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時代財政職能的國家化和財政學的政治學轉向

2019-05-17 10:12:28付敏杰
財經問題研究 2019年2期

摘 要:十八屆三中全會對“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強調,注重財政的現代國家職能而非傳統市場職能。國家是政治學的核心范疇,經濟學只研究市場和市場視角下的政府,不研究國家。國家治理視角下的財政研究從以市場為中心轉向以國家為中心,意味著財政學要逐步從經濟學主導轉變為政治學主導,從市場中的補充性職能轉向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職能,從而改變以往經濟學視域的財政學“只研究政府、不研究國家”的狀況。與全面深化改革以來國內的研究相比,本文強調了財政職能的國家化,并對財政學的政治學轉向提出了設想,即必須擺脫經濟學傳統下對于市場效率的過度關注,逐步轉向新時代對于國家治理政治的決定性影響。

關鍵詞:國家治理;財政職能;財政學;經濟學主導;政治學主導

中圖分類號:F81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9)02-0071-08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首次將財政的研究對象從“適應市場轉向匹配國家治理”[1-2],開啟了現代財政制度研究的新篇章[3]。五年來,理論學界對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大量研究。這些文獻試圖建立反映和適應國家治理視角下財政學的新框架,但還遠未達成共識。財政學必須構建新的分析框架,從根本上推動財政學基礎理論創新。本文在梳理國家治理為核心的財政學文獻的基礎上,試圖從學科屬性入手,探討國家治理視角下的財政職能轉變和財政學學科屬性問題,試圖為財政學研究指明方向。

本文可能的學術貢獻有兩個:一是明確財政學的創新與發展應當以財政職能為基礎,而國家治理下的財政學研究應以國家為核心展開。經濟學只研究市場和市場視角下的政府,而國家是政治學的核心范疇。財政從適應市場到匹配國家治理的轉換過程是財政體制從注重經濟職能轉向注重國家職能的過程,特別是從經濟領域再分配職能向政治領域基礎性職能的轉變。二是在財政學學科發展方向上,考慮到財政天然的治國之術地位和多學科屬性,新時代財政學應當逐步從經濟學主導轉向政治學主導,更加關注財政對國家認同、國家治理、市場統一、社會公平和國家安全等國家主題的影響機制。

一、財政的市場職能和財政學的經濟學視角

自Musgrave[4]的開創性貢獻以來,財政學走上了現代經濟學的研究軌道,財政學的經濟學化是20世紀財政學發展的主流。劉曉路和郭慶旺[5]從1928年Pigou發表的‘A Study in Public Finance開始計算財政學的經濟學時代,楊志勇和張馨[6]認為,阿蘭和布朗1947年出版的《公共財政經濟學》首次采用了意大利學者馬爾科《公共財政學基本原理》中“財政學是經濟學”的觀點,張晉武[7]則認為,以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派確立了“財政的經濟范疇屬性”,而經濟學的興起則對應財政學政治觀的退化。如果不是對財政和政府職能的強調,那么一切財稅(和政府)活動都會變成市場原教旨主義者眼中的市場效率損失,從而一切政府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在這樣一種傳統財政學的視野下,財政是一種特殊的經濟范疇[8]。從經濟學體系的內在理論邏輯看,在消費者、生產者等代表性行為人的優化結構下,政府在市場中的第一角色是克服由于壟斷、外部性、公共產品和信息不完全等種種市場內在缺陷所造成的市場失靈[9]。潛臺詞就是政府通過修正或者彌補市場失靈來改善市場主體決策的環境和優化經濟人的行為,間接提高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經濟學以市場為研究對象,所以經濟學強調政府通過財政來彌補市場失靈的邏輯。如果市場失靈的表現也包括收入差距過大,那么政府的第二個角色就是改善收入分配。經濟學本身很少提到公平,至多是客觀描述分配,在這樣一個經濟學框架下,盡管與企業和家庭等私人部門理財的主體不同——財政的主體是政府,但“公共財政學(Public Finance)”一詞的出現,也意味著政府、企業和家庭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研究對象不同而已,至少在融資(Finance)這一點上存在著巨大的相同之處。

財政學的學科體系基本建立在財政職能的基礎上,財政職能是財政活動安身立命之本。符合經濟學邏輯的馬斯格雷夫傳統的財政學,把以財政所代表的政府收支構建于以公共品供給來調節市場資源配置、以累進稅制和對低收入群體的財政支持來改善收入分配、以逆周期的財政政策來穩定宏觀經濟三大職能之上。實際上,公共品由于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也會產生重要的收入分配效果 [10-11]。考慮到財政學的經濟學學科屬性問題,不妨把馬斯格雷夫傳統的上述財政三大市場職能視為財政的經濟學職能。在經濟學的視域內,以財政代表的政府職能主要是彌補市場的不足,所以傳統財政學會自然地陷入政府與市場關系討論之中。李俊生和姚東旻[9]對此類問題進行了討論,強調財政的市場功能,客觀上就是強調財政學的經濟學特征。進一步地,在經濟學的真實經濟周期理論(RBC)框架下,宏觀調控的作用是讓經濟盡快復蘇,從而具有明確的效率含義,如希瑞克斯和邁爾斯[12]將上述三大職能進一步簡化為公平和效率兩大職能。公平與效率之間的折中關系,意味著每一個公平增進,基本都對應效率損失。

經濟學以市場為研究對象,適應市場代表了財政學的經濟學導向。縱觀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改革的歷史,適應市場是改革開放、特別是1994年分稅制的基本價值導向。分稅制改革的三大綱領性文件就明確強調了財稅體制改革以適應市場經濟為制度導向,其中,《國務院關于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中提到“分稅制改革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國務院批轉國家稅務總局工商稅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工商稅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組建在各地的直屬稅務機構和地方稅務局實施意見的通知》提出兩套稅務機構分設是為了“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1]。

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濟學領域內,財政及其對應的稅收和支出屬于經濟再分配的范疇。從理論上看,勞動者在以市場為核心的初次分配環節通過邊際產出(邊際勞動生產率)來確定邊際收入,從而確定了初次分配的基本格局。經濟學上所說的通過財稅體制來促進公平,基本上局限在改善(而不是決定)收入分配的范圍之內,通常是采用累進所得稅稅制和財政支出手段,通過財稅體制的消高補低作用來衡量財稅制度對收入分配的改善效果。如普遍采用的MT(Musgrave-Thin)指數就是稅前和稅后的基尼系數之差,衡量的是稅制對收入差距的改善作用,而非決定性作用。用標準的經濟學術語來說,就是以財政為代表的政府承擔的是對市場的補充性角色(Complemental Role)。

正是在這樣一種公共財政學隸屬于經濟學的定位和理論背景下,財政學甚至退化成與家庭理財和公司理財類似的政府理財學。能夠說明現階段財政學屬于經濟學范圍之內的,除了財政學在學科屬性上屬于經濟學門類下屬的一級學科——應用經濟學以外,還有更加明確的財政經濟學、公共經濟學和公共部門經濟學等財政學在經濟學中的代名詞。在公共財政學的傳統內容之外,大多數版本的公共經濟學或者公共部門經濟學都增加了公共選擇傳統的個人政治行為經濟學分析,試圖以此彌合公共財政理論與公共選擇理論之間的鴻溝。代表性較強的是斯蒂格利茨[13]的《公共部門經濟學》。

經濟學以市場效率為核心,所有的行為人優化框架和均衡都是在證明市場主體的自由選擇具有效率。出于經濟學邏輯一致性的需要,經濟學視角下的財政也必須以市場和市場失靈所帶來的效率損失為出發點。正是這個經濟學體系的內在邏輯,導致經濟學視角下的財政很難跳出“如何以政府來彌補市場失靈”的邏輯圈子,從而“只研究政府、不研究國家”成為一種經濟學的潛在共識。盡管2013年以來有財政學的種種創新嘗試,但是中外財政思想史的發展表明,在經濟學范圍內的財政學也就只能是公共經濟學和公共部門經濟學[14],或者經濟學研究的公共部門版[15],現實價值大幅降低[16],因為其必須以經濟學研究的市場運行為基礎。

李俊生和姚東旻[9]的新市場財政學強調了市場的交易平臺特征,采用歐洲傳統的參與型政府觀替代主流財政學的政府與市場二元對立。但是從學科劃分上,對“市場”二字的強調意味著其仍然基本屬于經濟學的研究范圍。財政學學科的創新和發展,必須跳出經濟學范圍,另辟蹊徑。

二、財政的國家治理新定位和國家職能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3]。十八屆三中全會對財政的全新定位,是五年來財政學研究的全新指引。國內學者以此為起點,開始了大量創新性研究。如高培勇[2]的基礎和支柱說率先分析了財政改革的國家治理新定位,呂冰洋[16]的國家治理財政論強調了財政的制度供給職能和公共秩序的公共品含義。國家并不是一個傳統的經濟學范疇,與經濟學關注市場相比,國家是政治學的核心范疇。與財政的市場職能或者經濟學職能相對應,財政的現代國家職能本質上是財政的政治學職能,用于強調財政學的政治學導向。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對古希臘城邦政治的論述開始,直到現代政治學關于國別政治和比較政治的研究,國家都處于政治學的皇冠地位。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公共選擇理論對官僚個人行為的分析和對于國家的重新認識。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政治學國家學派的回歸,把國家重新視為政治學的基本范疇[17],尤其是近年來盛行的國家能力理論。

以國家能力理論為例來分析財政的政治學職能。

與本文的視角相同,段炳德[18]與劉曉路和郭慶旺[5]的國家視角財政理論變遷和呂冰洋[16]的國家治理財政論都采用了國家能力視角,并引用了相當多的國家能力研究文獻。國家治理的核心是提高國家能力。不同學者對國家能力的理解不同,但對國家能力的理論研究大多使用了一個制衡性框架,即政府行政能力的增強和對政府制衡的增強。把國家能力理解為政府實現既定政策目標的能力,這一點也是國家學派的核心觀點。如斯考切波[19]將國家能力歸結為政府有效管理的能力。Mann[20]認為,國家能力是國家穿透市民社會,在全領域理性實施政治決策的基礎性權力。Fukuyama[21]把國家能力引申為國家制度能力。從國家能力的外延看,Migdal[22]把國家能力分為滲入社會能力、調節社會關系能力、從社會中提取資源能力和配置與運用資源能力四個部分。Besley和Persson [23]的國家能力模型和實證指標只包括互補性的財政能力和司法能力兩個部分。王紹光[24]把國家能力分為國家的汲取能力、調控能力、合法化能力和強制能力四個部分。王紹光和胡鞍鋼[25]把基礎性國家能力劃分為國家的強制能力、汲取能力、濡化能力、國家認證能力、規管能力、統領能力、再分配能力和吸納與整合能力八個部分。考慮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和改革方向,適用于全面深化改革階段的國家能力可以分為財政能力、司法能力、發展能力和安全能力四部分[26]。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是對財政現代國家職能的新概括。這就把財政體制的職能置于資源配置、市場統一、社會公平和國家安全等國家治理視角下,突破了經濟學傳統財政三大職能的范圍。這意味著以國家治理為核心、以國家為研究對象的財政學必須要突破傳統經濟學視野下財政學“只研究政府、不研究國家”的限制,發展到研究對象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精神文明“五位一體”的新范圍[3]。

具體來看,從經濟學理論出發,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財政只能起到輔助的補充性作用,因為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市場。政治學對優化資源配置的理解與經濟學有共同之處,但卻不在一個層面。在中國特有的政府管理體制和政府激勵型發展模式下,至少在政治發展層面上,財政制度所定義的“(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對經濟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長期制度性作用。這一點已經被大量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文獻所證實。解釋中國經濟發展的代表性文獻都強調了政府激勵和政府行為對增長奇跡的作用,如政治激勵的晉升競標賽和強調財政激勵的中國式財政聯邦主義以及政府間的激勵相容才是中國改革成功的原因[27]。現代財政制度國家職能強調的優化資源配置意味著現代財政制度的國家職能發揮必須以現代化經濟體系為基礎(國家強,經濟必須強)。現代財政制度中對于財政優化資源配置的強調,首先應該是公共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其次是在公共資源配置效率基礎上的整個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這是財政國家職能試圖涵蓋市場職能,或者政治學職能試圖兼顧經濟學職能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講,強調財政的政治學職能不應該、也不會否認財政的經濟學職能,學科意義上的財政學也不會完全轉變為政治學,而是成為政治學的分支。經濟學對維護市場統一的主要注解是市場的規模效應,即市場分割會嚴重限制創新收益遞增效應的實現,繼而影響技術進步和長期增長[28]。相比經濟學,政治學對市場統一的解釋要更加生動和真實。許多國家的著名內戰都是出于打破地區割據,建立全國統一市場和全國性政權的需要,如林肯時期的美國南北戰爭。

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治追求的終極價值。各個政權、各種政權形式都在追求某種形式的公平正義,對公平和正義定義的改進是政治學家和哲學家的重要歷史貢獻。相比經濟學強調財政通過現代稅制和財政支出來改善收入分配的職能,特別是對群體差距、區域差距影響的定量化測度來說,在一個擁有長達兩千多年封建階級社會歷史的民族面向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之路上,社會公平至少包含了等級公平、官民公平、種族公平、性別公平等更高層面的國家制度和社會終極價值。這一點可以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的演進規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體現出來。就財政而言,促進社會公平最重要的是在公共財政強調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上,進一步實現公共服務無差別化,讓任何個人不會因為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和財產狀況而受到公共服務的歧視性待遇,并以此作為政府和國家促進整個社會公平的基石。發達國家《憲法》中大多包含了強調公共服務無差別化的非歧視性條款。值得注意的是,公平也不是瓦爾拉斯—薩繆爾森傳統的邊際革命后的純粹經濟學的研究范圍,至多屬于市場運行的環境。現代經濟學家對公平的研究,基本都屬于政治經濟學,這已經超越了邊際革命以來的現代經濟學。

從政治經濟學到經濟學轉變的標志是19世紀后半期的邊際革命。經濟學自此走向關注市場運行的形式科學化路線,表現為數學優化工具和物理學均衡思想在經濟學基本理論框架的廣泛使用。

長治久安是發達國家的基本特征,也是建立現代國家制度的重要目標。Besley和Persson[23]發現,按照賓州世界表PWT6.3(2005年不變價國際元)的數據,和平國家的人均收入均值為9 412美元,而內戰國家的人均收入均值為3 612美元,內戰國家要比和平國家更加貧窮得多。能夠避免內部動亂和外部戰爭是國家能力的重要表現,這一點遠遠超越了經濟學強調的、以逆周期總量調控政策為核心的財政宏觀穩定職能(也遠遠超過了時間期限上從短期轉向長期的含義)。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必須增強國家安全能力。關于中國歷史長期以來的王朝更替、低稅率和低國家能力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Perkins[29]認為,整個帝制時期的政府收入從未超過GDP的4%。Dincecco[30]提到1776年左右,清王朝統治期間的中國人均財政能力不到同期英國的1/12。王紹光[31]認為,國民政府時期政府預算占GDP比重的最高值是1936年的8.8%。付敏杰[32]提供了關于封建社會國家能力低水平長期鎖定的初步判斷和簡要綜述。從政治學來看,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就是通過現代財政制度的汲取能力來維護國家安全,尤其是政權安全。現實中最極端的國家安全問題是:如果政府因為財政資金不足而不得不關門,哪些才是必須運轉保證整個國家運轉的部門?在廣泛的國家利益之中,哪些利益才是國家的核心利益所在?要解決政權合法性問題,首先就要在中國立法至上的政治制度下,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人民同意的最高政治形式批準國家預算,實現稅收法定。其次是增強國家安全能力,避免內部動亂和外部戰爭,切實保護產權。有恒產者有恒心,如何合理設置一般財產稅,既能強化地方政府對保護財產的激勵,又能保證整個社會財產的持久增長?這些都已經超出了經濟學研究的范圍。

作為國家從社會中獲取資源的基本能力,國家財政抽取能力始終是國家總體能力的基礎性和決定性因素,也是國家其他能力得以實施的前提條件[31]。以國家能力理論為代表的政治學派將財政代表的國家抽取能力視為整個國家運轉和國家職能得以發揮的前提和基礎。國家抽取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了其他方面的國家能力和國家整體能力,財政因而成為一切國家行為的基礎。基于此,Kaldor[33]認為,政府通過提取公共收入來促進經濟發展的角色“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稅收與發展的核心問題是:一個政府如何才能把稅收占GDP的比重從10%提高到40%[34]。

與財政在經濟中所處的再分配職能地位不同,本文認為財政不僅具有政治學職能,而且在以國家為核心的政治學職能體系中處于基礎性、決定性地位。正是從市場中的再分配職能向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和決定性職能的轉變,才產生了財政學從經濟學主導向政治學主導轉變的學科需求。

三、財政從以市場為中心轉向以國家為中心

政治學沒有像經濟學那樣建立統一標準的現代化理論框架,無法采用標準的通用模型來分析財政的政治學職能。

這里所說的現代化是指自然科學化。雖然政治學追求科學化的進程至少和經濟學一樣早,但與現代經濟學的新古典理論框架相比,政治學的科學化還遠遠沒有完成。如早在1691年配第就寫作了《政治算術》,19世紀初美國政治科學學會成立并出版《美國政治科學評論》雜志,但政治學至今沒有像經濟學一樣建立一個從代表性行為人的優化行為出發的完整學術體系。雖然政治學也有“政治人”假設,但習慣上把代表性行為人假設看做政治學的一個(行為主義)派別(而不是整個學科的邏輯研究起點),如把公共選擇學派基于交易費用的政治學理解為個體政治學,而國家學派的國家行為理論則完全排斥個體政治優化行為。公共選擇下的個體政治的利己主義理論邏輯和國家觀與馬斯格雷夫傳統利他主義的仁慈政府截然對立[35]。國家范疇散見于歷代政治學家的隔空呼應式、甚至是矛盾性的辯論著作之中。如基于契約論“國家是想象中的共同體”的理解與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是階級暴力統治工具”的理解完全不同。為了分析財政從以市場為中心轉向以國家為中心的含義,我們構建了一個簡單模型來系統理解財政的市場職能與國家職能,也就是經濟學職能與政治學職能及其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

第一,財政的市場職能和國家職能是同時客觀存在的,只是認識視角不同。財政的市場職能首先存在于財政收支之間,通過稅收可以矯正外部性、支出可以提供公平品,收支都具有改善特定群體收入的能力,而逆周期的周期性財政收支差額(赤字)政策又適度熨平經濟波動,這是經濟學傳統的馬斯格雷夫財政經典三職能。從現代財政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角度看,除了通過總量和個體的政策來改善資源配置和促進社會公平外,科學統一的財政制度和統一執法是全國統一市場的重要標志,也是資源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市場配置能力深化的基本保障。財產稅等特定稅種的開征,有助于增強地方政府的產權保護激勵。國家安全能力和司法能力的增強又有助于避免內

亂外患,使全民享受和平紅利,促進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政治民主和國家長治久安。

第二,財政在市場領域只能具有補充性作用,而在國家領域則具有決定性作用。在任何一個市場經濟國家,資源配置的決定性力量都掌握在市場一方,政府在資源配置中只能起到補充性作用,主要補充方式是彌補市場失靈帶來的效率損失。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從而把市場的效率發揮到極致。這就意味著,以財政收支為核心的政府行為只能在資源配置中起到輔助性和補充性作用。但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財政收入的多少、財政支出的覆蓋以及國家預算的規模直接決定了各項國家職能的發揮程度,國家抽取能力是一切自主性國家行為的基礎。在現代國家學派中,國家自主性是國家能力和國家行為的重要基礎[36]。在政治學的視域內,回歸國家學派將國家自主性理解為國家是特定行為的出發點,而不是像公共選擇理論那樣把國家理解為個人主義政治選擇的結果(公共選擇更多是經濟學方法在政治學研究領域的應用,屬于典型的“經濟政治學”)。作為國家能力最好、最常用的指標,財政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家能力的上限,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

國家能力最常見的衡量指標是財政收支占GDP比重,在國際上有著最廣泛的應用。此外,稅收收入占GDP比重、直接稅占全部稅收比重也是重要的二級備選指標[23]。

第三,財政制度是作為經濟基礎的市場與作為上層建筑的國家之間的天然屏障,不同的國家形式可以具有相同的國家能力。正是因為能夠從市場中抽取到足夠的財政資金,各個國家的政府政治職能才擁有基本保障,獨立的國家自主行為才能展開,各國政治發展路徑的差別也由此開始。也就是說,因為有現代財政制度的存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實現形式之間已經不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財政成為政治模式、政治制度多樣化的基本保證。這一點在多樣化資本主義的研究中已經得到了充分體現[37]:發達國家的經濟基礎和國家治理基本上都是現代化的,但相對而言,各國的國家治理模式和國家治理體系差別巨大,不同國家的國家行為和國家能力的差別已經遠遠超過了其經濟基礎的差距。

四、財政的多職能性與財政學的天然多學科特征

財政問題具有很強的復雜性和綜合性。作為“治國之術”,財政學產生的時間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典政治經濟學時期。這就意味著,財政學的歷史遠遠超過了從馬歇爾開始的現代經濟學,經濟學只能算是財政學的近代史。20世紀現代經濟學科學化的快速發展,客觀上為財政問題搭乘經濟學的便車創造了條件。但經濟學以市場為研究對象,客觀上要求經濟學體系下的財政研究必須以市場為核心,圍繞政府和財政的一切經濟學分析都以是否補充和增進市場資源配置能力、特別是有助于完善價格機制為導向,這就從根本上排斥了財政學在市場之外研究的創新空間。自20世紀中葉經濟學中的新古典綜合出現之后,關于稅收、支出、債務和財政政策規則等財政運行層面的問題可以在新古典的代表性行為人框架(尤其是動態一般均衡框架或者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框架)中得到形式化的科學表述,這促進了財政研究結果的定量化、規范化和形式科學化,也使財政學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擺脫了煉金術的身份。但采用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也會帶來很多問題,特別是以一般均衡框架為代表的經濟學模型進一步限制了財政問題表述范圍。在經濟學的大旗下,20世紀財政學的研究范圍經過從經濟學到新古典經濟學連續兩次壓縮,從而經濟學框架內的財政只能從市場的視角去研究政府運行的特定問題,而且主要是資源配置效率問題,距離現實的國家研究需要越來越遠。要研究國家治理問題,就必須突破經濟學的限制。

財政問題的復雜性和綜合性決定了財政學天然具備多學科、跨學科特征。僅就“財政”二字而言,“財”與“政”意味著經濟和政治兩種角色,從而財政學天然涵蓋了經濟學和政治學兩個學科。張晉武[7]認為,經濟與政治的關系是構建財政學體系的核心問題。陳共[38]提出,財政這個范疇是經濟與政治共同作用下的產物,在財政誕生那一刻就注入了兩種因素,即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因而財政范疇是二元的學科,應當從經濟學與政治學結合和交叉的角度考察財政學對象。經濟學絕非財政學的全貌,也絕非財政學的全部屬性,財政學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延伸到法學、管理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39-40]。李煒光和任曉蘭[41]強調了財政的社會學視角。傅志華和陳龍[42]認為,財政具有經濟、政治、社會、生態以及文化與倫理道德等多重屬性。從學科發展的角度看,新時代財政創新中復雜性和緊迫性交織,最有效率的方式是尋找跨學科、多學科財政研究的最小公約數,如果經濟學研究范圍內的財政學不足以涵蓋國家治理的財政研究,那么轉向政治學無疑是最明確的。

與多學科背景下財政學創新的其他文獻對財政學未來研究方向的探討不同,本文明確強調財政學的政治學轉向,而不是轉向其他未知的學科或領域。將財政學界定為經濟學與政治學相互交叉和綜合的特殊性學科是由財政活動所特有的客觀屬性決定的。無論將財政學只視為經濟學還是財政學都不能形成真正科學的財政理論體系。只有同時兼顧財政的經濟學和政治學研究,才能解釋國家治理的客觀財政規律。

五、從經濟學主導轉向政治學主導的財政學科:一個思路

第一,從內容上看,財政學的創新必須從財政職能入手。財政原有的三大市場職能已經被公共經濟學和主流財政學進行了很好地刻畫,這是今天財政學創新的基本理論基礎。國家治理對財政四大國家職能的強調,意味著必須在財政學原有的經濟學分析框架下增加政治學內容、強化政治學導向,力求同時體現財政在市場中的再分配作用與國家治理的基礎性地位,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財政學的政治經濟框架。這就是說,國家治理視角下的財政學研究和學科建設,首先要在經濟學的基礎上做加法,嘗試涵蓋國家治理的財政制度分析。這不僅是一個財政學擴圍、加厚的問題,或者是如何以中國發展實踐為基礎來創新財政學理論的問題,而是去匹配國家治理的推進對于財政學創新提出的新需求。

第二,從方法論上看,國家治理新時代財政的政治學職能:資源配置、市場統一、社會公平和國家安全,并沒有否認原有財政的三大經濟學職能: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穩定經濟,因為二者并不在同一個層次上。新時代的財政研究要求在國家治理層次上認識財政的新職能,尤其是財政對政治的基礎性作用。所以,對于財政國家職能的研究必須要以現有的主流財政學為基礎,通過擴展現有財政學的研究范圍來實現,尤其是在資源配置效率之外,更加關注財政制度對國家認同、國家治理、社會公平、市場統一和國家安全等政治主題的影響。這樣一來,新時代的財政學創新表現為財政學擴展了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將革命性和創新性寄托在延續性和一致性之中,通過符合政治學傳統的國家視角來補充和完善,而不是替代和挑戰原有基于經濟學學科的財政學。

第三,從學科和人才培養看,國家治理視角下的財政學學科應當逐步從經濟學學科中獨立出來。現有的學科門類目錄下,財政學只是經濟學學科下屬應用經濟學的二級學科[8]。授予的分別是應用經濟學學科內的經濟學學位,集中反映了現階段財政學隸屬于經濟學的定位。隨著財政學逐步從經濟學主導轉向政治學主導,財政學的學科屬性應當盡早上提。若上提兩級,與作為門類的經濟學并列,成為經濟學和政治學之外的獨立學科[42];或至少上提一級,依然位列在經濟學門類之中,向傳統財政學時代回歸,但與法學門類的一級學科的政治學基本對應,而留在經濟學門類下的財政學應當變更為公共經濟學,防止學科名稱濫用。使學生能夠盡早接受現代經濟學和政治學的專業知識教育,適應新時代繁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和培養新時代財政學人才的需要。

綜上所述,強調財政學的政治學轉向,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問題導向和現實導向的時代需要,首先是為了滿足新時代國家治理的現實需要。現實和問題提出了新時代財政學創新的基本需要,表明了新時代中國財政學創新的問題導向,而不是哪一種財政基本問題的更新或者財政學方法論的革命。這符合中國長期以來經濟發展政策和體制改革中的問題導向傳統,更符合財政自誕生之日起“治國之術”的基本定位。

參考文獻:

[1] 高培勇.由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到匹配國家治理體系——關于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基本取向的討論[J].財貿經濟, 2014, (3):5-20.

[2] 高培勇.論中國財政基礎理論的創新——由“基礎和支柱說”說起[J].管理世界, 2015, (12):4-11.

[3]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4] Musgrave, R. A. 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 [M]. New York:McGraw-Hill, 1959.

[5] 劉曉路,郭慶旺.財政學300年:基于國家治理視角的分析[J].財貿經濟,2016, (3):5-13.

[6] 楊志勇,張馨.公共經濟學(第3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3.

[7] 張晉武.財政學的政治觀:歷史回溯與現實反思[J].財政研究, 2015, (9):75-85.

[8] 安體富.關于財政學的學科屬性與定位問題[J].財貿經濟, 2016, (12):17-27.

[9] 李俊生,姚東旻.財政學需要什么樣的理論基礎?簡評市場失靈理論的“失靈”[J].經濟研究, 2018, (9):20-36.

[10] Aaron,H., Mcguire,M. Public Goods and Income Distribution[J]. Econometrica, 1970, 38(6):907-920.

[11] Kaplow,L. Public Good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6, 50(7):1627-1660.

[12] 吉恩·希瑞克斯,加雷思·邁爾斯.中級公共經濟學[M].張晏等譯,北京:格致出版社, 2011.

[13] 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門經濟學(第3版)[M]. 郭慶旺,楊志勇,劉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5.

[14] 馬珺.財政學基礎理論創新:重要但需審慎對待的訴求[J].財政研究, 2018, (8):50-61+75.

[15] 楊志勇.財政學的基本問題——兼論中國財政學發展的著力點[J].財政研究,2017, (12):11-20.

[16] 呂冰洋.“國家治理財政論”:從公共物品到公共秩序[J].財貿經濟,2018,(6):14-29.

[17] 曹海軍.“國家學派”評析:基于國家自主與國家能力維度的分析[J].政治學研究,2013,(1):68-76.

[18] 段炳德.現代財政制度的基本要素與構建邏輯——基于政治代理模型和中國省級數據的分析[J].管理世界,2016,(8):23-31.

[19] 西達·斯考切波.國家與社會革命對法國、俄國與中國的比較分析[M].何俊志,王學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0] Mann, M.The Autonomous Power of the State: Its Origins, Mechanisms, and Results[A].Hall, J. States in History[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109-136.

[21] Fukuyama, F.State-Building: Governance and World Order in the 21st Century[M].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4.

[22] Migdal,J.S. State-in-Society: Studying how 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 Another[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3] Besley,T.,Persson,T.Pillars of Prosperity:The Political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Clusters[M]. Woodstoc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24] 王紹光.國家治理與基礎性國家能力[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3):8-10.

[25] 王紹光,胡鞍鋼.中國國家能力報告[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

[26] 付敏杰.國家能力視角下改革開放四十年財政體制改革邏輯之演進[J].財政研究,2018, (11):33-45.

[27] 張軍,范子英.再論中國經濟改革[J].經濟學動態,2018, (8):18-27.

[28] Charles,I.J.,Romer,M.P.The New Kaldor Facts: Ideas, Institutions, Population, and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2010, 2(1): 224-245.

[29] Perkins, D.Government as an Obstacle to Industrialization:The Case of Nineteenth-Century China[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7, 27(4): 478-492.

[30] Dincecco, M.State Capac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ent and Past[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7.

[31] 王紹光.國家汲取能力的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經驗[J].中國社會科學,2002, (1):77-93+207.

[32] 付敏杰.國家能力與經濟發展:理論假說和中國實踐[J].學習與探索,2018,(11):117-126.

[33] Kaldor, N.Taxation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1963, 1(1):7-13.

[34] Besley, T.Torsten Persson. Why Do Developing Countries Tax so Little? [J].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4, 28(4): 99-120.

[35] 詹姆斯·M.布坎南,理查德·A.馬斯格雷夫.公共財政與公共選擇: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觀[M].類承曜譯,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2001.

[36] 劉曉路,郭慶旺.國家視角下的新中國財政基礎理論變遷[J].財政研究,2017,(4):27-37.

[37] Hall, P., Soskice, D.Varieties of Capitalism: 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38] 陳共.財政學對象的重新思考[J].財政研究,2015, (4):2-5.

[39] 高培勇.抓住中國特色財政學發展的有利契機[N].人民日報,2017-02-27.

[40] 齊守印.中國特色財政學部分基礎理論問題辨析[J].財政研究,2018,(8):29-39.

[41] 李煒光,任曉蘭.財政社會學源流與我國當代財政學的發展[J].財政研究,2013,(7):36-39.

[42] 傅志華,陳龍.財政本質的“多重性”與集中體現——兼論財政學的學科屬性[J].財政研究,2018,(8):11-19+49.

(責任編輯:巴紅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亚洲欧美h| 成人国产精品2021| 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无码|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午夜国产理论|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视频入口|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99re精彩视频| 伊人成人在线| 第一页亚洲|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99国产精品国产|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熟妇丰满人妻| 91色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久久美女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蜜臀AV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 精品丝袜美腿国产一区|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在线欧美国产|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七七在线播放| 国产swag在线观看|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国产自在线拍|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5555国产在线观看|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新AV天堂|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亚洲第一区在线|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国产99免费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国产精品|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亚洲欧美自拍视频|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91极品美女高潮叫床在线观看|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草逼视频国产|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99在线观看| 538国产视频| 欧美在线一二区| 中文字幕66页| 91青青视频| 她的性爱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