜集信息的高成本性成為劣勢方。因而,企業可以通過提供虛假信息來騙取政府補貼,進而影響激勵效果。第二,企業與地方官員的合謀可能導致激勵效果下降。一是企業為了獲取補貼收益,有可能賄賂、游說地方政府,導致財政補貼資金沒有用在“刀刃”上;二是企業上市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往往被地方政府所珍視,為保護“殼資源”,避免企業虧損時被ST,政府有采用財政補貼彌補企業虧損的動機;三是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甚至是為個人利益,地方政府也會刻意保護當地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尤其是國有或者地方政府所有企業。第三,創新過程的監管存在困難。一是企業創新活動通常是企業商業機密,通常不在公開信息中披露,即使政府有監管動機,但僅憑企業申報材料難以分辨其真偽。二是企業創新除了政府補貼外,還需其自身一定配套資金。企業在自身配套資金不足時,往往會將補貼資金挪作它用。

因此,盡管宏觀與微觀經濟理論提供了財政補貼促進企業創新的邏輯,但其效應仍需要實證檢驗。基于此,本文將企業專利授權數作為被解釋變量,以企業技術人員投入與研發費用投入作為中介變量來考察戰略性新興產業財政補貼的激勵效應。

按照上述分析,本文參照Baron & Kenny(1986)提出的因果步驟法,實證考察財政補貼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產出的激勵效應,分析步驟如下:

第一步,以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企業技術人員數量等作為控制變量,考察財政補貼對企業人力資本投入與研發費用投入的激勵效應,即模型1與模型2。

Humani,t=α0+α1*Subi,t+α3*Xi,t+ηi,t

第二冊教材AWL覆蓋率為5.41%,因此,該教材第二冊既不屬于通用英語也不屬于通用學術英語,通樣更偏向于通用英語。同時,由圖2可知,第二冊各文本AWL覆蓋率在1.06%-9.1%之間波動,少數文本語言接近學術英語,因此,該冊教材AWL覆蓋率跨度較大。

(1)

Investi,t=θ0+θ1*Subi,t+θ2*Xi,t+μi,t

(2)

如果模型1的財政補貼系數α1顯著,說明財政補貼顯著促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人力資本投入。同理,如果θ1顯著,說明財政補貼顯著促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研發費用投入。

第二步,以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企業技術人員占比等作為控制變量,考察財政補貼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專利產出的激勵效應,即模型3。

Patenti,t=γ0+γ1*Subi,t+γ2*Xi,t+ξi,t

(3)

如果模型3中財政補貼系數γ1顯著,則說明財政補貼顯著促進了企業創新產出增加。

第三步,如果財政補貼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創新投入與產出都存在顯著的激勵效應,則在此基礎上,考察財政補貼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產出的中介效應,即模型4。

Patenti,t=β0+β1*Subi,t+β2*Humani,t+β3*Investi,t+β4*Xi,t+εi,t

(4)

模型(1)~(4)中Human、Invest、Sub、X與Patent分別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人力資本投入、研發費用投入、財政部補貼數量、控制變量與專利產出數量;下標i與t分別表示企業i與時間t;η、μ與ε分別表示均值為0,獨立同分布的殘差項。

(二)變量選擇與數據處理

1.被解釋變量與核心解釋變量

參照已有研究,將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專利產出作為被解釋變量,以企業萬元總資產對數的專利授權數表示;在我國,與財政補貼緊密相關的會計科目是“營業外收入”項下的“政府補助”。但企業補貼數量因企業規模有別,為了剔除這一影響,本文取萬元資產自然對數的政府補貼表示。

2.控制變量與中介變量

參照已有研究,將企業年齡、資產負債比、企業規模、資本固定化比率、凈資產收益率、作為控制變量。其中,企業年齡從企業成立開始算起,直至樣本選取年份;資產負債比率為100*總負債/總資產;企業規模以企業萬元總資產對數表示;資本固定化比率為企業固定資產/所有者權益;凈資產收益率為100*凈利潤/凈資產。按照“模型構建”部分分析,將研發費用投入與人力資本投入作為考察財政補貼影響專利產出的中介變量。

(三)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按照中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官網(http://www.chinasei.com.cn/)發布信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7大行業。各級政府對不同行業的補貼標準存在差異,因此搜集所有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的數據存在困難。同時,許多中小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其數據往往缺乏完整性。因而,本文首先選定在滬、深兩市上市的831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作為分析對象。緊接著,進行了如下處理:(1)刪除數據不完整的樣本。由于研發人員、研發支出等數據不是上市公司年報必須披露的項目,對缺乏此類數據的樣本進行剔除;(2)刪除重復樣本。部分企業屬于不同行業分類,在測算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創新績效時為了避免重復測算將其剔除;(3)刪除利潤總額為負的企業。經過以上篩選及處理,最終確定558家企業作為樣本。其中,節能環保行業62家、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131家、生物行業48家、高端裝備制造行業82家、新能源行業79家、新材料行業73家、新能源汽車行業83家。時間跨度為2011~2015年,樣本點為2790個。

本文數據通過手工搜索方式獲取,來源于聚潮資訊網(http://www.cninfo.com.cn)、萬德(wind)數據庫、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庫(http://www.cnipr.com)。

(四)數據描述性統計

表1是相關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由表1知,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財政補貼、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差異很大。第一,創新投入方面,一方面存在技術人員占比與研發費用均為0的企業,另一方面也存在研發費用占其總資產超20%的企業[注]表1中極個別變量采取四舍五入后,描述性統計量接近于0,故表1中出現專利產出、研發費用及技術人員為0的情況。但是,實證分析過程中按照實際數據進行。。第二,財政補貼與稅收優惠方面,極少數企業財政補貼為0.1%,而最多者達到10.448%。第三,專利產出方面,少數企業專利授權數為0,也有企業萬元總資產對數的專利產出數量達到515。財政補貼、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的巨大變差是否具有一致性?這是本文將深入探索的問題。

表1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四、實證分析

本部分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考察財政補貼的中介效應,按照如下步驟進行:首先,考察財政補貼對企業人力資本投入與研發費用投入的激勵效應;接著,考察財政補貼激勵企業專利產出的效應;最后,在前兩步的基礎上,考察人力資本投入與研發費用投入在財政補貼激勵企業創新產出過程中的中介效應。第二階段,檢驗財政補貼的中介效應的穩健性。

(一)財政補貼政策中介效應的考察

為檢驗財政補貼激勵戰略新興產業創新產出的效應,需要考察財政補貼與戰略新興產業創新投入(人力資本投入與研發費用投入,模型1與模型2)、財政補貼與戰略新興產業專利產出(模型3與模型4)間的關系,相關結果見表2。

首先,對比表2中方程1與方程2知,財政補貼對企業人力資本投入激勵效果不顯著。其次,對比方程3與方程4可知,財政補貼促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費用投入顯著增長。再次,對比方程5和方程6知,財政補貼對戰略新興產業企業創新產出具有顯著的正向激勵效應。綜合起來看,財政補貼既促進了企業專利產出增加,也提高了企業研發費用投入。因此,得出結論:財政補貼顯著激勵了企業專利產出與研發費用投入,但對技術人員投入的影響并不顯著。按照Baron & Kenny(1986)的觀點,初步認為企業研發費用可能是財政補貼激勵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產出的中介變量。由方程7知,財政補貼變量依然顯著為正,但相對于方程2,其系數由2.204降為2.101,說明財政補貼通過企業研發費用投入促進了戰略新興產業創新產出增長,但傳導過程中研發費用的中介作用不顯著,說明研發費用的效率難盡人意。

表2 財政補貼、戰略新興產業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

注:*、** 與*** 分別表示顯著性為10%、5%與1%。

此外,從控制變量看,各變量顯著性雖有差異,但變量符號符合預期。一是企業持續經營年限越長,其研發實力越雄厚,越有利于專利產出增長;二是資產負債比越高、規模越大,創新產出越明顯,表明企業創新產出具有規模效應;三是資本固定化比率提高既抑制了企業創新投入,也抑制了企業創新產出。結論符合預期,說明企業為了擴大規模或者更新設備,導致了固定資本增加,但有可能擠占研發費用與人力資本投入開支,進而影響財政補貼創新激勵效應;三是營業收入增長率提高雖促進了研發投入的增長,但并沒有導致專利產出的增加,表明投入產出的效率有待提高。

(二)戰略新興產業財政補貼政策中介效應的穩健性檢驗

從上文可知,財政補貼通過增加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費用,促進了其創新產出。然而,上文亦指出,國有企業與政府之間存在特定的委托代理關系,政府目標具有多元性,因而財政補貼激勵效果可能因此受到約束。鑒于此,將企業按照所有權屬性分組,一方面可以考察財政補貼在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激勵效果是否存在差異,另一方面可以檢驗戰略性新興產業財政補貼激勵效應是否具有穩健性。相應結果見表3與表4。

對比表3中的方程8與方程9、方程10與方程11可知,財政補貼促進了非國有企業研發費用增長,說明政府補貼有利于促進了企業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的協調,補償了企業創新的高風險。但是,財政補貼對人力資本投入正向影響不顯著,與全樣本研究結論一致。按照Baron & Kenny(1986)的觀點,可以判斷財政補貼激勵戰略新興產業的效果可能來自研發費用的投入。對比方程13與方程14,雖然財政補貼系數由0.14降低為0.0651,但方程13系數并不顯著,表明財政補貼通過研發費用投入以促進企業創新產出的激勵效果并不明顯。

表3 非國有企業財政補貼、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

續表

變量R&D-Hum89R&D-Exp1011Patent121314Size-0.368-0.240-1.134???-1.020???-0.220-0.1720.057?Fix-Cap-0.022?-0.021?-0.003???-0.002-0.042???-.042???-0.042??Roa-0.048-0.055?0.030???0.022???-0.070??-0.073??-0.078??E_z0.017???0.017???0.0010.001??-0.010?-0.010?-0.011?R&D-Exp0.225???S_f0.3720.332???0.1400.0651???觀測值個數2120212021202120212021202120R20.03100.04390.14770.17540.10340.10350.1041F值31.8029.6548.7951.3132.4927.8524.52Prob>F=0.001???0.003??0.000???0.000???0.000???0.000???0.000???

注:*、** 與*** 分別表示顯著性為10%、5%與1%。

表4 國有企業財政補貼、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

注:*、** 與*** 分別表示顯著性為10%、5%與1%。

對比表4中的方程15與方程16、方程17與方程18可知,財政補貼對國有研發費用投入具有正向影響,即財政補貼有效促進了企業研發費用增加,但是對人力資本的影響不顯著。對比方程19、方程20與方程21,可以看出財政補貼對企業創新產出具有不顯著的激勵效應。方程21與方程20相比,財政補貼系數雖由4.90降為4.675,但難以看出研發費用的中介效應,也說明國有企業科研投入的產出效率不高。

綜上所述,首先,無論是全樣本分析,還是分子樣本研究,財政補貼對戰略新興產業企業人力資本積累的激勵作用均不顯著,但對研發費用均存在顯著激勵效應。出現該結論的原因可能在于:第一,部分企業可能具有機會主義行為,希望加大研發費用投入來購置設備。但是鑒于財務約束,難于通過人力資本達到此目的;第二,企業對人力資本投入的認識存在誤區,片面強調研發費用的投入,而忽視了人力資本積累;第三,現行企業人力資本激勵機制存在缺陷。然而,人力資本與研發費用投入不協調,無論對于單個企業,還是宏觀經濟均存在不利影響。在短期內,可能存在研發費用挪用與浪費,這不僅不利于企業創新,還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下降。在長期,創新最終來源于研發人員的創新思維,因而僅靠研發費用投入恐難保證創新產出的持續增長。其次,財政補貼雖促進了企業研發費用增加,但對企業創新產出激勵效應不穩健,表明財政補貼在激勵企業創新過程中,研發費用的中介效應不明顯。其原因可能在于:第一,在財務制度的約束下,企業更可能通過虛假的研發費用開支來騙取補貼,但難于通過人力資本投入來達到此目的。第二,人力資本投資增長未能與研發費用增長相協調。企業創新產出是研發費用與人力資本增加的結果,即使研發費用的產出效應明顯,但如果人力資本投入增長滯后于研發費用投入增長,則研發費用對創新產出激勵效應也會受到限制。此外,現行財務制度下,財政補貼對研發人員激勵機制缺失,也可能制約了研發人員的研發熱情。第三,企業與政府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政府對企業資金使用監管的困難,導致財政補貼發放對象不精準,或者沒有完全用在“刀刃上”也可能降低了研發費用的激勵效應,進而制約了財政補貼激勵效應的發揮。第四,政府與企業目標的不一致性,以及政府與部分企業之間特殊的利益關系也可能降低財政補貼的激勵效應。一方面,政府的目標是促進企業創新產出,但企業短期目標是利潤最大化,兩者不一致可能導致創新補貼資金被挪用,進而影響了創新效率發揮。另一方面,部分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與地方政府關系密切,為了維護社會穩定,保留企業上市的“殼資源”,財政補貼也會當作彌補虧損的資源,進而抑制了財政補貼的激勵效應。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運用2010~2015年我國558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數據,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置于同一框架下研究,結果表明:第一,無論在國有企業,還是非國有企業,財政補貼對研發費用激勵效應顯著為正,且該效應均具有穩健性。這說明政府補貼有利于克服創新過程中的高風險與高投資的矛盾,較好解決企業創新活動中的市場失靈。第二,全樣本看,研發費用增長并沒有帶來相應的創新產出增長,非國有企業研發費用增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產出的激勵效應高于國有企業。這說明財政補貼在促進研發費用投入與創新產出并不具有一致性,其原因可能在于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識別不夠精準,亦可能是企業研發費用并沒有用到“刀刃上”,還可能是人力資本投入未能與研發費用增加相匹配。第三,財政補貼總體上促進了企業創新產出增加,但是該結論在國有企業并不顯著。這表明財政補貼較好實現了宏觀目標與微觀目標的協調,但也暴露出國有企業財政補貼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出現該結論的原因可能在于國有企業目標的多重性,亦可能因為國有企業財務制度對研發人員的約束大于激勵。此外,研究還發現研發實力積累,企業規模擴大有利于專利產出增長,而固定化比率提高,營業收入增長并沒有導致專利產出增加。

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是實現我國產業升級與調整,建立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本文的上述結論對我國運用財政補貼激勵戰略新興產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規范財政補貼政策運行,提高其激勵效果,可以考慮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明確補貼方向,促進人力資本和研發費用相協調。企業創新產出歸根結底來源于科研人員,而我國對科研人員的激勵機制相對不足,對研發費用補貼偏重。人力資本投入補貼未與研發經費補貼相協調,既刺激了機會主義行為,也制約了創新效率。因而,亟需解決束縛人才創新活力的關鍵問題。通過加快推進人才發展政策和體制創新,建立科研人員創新的激勵兼容機制,建立健全符合行業特點的人才使用、流動、評價、激勵體系,保障創新人才以知識、技能、成果參與利益分配,以市場價值回報人才價值,全面激發人才創業創新動力和活力。

第二,破除補貼壁壘,促進公平競爭。從樣本數據看,非國有企業已經占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部分,這些企業創新成果并不比國有企業低,而其所獲補貼并未與其創新產出相匹配,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政府目標的多元性,其結果降低了財政補貼使用效率。因此,為提高財政補貼的激勵效果,不僅需要轉變企業對補貼性質的認識,改善其公司治理結構;還需要破除補貼的所有制壁壘,降低財政補貼發放對象的識別偏差,創造企業獲得財政補貼的公平競爭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第三,改進補貼方式,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完善補貼機制,促使企業遠期目標與近期目標,微觀主體目標與宏觀主體目標相協調。具體來說,一是適時改變補貼方式,平衡事前補貼與事后補貼的比例,減少企業通過向政府輸送“虛假信號”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使補貼資金投入到最具創新潛力的企業,降低資源配置扭曲;二是充分考慮到企業創新的規模經濟效應,適當將財政補貼投入到大規模企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三是需要強化資金監管,建立產出導向型的補貼制度,盡力避免資金被挪用,最大限度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

猜你喜歡
效應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鈾對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應
懶馬效應
今日農業(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場景效應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视频精品| 中文字幕 91|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91视频99|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操美女免费网站|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97se综合| 亚洲成人www| 久久久黄色片|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色九九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国产视频大全| 亚洲香蕉在线|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视频综合网|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免费|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国产99在线| 亚洲三级成人| 在线播放真实国产乱子伦|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99精品福利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国产a网站| 欧美yw精品日本国产精品|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视频色|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在线亚洲小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911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日本久久网站|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观看| 四虎AV麻豆|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亚洲二三区|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丁香婷婷激情网|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国产欧美在线|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无码播放| 欧美精品1区| 欧美啪啪网| 久久公开视频|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97av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福利| 一区二区午夜|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国产专区综合另类日韩一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亚洲国产看片基地久久1024| 91啦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激情另类| 久热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